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县是我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县有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以县为单位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更能发挥和展现生态农业的功效,因此,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规划对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论述了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县是我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具有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以县为单位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更能发挥和展现生态农业的功效,因此,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规划对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论述?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湖北省京山县、宜城市和洪湖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领导重视和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拜泉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实施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决策与实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它把我国农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根据拜泉县十多年的实践,讨论了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发展战略技术体系与实际操作,总结了阶段性成果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与典型模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总结全国首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与典型模式。并对我国第2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启动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与典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全国首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与典型模式.并对我国第2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启动,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我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特点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如何继续提高生态农业县建设水平提出了发展对策,并指出目前生态农业建设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只是在一些农户和村、乡级分散进行小规模试点,进而在县一级范围普遍展开。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环境保护局等7部、委(局)组织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9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选择了51个有代表性的县实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在中央7部、委(局)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下,经过1993~1998年5年的试点实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现已全部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这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51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经过5年的实践,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建设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创造出多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户建设是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走生态农业道路,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重要措施。眉山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始终把生态农业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0.
对拜泉县生态农业成就与不足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拜泉县位于我国松嫩平原黑土带北部、嫩江两大支流(安肇新河、通肯河)上游,属丘陵漫岗地区,总面积近4000km2,总人口56万人,为近年来国内著名的生态农业县典范之一。自1998年始该县实施生态建设规划,确定了4大生态区、3大防线、6种生态农业模式和10大生态工程,嗣后逐区逐沟地扎实推进实施,截至2003年全县122个小流域已治理了78个,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ⅱ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合了区域内的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等要素,保证农业景观单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奠定规划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内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研究,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农业空间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既有相关规划实践,分析农业空间发展趋势,提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策略。结果表明:1)农业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农业空间保护、利用、整治修复做出的统筹安排。2)既有农业空间相关规划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农业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空间问题,但大多是聚焦于农业空间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要素,缺乏对农业空间各类活动、各项要素的协调统筹,易导致空间保护低效、空间利用无序、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性被破坏等问题。3)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呈现出发展功能复合化、发展需求优质化、发展模式绿色化、发展手段数字化、发展路径融合化等趋势,相应地提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策略,包括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优化农业空间系统结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分析规划底线、坚持民生福祉导向分析规划目标任务、坚持主体功能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坚持绿色经济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平台载体、坚持数字赋能提升规划和管理效率等。该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一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崔军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283-288
本文在探讨循环经济起源及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回顾提炼了欧盟、美国、日本以及菲律宾农场等四个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的研究基础,总结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核心,即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进而阐述了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要掌握好两个原理,运用好三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进一步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即循环层次设计、生态产业链构建和生态科技体系建设。以《黑龙江双城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为案例,验证分析了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冀望为我国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协调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划分和指标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本指标体系模式法、专家咨询法和实例验证法,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及指标体系,提出了将占比最大、影响最直接的县级农业规划纳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建议;构建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大简化了农业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提高了农业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将为推进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张桃林 《土壤》2015,47(2):193-196
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粮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流域景观的类型及其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生态可持续流域景观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流域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三种类型 ,其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异质性、生态规律、美学、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关系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等原则。自然景观规划重点是保护物种和生境 ,农业景观规划要把握好空间布局 ,人文景观规划应突出主体景观 ,处理好流域治理工程与景观开发项目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尚需考虑景观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从不同尺度上优化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景观管理方式、建设生态农业景观成为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1)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以确保生态安全与稳定性;2)在地块间尺度保护、建设和管理甲虫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生态系统服务;3)在地块内尺度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优化管理措施以获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4)整合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以促进农业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自相关属性优化耕地保护空间布局,对于耕地质量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改进空间自相关模型,将生态环境作为耕地质量空间相关性分析框架的"第四维",从地块尺度模拟位于"三线"内地块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据此提出优化耕地保护空间布局的方案。结果表明:1)高淳区高质量耕地呈现出东部集中连片、西部零散分布的特征,低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高淳东部,各耕地自然指数均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2)各耕地质量指数正、负相关型分别与高、低质量耕地的空间高度吻合,均表现出较强正相关性的空间聚集特征。自然质量、利用管理、经济价值及生态环境指数的Moran''s I值分别为0.79、0.92、0.89、0.77,空间集聚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利用管理、经济价值、自然质量与生态环境指数。3)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自相关优化耕地布局,永久基本农田新增968.15hm2,等级提升0.94,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缓冲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及综合调节区4个一级类与14个二级类。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综合质量最优,耕地质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扩散效应,应禁止非农建设;城镇发展缓冲区耕地质量较差但区位优势突出,是城镇建设理想区;生态环境保护区耕地综合质量较差但生态优势明显,应开展生态防护工程,形成生态保护格网;综合调节区应判明耕地障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序开展田间整治,实现向永久基本农田的跃迁。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与要求,构建涵盖"生态功能、投入、耗散"3个维度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框架,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以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