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促进腾格里沙漠荒漠区防护林持续稳定发展,对防护林内衰退的柠条样地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查及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选取萌条数量、株高、冠幅、萌条地径、平茬后土壤含水量5项指标评价平茬效果,结果表明:①50年柠条人工林内的植物种类有8种,以柠条、梭梭、沙米和多裂骆驼蓬为优势种,植被总盖度为34.91%;②平茬两年不同留茬高度处理柠条的株高、冠幅和地径均随着时间增加呈增长趋势,萌条数量则呈减少趋势,留茬高度对萌条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留茬高度平茬效果为15 cm>20 cm>10 cm>5 cm>0 cm;③平茬样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未平茬样地。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柠条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柠条群落的更新,以定西市巉口镇龙滩流域的人工柠条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5种平茬处理方式(全部平茬、隔株平茬、隔行平茬、隔株隔行平茬、未平茬)下3个土层深度(0~20、20~40、40~60 cm)的8个土壤养分指标(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茬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平茬方式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层深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很明显,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尤其是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而且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养分呈一定的表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道路边坡土壤水分空间和季节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对柽柳、胡杨、骆驼刺和沙拐枣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监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各林地0—2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生长季内9月和10月份土壤表层含水量明显大于其它月份。一次强降雨对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所补给,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土壤蓄水量(0—250cm)在月季间差异不大,均维持在120—140mm之间,但各林地有所差异,表现为:胡杨>柽柳>骆驼刺/沙拐枣。对整个生长季而言,4种植物蒸散强度呈现出:胡杨>沙拐枣>柽柳>骆驼刺,且6月份蒸散强度最大。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基质势间幂函数拟合效果好。研究成果可为该区今后植被保育及生态用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平茬措施对吉兰泰盐湖防护林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平茬年限(1,2,3年)的人工花棒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平茬年限的花棒林植被生长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平茬有利于花棒自我更新。平茬后花棒株高、基径随平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新生枝数与之相反。(2)平茬增加林下草本生物量和草本植物多样性,不同平茬年限花棒林间植物生活型均以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为主。林下植被盖度、密度、株高、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以平茬3年最高。(3)平茬初期的风蚀作用导致地表部分细颗粒被吹蚀,0—30 cm土层土壤机械组成均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其值为77.63%~88.02%。(4)平茬促进土壤水分蓄积,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按平茬年限由大到小依次为3年>2年>1年>未平茬,但土壤水分稳定性变差。(5)平茬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花棒林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以平茬后3年最高,较未平茬分别增加6.67%,12.90%,20.00%,115.51%,66.24%。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平茬可以改善林间生境,但是在平茬初期,需要对地表进行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留茬高度下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强弱,探索其平茬时的最适留茬高度,为寻求合理抚育管理措施、指导小叶锦鸡儿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人工种植小叶锦鸡儿为研究材料,设置未平茬(CK)、留茬高度5 cm (T1),10 cm (T2),15 cm (T3),20 cm (T4),25 cm (T5)共6个处理于2018年秋季进行平茬,分别测定次年生长季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 平茬能显著提高小叶锦鸡儿株高、冠幅、新稍长的增长;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净增长量均不同,留茬高度15 cm处理株高、冠幅长和宽度、新稍长净增长量值最高,分别较未平茬处理增加了203.44%,278.10%,292.59%,385.43%;留茬高度5,10和20 cm处理的净增长量次之,留茬高度25 cm的值最低,较未平茬处理分别增加了25.15%,26.38%,25.93%,88.48%;一定留茬高度平茬能显著提高小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不同处理小叶锦鸡儿日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光合、蒸腾“午休”现象;留茬高度15 cm处理叶片Pn,Tr,WUE日均值均最高,分别比未平茬处理增加了2.52,0.37和1.52倍;留茬高度5,10和20 cm处理次之,留茬高度25 cm处理值最低,其Pn和WUE值分别比未平茬处理增加了0.45和0.32倍,而Tr值比未平茬处理降低了0.02倍。[结论] 平茬后次年生长季内,留茬高度15 cm的平茬小叶锦鸡儿具有较强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留茬5,10和20 cm植株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次之,留茬25 cm植株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造林区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为区域人工固沙植被合理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环刀法测定研究区4种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坡位2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土壤水分分布、变异性及土壤贮水亏缺度。