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阳梯田水源区林地降水与土壤水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14年5—11月元阳梯田水源区林地采样点上的20个降水数据和216个土壤水数据,对元阳梯田水源区大气降水及土壤水δD和δ~(18)O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降水与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对土壤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7.4‰)~(-47.5‰)和(-13.2‰)~(-6.5‰),区域大气降水线(LMWL)为δD=6.84δ~(18)O-5.69,与昆明的降水线接近,这主要与研究区和昆明所处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来源相同有关;0—100cm土壤剖面内,土壤水中δD值随深度的增加呈现"S"形或反"S"形,0—40cm土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值分布于LMWL两侧,而60—100cm处的同位素值分布集中且偏离降水线,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受大气降水和外界蒸发条件的影响减弱;林地坡上40cm土层比表层贫化重同位素,坡下位置植物覆盖度较小,土壤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坡中位置整个剖面δD值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沈业杰  高磊  彭新华 《土壤》2015,47(2):394-399
本研究基于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孙家农田小流域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季节变化规律,并应用δD-δ18O关系图和氘盈余质量平衡法分别确定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和季节性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8.49δ18O+16.7(n=110,R2=0.98)。降水中δD(–113.3‰~7.5‰)和δ18O(–14.9‰~–0.9‰)季节性差异明显;地下水δD和δ18O(–45.3‰~–40.4‰和–7.29‰~–6.44‰)相对稳定;灌溉水δD和δ18O分别介于–66.2‰~–28.3‰和–9.17‰~–5.00‰,变化范围小于降水,大于地下水。在δD-δ18O关系图中,地下水各水样点主要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降水中氘盈余(dexcess)介于1.3‰~23.7‰,夏半年(4—9月)dexcess平均值(10.8‰)显著低于冬半年(10—3月)dexcess平均值(17.1‰)。地下水氘盈余相对稳定,介于8.75‰~14.9‰,平均值为11.9‰。通过氘盈余质量平衡法计算得出,夏半年降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为83%,而冬半年的贡献仅有17%,表明季节性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贡献差异显著,夏半年降水对地下水补给具有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的δD-δ18O特征、氢氧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确各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的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水量.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沟道水和井水的δD和δ18O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为:δ18O=-11‰,δD=-79.80‰;沟道水向井水的转化以单向排泄补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的7%.  相似文献   

4.
长武塬区大气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长武塬区2005年降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了该区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长武塬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4δ~(18)O 1.69,其斜率和截距与全球以及我国大气降水线相比均偏小,这与研究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降水氘盈余d值4—6月份较大,大于或接近10,7—10月份则小于10;以天为时间单位采集的次降水,其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均不显著,而连续2 d长历时降水的雨量效应极显著;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值较高,夏季同位素值降低,秋季同位素值最小,这在以次降水量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阴坡和阳坡优势种(阴坡:山杨、油松、辽东栎和刺槐;阳坡:荆条、山桃、狼牙刺和黄刺玫)叶功能性状(比叶质量、膨压损失点对应的叶水势、叶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叶N、P和K含量)的差异,探讨了植物对不同坡向的生存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阳坡优势种较阴坡优势种具有高的叶δ13C,且在旱季具有较高的K含量,表明高水分利用效率和K素累积是阳坡植物适应其生境的重要手段。(2)阳坡优势种间叶性状差异小于阴坡优势种,阳坡植物叶性状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3)8种优势植物中,刺槐的比叶质量最小,叶N和P含量最高,叶δ13C相对较高,反映了其高光合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特性,表明刺槐采取竞争性生存策略。相比之下,油松的比叶质量最大,其叶δ13C、N、P和K含量最低,表明油松采取防御性生存策略,其他6种植物介于中间。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增加了水文过程研究的难度。大气降水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该地区水汽来源、径流划分、水分滞留时间等水文过程。该文以桂西北环江地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例,基于2009年4月-2011年8月的降雨、温度资料以及月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了降水分布及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大气水线与全球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偏离,表明研究区降水云气形成过程中汽、液两相同位素分馏不平衡的程度偏大。过量氘年平均值为14.21‰,旱雨季不同,反映了水汽来源的差异。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呈现正弦波动的特性,波动周期和振幅受纬度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量及温度,表明大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该研究为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喀斯特地区流域尺度水文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分析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每5km采集水样,并在丹江上中下游小流域沿河采集水样的同时分别在沿岸选择林地、草地和农地,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ANOVA分析等方法研究丹江流域氢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变化呈现出高度效应,高程、温度和距离对丹江流域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影响较大;δD值与高程呈极显著水平负相关(P0.01,n=25),而与水温呈极显著水平正相关(P0.01,n=25),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蒸发分馏作用在较宽及流速小的河面更强烈;丹江干流水体中δD和δ18 O的分布范围分别为(-60.98‰)~(-53.34‰)和(-9.12‰)~(-7.89‰),其平均值分别为-56.20‰和-8.29‰。随着采样点位置到丹江源头距离的增加,δD值逐渐增大,其线性拟合方程为y=0.0268x-59.435,拟合度R2为0.62;林地和草地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农地大,农地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值相对集中,ANOVA分析表明,丹江上中下游小流域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n=42)。  相似文献   

8.
