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害.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兴化市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2004年因灰飞虱虫量是常年的30倍以上,带毒率高达40%左右,故条纹叶枯病发生期早、发生程度重、产量损失大,为历史罕见.实践证明,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品种、稻作方式等农艺措施有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充分了解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在栽培等农艺措施上趋利避害,是当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浙地区和上海部分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已呈逐年上升态势,局部已发病成灾,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浦东新区2004年仅在机场镇发现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为40亩,到2005年全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到1906亩,其中发病率20%以上的面积有310亩,部分田块病株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江苏省近年来连续大发生的病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随着小麦陆续进入收割期及水稻进入秧苗期,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也进入关键时期。据省植保站分析预测,今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继续呈特大流行态势,如果组织防治不力,势必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切实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工作,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江苏农业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我县迅速发生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3年全县80万亩水稻几乎每亩稻田都有该病害不同程度发生;2004年条纹叶枯病大暴发,一般田块减产10%~30%,沿湖重发地区病穴率超过95%,病株率85%以上,减产超过80%,部分田块绝收。该病现己成为我县水稻生产中新上升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对我县乃至全省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对确保水稻丰产、稻农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9年以来,大丰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2004~2006年连续三年大暴发,一般田块自然病穗率达10%左右.少数严重田块高达30%,甚至出现绝收田块,已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长,为有效地遏制该病流行,笔者综合分析了大丰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条纹叶枯病是以灰飞虱为媒介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灌云县暴发为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水稻条纹叶枯病在2004年前在灌云县仅在水稻上发生为害,其它作物上未见明显症状。近几年灌云县乃至整个江苏省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在小麦抽穗后发现小麦上发生类似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状,经专家鉴定是由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积累,辽宁省及邻近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局部受害的现象,刘兴远等(2005)预警了该病害近年发生危害加重的态势。不幸的是,2006年,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更普遍,20.3%的田块可见为害状,局部地区部分田块水稻严重受害,甚至绝收。本文通过代表性地区的系统观测,结合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分析了辽宁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的原因与机制,提出可行的防治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滦南县普遍流行并且病情逐年加重,具有普遍蔓延的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来势猛,危害重、损失大。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在10%-20%,严重田块几乎造成绝收,条纹叶枯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对种植水稻的农户威胁极大,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水稻纹叶枯病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引起发病的水稻病毒病。近年来,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面较大,成为水稻生产又一重大病害。据调查,2004年和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丹东、营口、鞍山等地零星发生,2006年发生面几乎遍布全省水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已有11个市、20个县区、60余个乡镇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88666.7hm^2,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是靠稻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被称为水稻“癌症”。病原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属水稻条纹病毒组(或柔线病毒组)病毒。近几年,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2007年在辽宁省几个大城市发生。2006~2007年铁岭县凡河镇大莲花村也有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为来势猛、危害重、损失大,发病田块减产幅度一般在20%~30%,严重田块几乎颗粒无收,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市连续大发生,个别田块减产达30%~50%成,严重威胁到水稻的高产稳产。由于该病害防治难度大,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已成为我市最重要的病害。为此,近年我市将水稻条纹叶枯病作为植保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已取得成效,即通过以栽培为基础和化学防治灰飞虱传毒控制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把条纹叶枯病控制在较低的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三星镇地处崇明岛西北部,耕地面积5.7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1万亩,实行稻麦二熟种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20世纪70、80年代曾有发生,后来几乎绝迹。进入21世纪后,水稻条纹叶枯病又开始露头,2004年明显上升,全镇发病面积达2000亩,绝大部分田块病株率均在0.5%左右,虽尚未造成经济损失,但仍有个别田块病株率超过20%,发病中心病株率达40%,导致明显减产。到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急剧上升,危害也明显加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靖江市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24.6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6.35%,病株率达0.2%~78.3%,平均12.55%,部分早播田及秧田未用药防治灰飞虱的田块发病较重,田间普遍出现死苗现象,严重田块甚至失收。为摸清现有栽培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对本市大量种植的感病品种“9998-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病株率对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以及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条纹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一旦发病无法防治。近几年由于传播条纹叶枯病的主要媒介灰飞虱的抗药性提高,条纹叶枯病在我区发生严重,部分重发地区前期毁苗需耕翻重栽,严重发病田块水稻亩产仅100~150kg,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1大发生原因1.1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  相似文献   

15.
2002—2008年,对灰飞虱发生危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灰飞虱在金坛地区1年发生6代;2004—2007年发生量逐年增加,带毒率逐年升高;由于气候条件适宜,食源丰富,1、2、5、6代繁殖量极大。试验研究了灰飞虱发生危害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相关性。在探明灰飞虱发生动态和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机插水稻以苗期无纺布全程覆盖、带药移栽、大田前期适时防治2、3代灰飞虱若虫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措施,控制水稻分蘖期条纹叶枯病的效果达95%左右,水稻后期条纹叶枯病株发病率控制在0.7%左右。并进一步研究和实施了与稻鸭共作相配套的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发生与灰飞虱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6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市小麦茬直播稻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已达到25万亩,约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1/3。直播稻在我市种植仅2~3年历史,一般农户对直播稻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尚不清楚,防治技术关键也未能掌握,导致近两年部分地区直播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严重,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此,我站于2006年进行了小麦茬直播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靠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病原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属水稻条纹病毒组(或柔线病毒组)病毒.近年来,我地水稻条纹叶枯病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为特大发生年份,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调查,今年灰飞虱冬后残留基数为:麦田平均2.62万头,油菜田平均1.36万头,冬闲田平均1.63万头,与去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的灰飞虱基数相仿,预计今年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仍将达到大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市自1998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呈大流行态势。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优化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相似文献   

2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市特别是楚州区近年来危害严重的病害,已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调查,200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重发地区病穴率达40%~60%,重病田块病穴率达80%以上,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2004年,我地水稻条纹叶枯病明显呈现出发病早、病情重、受灾范围广的特点。为明确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方法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2004年我们做了相关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