[结果] ①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花棒群落(0.57%)>沙拐枣群落(0.55%)>花棒+沙拐枣群落(0.51%)>沙拐枣+花棒群落(0.51%),花棒群落土壤含水量与花棒+沙拐枣群落和沙拐枣+花棒群落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坡位平均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出:坡底>坡中>坡顶的趋势。花棒和沙拐枣组合的植被群落土壤水分垂直变异性以及随坡位的变异性小于花棒群落和沙拐枣群落。②不同植物群落200 cm深度土壤总贮水量变化范围为15.45~17.79 mm,土壤贮水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趋势与土壤含水量一致。③不同植物群落土壤贮水亏缺度呈现:花棒+沙拐枣群落(97.74%)>沙拐枣+花棒群落(97.62%)>花棒群落(97.48%)>沙拐枣群落(97.44%)。[结论] 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偏低,不足1%,丘间低地大于坡中和坡顶,垂向随土层深度增大,花棒和沙拐枣组合的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异性更低。因此,花棒和沙拐枣组合的植物群落能够更大程度利用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整体水分吸收和利用效率更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各免耕处理下土壤的水热变化,2005~2008年在黄河流域清水河县对玉米进行了5种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温度在5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均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①三年间在0~10 cm土层,整个生育期内留高茬覆盖、留低茬覆盖、留高茬、留低茬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了29.92%、26.23%、17.30%、13.95%。在0~40 cm土层,留茬覆盖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在8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季节影响,随秸秆覆盖和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②土壤温度在5 cm土层变化幅度最大,留茬覆盖能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使土壤温度日变化平缓,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③不同耕作方式形成的土壤微环境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其中留茬覆盖处理效果最佳,由于水热状况良好,留茬覆盖下作物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宁夏风沙区不同人工固沙灌丛林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宁夏盐池风沙区选取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4种草方格人工固沙灌丛林地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了4种固沙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了不同人工灌丛固沙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流动沙地相比,土壤粗砂含量表现为油蒿林地显著提高,花棒、柠条和沙拐枣林地无显著变化。土壤细砂含量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著提高,而油蒿、柠条和花棒林地无显著变化。土壤极细砂含量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著降低,而油蒿、柠条和花棒林地无显著变化。土壤黏粉粒含量表现为油蒿林地显著增大,而花棒和沙拐枣林地显著减小,柠条林地则无显著变化。(2)从流动沙地到固沙林地,土壤容重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著增大,而油蒿林地显著减小,花棒和柠条林地则无显著变化。土壤pH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著增大,而油蒿、花棒和柠条林地无显著变化。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表现为油蒿林地显著提高,而花棒、沙拐枣和柠条林地间以上5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油蒿林地(3.15)流动沙地(-0.03)柠条林地(-0.56)花棒林地(-1.05)沙拐枣林地(-1.54)。研究表明,流动沙地扎设草方格营造油蒿林能在短期内提高风沙土壤综合质量,而其他造林方式固沙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问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荒漠绿洲棉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0-120 cm土层免耕覆盖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免耕留茬次之,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最低.0-20 cm土层,免耕覆盖和免耕留茬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0-5 cm差异最大,但随着深度增加差异减小,20-120 cm差异不大.传统耕作、耕作覆膜、免耕留茬棉田表层与底层土壤水分梯度明显,免耕覆盖不明显.头水前不同耕作方式棉田0-120 cm土壤含水量都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前期免耕覆盖和免耕留茬与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差异较大,后期差异变小;头水后,免耕覆盖、免耕留茬高于耕作棉田.免耕覆盖和耕作覆膜棉田表层土壤水分状况比较稳定,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梭梭和沙拐枣对风沙土壤水热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植物类型下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于2015年5—9月采用CS656土壤水热盐三参数传感器对防护林内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水分、盐分和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温与土壤温度的相互关系和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温度基本一致,气温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各土层间土壤温度相关性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2)受灌溉制度影响,防护林土壤水盐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在垂直方向上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位于30,10cm土层处。其中,梭梭林下土壤可分为水分速变层、弱变层和稳定层3个土壤层次,而沙拐枣林下土壤可分为水分速变层和弱变层2个土壤层次;(3)灌溉后土壤湿润体均呈"半椭球形"分布,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灌溉水影响深度分别为60,150cm,而土壤盐分呈"表聚型"分布,但尚未造成土壤盐渍化(1.0 mS/cm);(4)6—9月份梭梭根区土壤平均贮水量(116.34mm)略大于沙拐枣(100.99mm),土壤水分亏缺明显,都大于270mm。  相似文献   

11.