根据测得的长武塬区降水和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层位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转换与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中δD和δ18 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7.15‰)~(-24.89‰)和(-13.00‰)~(-3.39‰),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1.50‰和9.09‰,-7.22‰和1.45‰,其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变化幅度。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在当地降水线两侧分布,其关系为:δD=4.495δ18 O-19.05,降水进入土壤后在土表后重氢氧同位素分馏明显。表层土壤中δD和δ18 O值受降水直接影响明显,下层土壤所受影响减小。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在30cm土层处最大,向下迅速减小,100cm以下变化较小。下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受其上部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影响,降水进入土壤后,向下入渗过程中与浅层自由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150cm处土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突变,表明黄土在局部土体内有大孔隙,可导致土壤水分以"优先流"的形式向下入渗。  相似文献   

9.
蒋家沟流域雨季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蒋家沟流域2001—2009年内降雨资料,发现降雨频率服从幂指数分布,分析蒋家沟流域2010年雨季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得出当地大气降水线,其截距与我国大气降水线相比较小,这与研究区地处内陆干热河谷、蒸发作用强烈有关;降水中氘盈余7月中旬之前较大,均为正值,7月中旬到8月中旬由于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氘盈余减小,8月中旬之后,随着空气湿度重新减小,d值增大;根据次降雨采集的降水样品分析,δ18 O显示出明显的降水量效应,即降水量较大的降水场次内δ18 O较小,在同一场降雨内,δ18 O也随着降雨时间的持续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受山区降雨的随机性影响,蒋家沟流域内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较为反常,海拔越高的地方,δ18 O越大。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全面地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流域范围内2015年3—9月降水、地表水、刺槐林土壤水和荒草地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了各水体氢氧同位素的δD-δ~(18) O关系和季节变化特征,阐明了土层深度、植被类型、坡向和坡位等下垫面因素对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流域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6.71δ~(18) O~-_3.22(n=18,R~2=0.96),地表水的蒸发线方程为δD=6.77δ~(18) O-5.32(n=13,R~2=0.72),土壤水的蒸发线方程为δD=3.50δ~(18) O~-_34.00(n=756,R~2=0.76);各水体δ~(18) O富集程度为:刺槐林土壤水≈荒草地土壤水降水地表水。降水与土壤水(刺槐林和荒草地)δ~(18) O季节效应明显,浅层50cm土壤水的平均传输时间约为1个月;地表水δ~(18) O变幅较小、组成均一、季节效应不明显,推断其为多次历史降水混合形成;4种下垫面因素对浅层50cm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影响程度为:土层深度坡向植被类型坡位。其中,土层深度对浅层土壤水δ~(18) O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土层间土壤水δ~(18) O差异性随土层深度差值的增大而增大,且深度差超过15cm后呈极显著差异,推断纸坊沟流域地表15cm土层为受降水和蒸发影响的土壤水分活跃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稳定同位素在黑木耳产地溯源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产地采集74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从新疆采集11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作为外部验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δ13C、δ15N、δ2H、δ18O值,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东北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4.5‰~-22.7‰、-0.9‰~3.1‰、-62.2‰~-34.6‰、15.9‰~19.4‰;浙江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6.2‰~-24.5‰、-0.9‰~1.2‰、-24.9‰~-9.0‰、19.9‰~22.2‰,两产地黑木耳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3C、δ2H和...  相似文献   

12.
