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地调研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现状,以及资源开发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研究得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共存的模式,认为适合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资源保护与社区合作的方式是建立保护区和社区的共管机制、提高保护区管护水平、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生态补偿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是我国唯一以华南虎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提高保护区生态等级功能,妥善解决保护区内人工林历史遗留问题,对该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提升方案,为今后该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农垦及其它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天然湿地丧失和退化。该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干扰冲击天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外的水利工程设施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对保护区湿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护区自身建设和管理基础薄弱等。针对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保护区自身建设和保护区政策措施2方面探讨了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农垦及其它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天然湿地丧失和退化。该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干扰冲击天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外的水利工程设施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对保护区湿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护区自身建设和管理基础薄弱等。针对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保护区自身建设和保护区政策措施2方面探讨了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保护当地的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内部林业资源丰富。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前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出现的问题,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林业资源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该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建议,以完善林业保护的法律制度,开展生态旅游,协调林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地针对自然保护区都在着眼加强管理,并且将综合发展以及综合保护的基本思路融入现阶段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由此可见,各地针对自然保护区有必要将其纳入当地综合发展的整体视角,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保护区的全方位管理。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性保护管理,确保紧密结合当地的真实状况探求发展自然保护区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草海保护区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海湿地是我国云贵高原岩溶湿地中的独特类型,地处金沙江上游,不仅起到调节下游水量平衡,以及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也是高原特有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通过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湖盆淤积,水环境、黑颈鹤栖息生境等生态环境特征变化以及当地社区湿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变化与现行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关系,说明三级模式下的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激化了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必须加强草海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功能分区,切实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改善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建立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东方白鹳栖息生境、觅食生境、景观生境和应急觅食生境,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13年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进行了脆弱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脆弱性为潜在脆弱,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这与政府对保护区的管理、发展以及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来已久,其自然资源丰富,但却由于占地和气候等条件使得各方面矛盾突出,保护区管理难度较大。基于此,分析祁连山保护区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社区群众力量、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等策略,促进祁连山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遐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30-133
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了现阶段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即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游客活动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向莹  李景吉  高榆  刘延国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5):203-211,278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以0.09/10 a速率波动上升。(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区及其周边区域低,南北高的特征,呈现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点。(3)保护区气候(6—9月)趋向“暖干化”发展,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且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结论] 2000—2020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地形、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万hm2,占青龙河流域总面积的70%,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如何充分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变被动条件为有利因素,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辽西乃至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产生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经亚太组织批准,加入“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之一;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6个成员之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一黄河的人  相似文献   

14.
白龟山库区湿地生态退化分析与恢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龟山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淮河流域上游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湿地及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白龟山库区湿地存在着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体污染等生态退化问题,应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山水城市"建设、保护区生态旅游以及保护区管理等方面加强湿地恢复。  相似文献   

15.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以连城自然保护区2000、2010、2017年三期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GIS技术,采用生态景观指数法,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生态管理、实施退耕还林等多种保护举措,2000—2017年保护区有林地、草地、耕地景观指数变化较大,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林地、草地斑块数量增加、斑块面积增大,耕地斑块数量减少、斑块面积缩小,保护区其他景观的指数变化不明显,景观格局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仍存在一些不足,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基于此,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对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相应对策,促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与开发保护区的信息资源,基于GIS技术研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并以小五台山为例开展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采用3层结构体系,构建4个保护区数据库,设计8大功能模块和6项基本功能,可以满足保护区的管理需求.该系统可实现保护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综合集成,促进业务部门协同和数据成果共享,形成对保护区信息资源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直观展示相结合的新型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上杭县、连城县和新罗区交界处,为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脉的一部分,俗称"梅花十八洞",主峰海拔1 811 m,为闽西第一高峰。保护区东西宽约20 km,南北长近19 km,总面积22 168.5 hm~2,森林覆盖率达89%。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加入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4年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名录,被誉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0年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应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RRM)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基于该模型的评价可得到一种相对风险关系,适用于区域内不同评价小区间生态风险程度比较.为比较保护区内各部分的相对风险关系,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依据保护区功能分区,将生态风险小区确定为核心区、缓冲区、七里海实验区、滦河口实验区和赤洋口实验区,与此同时将人为开发引起生态压力的风险源确定为养殖用地、人工岸线、建筑用地、旅游人数、公路沟渠和农业用地,通过风险源、生境、风险暴露与生态受体响应模型的建立与数据计算,得到了5个生态风险小区和6类风险源各自的相对风险值.结果表明,3个实验区的生态风险值均较高,且高于缓冲区和核心区,不利于保护区生态环境协调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养殖用地给保护区带来的生态风险压力最大,是保护区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采用生境质量估算模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生境贡献率,以贵州省兴义市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功能分区生境质量的影响并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情景对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结果] 1990—2017年自然保护区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草地和耕地转为林地、其他类型转为草地和林地间。28 a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提高15.71%,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年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表现为:缓冲区 > 核心区 > 试验区,2001年以后转换为: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情景下,坡岗自然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从当前情景的0.88提高到0.92,生境质量改善。[结论] 坡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是影响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