晋西北低效柠条林老龄复壮技术及能源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柠条是西北地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造林中的重要灌木树种,同时也具燃料、饲料等多种功能,但存在随林龄增加生长衰退、效益下降等问题.以晋西北偏关县30 a生老龄柠条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平茬后生长1~5 a各生长指标、生物量及热值进行了对比;对3种立地条件(阴缓坡、阳缓坡、梁峁顶)下不同平茬方式(留茬高度、覆土与不覆土、带状与块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形成柠条能源林的合理平茬技术.结果表明:(1)平茬5 a后各生长指标:株高、地径、分支数分别比CK(35 a老龄林)提高了20.96%,10.03%,104.82%;单丛生物量最大达到2.89 kg丛,比对照提高了25.65%;林分的总生物量达到10 110~11 560 kg/hm2,比对照高出25.51%o~156.70%;生物量年均增长量达到2 022~2 312 kg/(hm2·a),较对照提高了7.8倍.(2)对3种立地条件下,5种平茬高度(2,5,10,15,20 cm)进行处理,留茬5 cm单丛生物量最大,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覆土与不覆土处理、带状与块状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对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柠条林进行合理平茬及能源化利用,特别是对退化老龄柠条林更需要进行平茬复壮(平茬周期至少需要5 a,留茬高度控制在5 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辽西半干旱地区春播前土壤墒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监测了不同种植茬口和玉米地秋后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春播前玉米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谷子和大豆地表层土壤含水量低55%,52%,其他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也均为玉米地最低,谷子和大豆地较高;秋后玉米地的4种处理方式中,土壤含水量高低依次为覆膜>灭茬>刨茬>留茬,其覆膜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达到11.76%,覆膜和灭茬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刨茬和留茬处理土壤含水量都随监测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枣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探索枣树种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在陕西省米脂县,以5 a和15 a枣林地及14 a更新枣林地(与15 a枣林同年栽植,14 a时截枝截干更新)为研究对象,对枣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别研究了不同树龄枣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土壤水分与土壤质地关系、枣树耗水深度以及土壤干燥化问题。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枣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随树龄增加,枣树年耗水量增大,枣树耗水深度增加。2)枣林地枣树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的土壤水分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不同树龄枣林地的耗水深度分别为5 a枣林地440 cm、14 a更新枣林地800 cm、15 a枣林地840 cm。4)5 a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出现了1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400~500 cm),14 a更新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出现了3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300~600 cm),15 a枣林地在根系吸水影响范围内分别出现了100 cm深的重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200~300 cm)和300 cm深的极度干燥化土层(土层深度为300~600 cm)。枣林地土壤水分状况与树龄、土壤质地相关,截干更新具有减少耗水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半干旱山地枣林可持续经营及防治林地土壤干层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保墒措施对沙拐枣林地土壤水分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墒措施对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明显,虽然灌溉初期处理间差异不大,但在灌溉周期末差异较大;覆膜、覆沙、蒸发抑制剂(Guilspare(R))分别提高了0-20 cm,30-60 cm和20-40 cm的土壤含水量.(2)保墒措施对灌溉周期内沙拐枣清晨水势和午后水势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的清晨水势大小顺序为:地膜>覆沙>蒸发抑制剂>对照(CK);蒸发抑制剂处理的午后水势却大于地膜.(3)与对照相比,保墒措施下沙拐枣的水分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地膜和覆沙处理下沙拐枣生长状况较好,蒸发抑制剂处理的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对民勤5个区域的人工梭梭林群落从物种重要值、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含量和物种多样性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生态环境脆弱,人工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共有植物16种,分属8科14属,以梭梭、骆驼刺、雾冰藜、沙蓬、刺沙蓬为优势种,反映了沙漠植被的特征;(2)民勤人工梭梭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其群落层次结构可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度比灌木层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比草本层的大,Simpson指数比草本层的小,反映出灌木层物种集中程度偏低、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偏低的规律;(3)草本植物对0~60 cm土层含水量有较高的依赖,草本层多度与0~60 cm土层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种的丰富度与0~60 cm土层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灌木层种的丰富度、多度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土壤水分的变化对植物种的丰富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比较了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翻耕处理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比常规翻耕处理有所增加,整个生长季表现为:秸秆覆盖>留茬>常规翻耕;0-4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逐渐增加,其中留茬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11.8 g/kg,秸秆覆盖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23.2 g/kg。