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历来就有施用有机肥料的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从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之后,对肥料要求尤为迫切,要使粮食过关,首先肥料得过关。  相似文献   

2.
辛坤乾 《土壤》1961,4(6):27-28
俗话说:"肥是农家宝,无肥种不好。"这充分说明肥料是作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如何因地制宜,针对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根据土质、阳光、水分、品种、肥料性质进行合理施肥,以达到集中施肥,经济用肥,把肥料用到最需要的节骨眼上去,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对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力争农业大丰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壤》1961,4(9):58-59
目前在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运动中,肥料的需要和来源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如何合理地经济用肥,使每一担肥料,都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贾醉公 《土壤》1961,4(4):6-13
猪粪尿是我国农村中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数量多、施用广、适合各种农作物需要,尤其在贯彻执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政策时,大量发展养猪积肥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让粮食过关,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大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在保证农业过关,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从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以粮食为纲,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以后,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迅速的普遍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粮食过关。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充分发挥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高速度定向培育肥沃土壤,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熊毅 《土壤》1961,4(2):1-2
水稻是一种高产作物,南方种植很广,北方水源方便的地区也有种植,低洼易涝地区和盐碱地区种植水稻,不仅是适当地利用了土地,还改良了土壤。在当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形势下,总结群众增产水稻的经验,尽快地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对粮食过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景亮 《土壤》1961,4(7):39-41
全面迅速提高土壤肥力,是当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工作,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肥、热、气的生活条件,从而获得高额丰产。  相似文献   

9.
辛坤乾 《土壤》1961,4(8):55-56
大力开发利用波阳湖滨的湖田、洲地,是江西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摘     
8519 城市污水灌溉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2):76,1981(俄文)用于灌溉的城市污水,经处理可去除病原体,但留下的有毒元素和矿物质成为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在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大好形势下,肥料工作也必须适应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和大幅度、持续增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侯学煜 《土壤》1961,4(8):1-5
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及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后,土壤地理学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都应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农业服务。但是任何学科能不能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鲁如坤 《土壤》1977,9(1):1-9
提高肥效就是用同样多的肥料增产更多的粮食。通常表示肥料肥效的高低,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每斤肥料(或每斤有效成份)所能增产的粮食(或其他产品)的斤数表示,以及用相对增产%表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施肥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曹志洪 《土壤》1998,30(2):57-63,69
施肥(包括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是扩大物质循环提高粮食产、质量和保持土壤肥力所不可缺少的。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国内外的实践业已证明,在所有增产因子中只有施肥量与粮食产量呈直线相关关系(R=0.9433)。1981-1990年间我国肥料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从37%上升到50%,随着高产品种的推广,粮食对肥料的依赖性将会越来越大。到我国人口达到16亿(2050年前后)时粮食的总需求量为7.2亿吨,即到205  相似文献   

15.
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历史演变及其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富安  赵炳梓 《土壤学报》2001,38(4):491-497
通过对封丘县历年粮食产量、降水量、引黄灌溉水量、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计算 ,初步估算出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 ,几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 ,本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由 2 2 5逐步上升到 9 0 0kghm- 2 mm- 1 左右。兴修水利、土壤改良、新品种的推广 ,尤其是N、P化肥用量的增加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认为提高肥料用量 (特别在秋粮生产上 ) ,对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仍有一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覆膜、滴灌等先进技术应稳步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施肥机械的发展概况及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由路 《土壤》2016,(3):1-4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资,施肥机械是合理施用肥料的基本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固体肥料施用机械的原理与发展情况,包括离心圆盘式撒肥机、桨叶式撒肥机、锤片式撒肥机、液体肥料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灌溉施肥机械的发展应用情况,指出了大型化、智能化是目前国际施肥机械的发展方向。本文还分析了我国施肥机械的发展情况,我国除撒肥机外,很少有专用的施肥机械,播种施肥机在我国发展很快,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圆盘式小麦播种施肥机,另一类是玉米播种施肥机。近年来灌溉施肥机械在我国发展很快,但使用较少。由于我国农业高度分散和高强度开发,施肥机械的研制难度大、成果转化率低。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的施肥机械是发展的重点,主要需求有肥料深施机械、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近根施肥机械和液体肥料施肥机械等。  相似文献   

17.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肥料的正确施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施肥和合理施肥的依据是土壤条件及作物的营养需要,微量元素肥料虽然不象氮、磷、钾肥起的作用明显,但是它是某些作物不可缺少的必须元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肥模式对籼稻和粳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倒伏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的倒伏指数(Lodging Index,LI),及LI与倒伏相关生长性状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灌溉方式、肥料类型及水稻种类交互作用对倒伏相关形态特征、基部节间力学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于2019和2020年6月-10月开展试验,研究2种水稻种类(南粳5055和Y两优900)在不同肥料类型(有机肥和化肥)及灌溉方式(控制灌溉和浅水勤灌)下的抗倒伏性能。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显著降低了株高和地上部分鲜质量(P<0.05);平水年(2020年)倒二茎节(I1)的LI受到水稻种类与肥料类型交互作用的影响,对于粳稻,两种肥料类型的LI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籼稻,则表现为有机肥处理下I1的LI显著大于化肥处理(P<0.05);综合考虑抗倒伏性能和产量,有机肥施用下的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粳稻,化肥施用下的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籼稻。研究为通过灌溉和施肥措施调控不同种类水稻的抗倒伏性能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火焰  周健民 《土壤学报》2014,51(2):216-225
目前人们提到的我国肥料利用率数据都是基于常规公式获得的当季肥料表观利用率的计算结果,并由此认定我国肥料利用率比较低。本文提出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养分真实利用率是作物吸收的养分占种植作物消耗的养分比例。养分来源既包括施用的各种肥料养分,也包括土壤贮存的养分,其公式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施肥量-土壤养分的盈亏量)。养分真实利用率也可采用100%减去养分的损失率来计算,因各种途径未被作物吸收利用并离开耕层土壤的养分才是损失,而贮存在耕层土壤中的养分则不能算作损失。我国耕地土壤肥力的维持和作物吸收的养分都主要来自于各种肥料,因而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基本等同于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利用这一新的公式,我国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无论是当季还是长期利用率都将远远高于当前文献报道的数据。新的算法获得的肥料养分利用率直接与肥料养分的损失率相对应,将有利于揭示肥料对粮食生产的实际贡献率和损失率,并推动土壤肥力的培育目标及施肥策略与养分损失率相对应,促进施肥技术向减少肥料损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提高目标不太明确却广泛使用的肥料表观利用率。未来大田作物的施肥量并不需要高度依赖测土施肥,而应主要依赖于作物生长对养分的消耗量和养分损失率来确定。  相似文献   

20.
肥料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是粮食的"粮食",也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钾肥又是3种重要的肥料之一,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侵袭等能力。基于此,分析目前钾肥的利用现状和前景,从而希望能够为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