滇中城市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涵养能力是水源地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昆明、玉溪、楚雄3个城市水源地内的中和、大矣资、马家庄和凤屯(二)站1982—2011年实测流量数据,通过总径流和基流的变化来揭示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MODIS,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总径流和基流均为凤屯(二)站最大,马家庄站最小,两站分别相差48%,70%;1982—2011年,总径流和基流除大矣资站呈显著下降趋势(α≥99.6%)外,其余站变化趋势不显著;总径流和基流与降水量、林地面积比率呈较好正相关(R2≥0.814 4),与园地面积比率呈负相关(R2=0.687 7),与植被覆盖率、耕地面积比率相关性不明显(R2≤0.379 8)。可见九龙甸水库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东风水库最弱;松华坝水库、九龙甸水库和东风水库的九溪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无显著的变化趋势,东风水库的董炳河流域呈显著减弱的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随降水量、林地面积增大而增强,随园地面积增大而减弱,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不能反映水源涵养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李方舟  张海生  杨婷婷  王军  古晓红 《核农学报》2022,36(12):2519-2527
叶绿素含量是研究大豆光合作用的重要生理指标,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进行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功能的同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鼓粒期大豆叶片为研究对象,对63个样本的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用28个样本验证集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表明,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初始时间点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单个激子驱动除QA外的电子传递的效率(ψEO)、初始时间点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t=tFM时单位面积内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M)、性能指数(PIABS)、J点相对可变荧光(VJ)7个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6、0.75、0.80、0.82、0.77、-0.75。回归模型方程为y=-0.138x1+ 2.154x2+0.002x3+0.077x4+0.076(R2=0.694)(x1、x2、x3、x4和y分别为Fv/FoφPOETO/CSMPIABS和叶绿素含量),验证模型决定系数(R2)=0.805 8,均方根误差(RMSE)=0.293 4,预测残差(RPD)=1.773 8,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丰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无损监测大豆叶绿素估算方法。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ETO/CSM对叶绿素含量直接作用最大,φPO次之,Fv/Fo对叶绿素含量起直接负作用,PIABS直接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06、0.382、-0.303、0.078。本研究实现了大豆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功能的同步分析,明确了荧光参数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应,可为调节栽培措施,实现大豆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盐酸提取的土壤无机磷酸盐中氧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磷酸盐中的P—O键在自然条件下稳定。磷酸盐中最重和最轻氧同位素 (18O和16O) 的比值,即δ18O-P,可以表征生态系统中磷的转化。由盐酸提取的土壤无机磷 (HCl-Pi) 难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但在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效形态。建立δ18O-P测定方法可以为示踪土壤中HCl-Pi的循环、转化过程提供基础。 【方法】 本文选择潮土和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中NK (不施磷肥)、NPK (施用无机磷肥)、NPKM (施用无机磷肥 + 粪肥)、NPKS (NPK + 秸秆还田) 4个施肥处理土样,按照土壤磷化学分级方法逐级浸提,收集1 mol/L HCl浸提液,通过磷钼酸铵沉淀、磷酸铵镁沉淀等过程分离纯化其中磷酸盐,获得磷酸银沉淀,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性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P值。 【结果】 磷酸盐经过分离纯化沉淀3个关键过程,回收率均达到92%以上,损失较少,未出现氧同位素分馏。X射线衍射仪和氧含量测定表明,实验获取磷酸银样品纯度较高。潮土与黑土各处理中HCl-Pi的δ18O-P值分别为17.21‰ 和17.90‰ (NK)、17.25‰ 和17.61‰ (NPK)、17.62‰和17.87‰ (NPKM)、17.95‰ 和17.70‰ (NPKS),4个施肥处理之间土壤δ18O-P值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本研究建立盐酸提取土壤磷酸盐中氧同位素分析测定方法,可为农田土壤中磷的循环转化及其溯源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夏魏  聂晶  李鑫  李春霖  邵圣枝  李祖光  袁玉伟 《核农学报》2022,36(11):2183-2189