地温的变化规律表现为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保护性耕作各土层地温均低于常规翻耕处理,即常规翻耕>留茬>秸秆覆盖;0-20cm耕作层内,播种时留茬处理土壤温度比常规翻耕处理低0.5℃,秸秆覆盖处理比常规翻耕处理低6.6 ℃;出苗时,留茬处理的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处理低0.8℃,秸秆覆盖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低413℃;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保护性耕作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早春地温低则不利于出苗,易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两者有一定的补偿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克服其早春地温低回升慢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绿洲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在沙漠-绿洲过渡带上生长发育了大量的防风固沙植物。以梭梭、沙拐枣、泡泡刺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固沙植物根区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旨在为防沙治沙工程实践中固沙植物的选择和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值表现为:沙拐枣 > 泡泡刺 > 梭梭;土壤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均值表现为:梭梭 > 泡泡刺 > 沙拐枣;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随土层加深差异性增大。(2)0 ~ 12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梭梭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最好,泡泡刺次之,沙拐枣最低;0 ~ 4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0 ~ 6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梭梭与沙拐枣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60 ~ 8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存在显著差异。(3)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 < 0.01),但与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性却不同,其中梭梭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非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而沙拐枣、泡泡刺根区的则呈不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探究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对祁连山康乐、皇城和天祝试验点退化高寒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各试验点土壤pH、电导率、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20cm土层中,土壤pH呈现出升高趋势,电导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0—40cm土层中,土壤pH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电导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在0—20,20—40cm土层中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降低。(2)不同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3)在不同退化草地土壤不同土层中,C/N变化范围为19.10~40.48、C/P变化范围为87.85~121.97和N/P变化范围为4.10~6.76。(4)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脲酶、中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和氧化还原酶呈降低趋势。(5)通过土壤理化、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酶活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质量状况。综上,祁连山不同程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已逐步恶化,应加强对该地区草地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9.
沙障对不同林龄雨养梭梭林冠下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雨养梭梭林冠下浅层土壤含水量在布设沙障后的变化,为沙障生态功能的评价及梭梭生长发育状况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年生幼年林和25年生中年林在布设沙障后冠下0—50cm的土壤含水量、表层结皮厚度、近地表风速等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沙障通过降低近地表气流流速,加速结皮形成等方式提高了梭梭冠下0—50cm的浅层土壤含水量。沙障对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但使2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随着与主干距离的增加而单调增加,表现为"干岛效应"。在垂直分布上,2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在塑料网沙障区与对照区间呈显著相关(p0.05),而在麦草沙障区与对照区间相关性不显著,其最大土壤含水量的出现深度下降至30—40cm处。[结论]布设机械沙障对退化梭梭林的恢复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中年林梭梭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对幼年林。  相似文献   

20.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永和县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机修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限机械梯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动态变化及土壤蓄水效益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机修梯田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含水量最大变幅出现在坡耕地0-20 cm土层;不同年限机修梯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趋势线形状呈现出倒"V"形,峰值均出现在7月下旬;0-20 cm和40-60 cm土层,2013年的机修梯田储水能力优于2016年的机修梯田,且不同年限机修梯田的储水能力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坡耕地;在相同土层深度,2013年的机修梯田土壤含水量稳定性优于2015年和2016年的机修梯田,且不同年限机修梯田的土壤含水量稳定性均不同程度高于坡耕地;不同年限机修梯田,随土层深度增加,降水和其他气象因素对土壤含水量的作用减弱;0-20 cm、0-40 cm和0-60 cm的土壤蓄水能力,2013年的机修梯田最高,2016年的机修梯田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