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的传统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对不同叶位叶片的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氢同位素(δ2H)和氧同位素(δ18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叶位自上向下递增,叶片中δ13C、 δ15N和δ2H显著贫化,而δ18O呈现相对较弱的贫化,且第2~第5叶位叶片的同位素比值最高(21.0‰~25.0‰),相邻叶位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差异不大。此外,随着采样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气候影响,前三叶位叶片的δ13C和δ15N总体呈现富集特征,而δ2H和δ18O出现先贫化后富集的变化特征。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茶叶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究茶叶分馏机制和数据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几种典型边坡植被的护坡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对边坡防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防护效果易受配置模式及建植年限的影响。以西南地区5种典型边坡植被配置模式为对象,比较了不同配置模式的护坡性能及建植年限等因素所致的年际间差异。坡上设景观过渡带(株行距分别为0.5 m×0.5 m,0.05 m×0.1 m的小乔木、地被植物),坡下为不同配置的坡面防护带(喷播密度为10 g/m2的灌木、草本植物):M1为慈竹—野牛草,M2为小冠花—紫羊茅,M3为苜蓿—狗牙根,M4为小冠花—黑麦草,M5为黄荆—狗尾草。测定了成渝高速永川段2012—2014年各植被配置模式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建坪初期,狗尾草所在群落(M5)生长快、成坪早,在2012年汛期即呈现较强的护坡性能:蓄水、保土能力分别达到59.14%,96.22%,产流量、产沙量(61.2 mm,52.0 g/m2)也明显低于其他小区(p < 0.05);狗牙根、黑麦草等多年生草本所在群落成坪迟、生长慢,护坡性能普遍较差。(2)2013年汛期,M1—M4的护坡性能较2012年明显提高,以M3,M4最为显著。(3)2014年汛期,具有发达根系的狗牙根所在群落护坡性能最强:蓄水、保土能力分别达到80.03%,98.49%;M5的护坡性能最差,其产流量、产沙量(62.1 mm,150.33 g/m2)也明显高于其他观测区。相同降雨条件下,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与群落结构有关,即建坪初期与地上生物量大小正相关,之后与根系重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川中丘陵紫色土地区不同决策目标下油菜适宜的水钾用量,通过水钾耦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钾素水平和水分处理对油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土壤水分对产量影响最大,蕾苔期次之;油菜总产量增长速率随水钾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水钾耦合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促进的正效应,效应大小顺序为:水钾耦合 > 土壤含水量 > 施钾量。籽粒产量最高值出现在蕾苔期开花期高钾高水处理,此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为14.6 kg/(hm2·mm),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蕾苔、开花期。高钾和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0.66 g/kg,θf58.7%组合,但是籽粒产量降低约19.7%。在季节性干旱和酸性紫色土区油菜推荐的水钾模式为:蕾苔、开花期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θf68%,θf80%,施钾量控制在0.57 g/kg,此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且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8.
在利用土壤侵蚀模型估算侵蚀速率的过程中,背景值点选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论是否可靠,如果能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研究区域背景值,将大大提高背景值的准确性,对研究土壤侵蚀具有重大意义。土壤未受到侵蚀和沉积的背景区,首先假设全球大气沉降量为定值,研究把210Pbex沉降过程以一年为时间尺度划分为n年,经过n年以后(n=0,1,2,…,),土壤中210Pbex沉降量和经过衰变减少量达到平衡,土壤中210Pbex含量趋于稳定。假设各地年平均降水量为定值,通过研究发现210Pbex的大气沉降通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 < 0.01),区域年降水量是影响土壤中210Pbex量的主要因素,由于年平均降水量不同,全球各地土壤中210Pbex含量都会达到不同的稳定值,从而建立土壤中210Pbex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模型。研究210Pbex来源、沉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出利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来计算该地区的210Pbex背景值,建立土壤中210Pbex背景值含量动态平衡模型,为准确确定210Pbex背景值提供了方法,对研究土壤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对太子河上游区域河流硝酸盐污染进行防治,联合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 N-NO-3和δ18O-NO-3)、水的氧同位素(δ18O-H2O)、氯离子(Cl-)、硝酸盐(NO-3)、氨氮(NH+4-N),对不同水文期太子河上游区域河流硝酸盐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枯水期ρ(Cl-),ρ(NO-3),ρ(NH+4-N)和δ18O-NO-3显著高于丰水期,δ15 N-NO-3无显著时间差异。空间上,枯水期,太子河北支ρ(NO-3)显著高于南支。丰水期,太子河南支ρ(Cl-)显著高于北支。太子河北支ρ(Cl-)和ρ(NO-3)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空间变化呈相反趋势。丰水期太子河南支ρ(Cl-)和ρ(NO-3)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枯水期一致。枯水期太子河上游地区NO-3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可见,丰水期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有机氮、复合肥料。另外,丰水期上游区域土壤中的大气沉降可能也是河流硝酸盐的一个主要来源。丰水期硝酸盐从土壤冲刷进入河流过程中发生了硝化作用。枯水期太子河北支河流内硝化过程影响着硝酸盐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