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安莲 《蚕学通讯》2002,22(2):57-58,61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蚕区之一。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结束了产茧量长期以来在 2 0~ 4 0万担间徘徊的局面 ,1 97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产茧 1 0 4 .4万担 ) ,占全国第一位。 1 980年产茧1 84万担 ,远远超出日本的产茧量。 1 991年产茧量达 30 7万担 ,至 1 995年产茧量近 4 0 0万担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创下了辉煌 ,为人民增收 ,国家创汇和四川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近几年来丝绸行业的几起几落 ,蚕业生产跌入低谷 ,到 1 999年 ,全省发种仅 2 90余万张 ,产茧1 4 0万担 ,比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2.
<正> 我省的栽桑养蚕和丝绸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据《中国统计提要廿四专辑》记载,1918年陕西产蚕茧28万担(1.4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1.49%,仅次于浙江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以后由于历史上天灾人祸种种摧残,到解放前夕陕西的茧、丝、绸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境。1949年全省仅产茧0.65万担(325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解放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农业多种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1992年我省产茧量达1.3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99%,为解放后最高产量。全国1992年产茧67.8  相似文献   

3.
<正> 江苏的蚕桑事业,历史悠久,据资料考查,距今已三、四千年。目前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产茧量仅次于四川和浙江,居第三位。1949年江苏解放那年,产茧量仅剩12.6万担,三十年来在发展过程中,经受了迂回曲折的道路,但总的情况是不断发展和上升的,到1979年的产茧量已达64万多担,比解放初期翻了五番,这是一个较大的增长。每张蚕种全年平均收茧量:解放初期(春秋两期)约20斤;最近几年(养五期蚕)约为50斤以上,增加一倍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养蚕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广东蚕业主产区由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老区迅速向粤北、粤西等新区转移,1985年新区产蚕量已占全省产茧量的80%左右;饲养的蚕品种,也由传统的以多化性品种为主转为以二化性蚕品种为主,1985年已实现全省全年饲养二化性品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养蚕形态也由专业性大规模集体养蚕转变为副业性的分散性个体养蚕。在养蚕地区的生态条件,蚕品种和养蚕形态发生很大变更的条件下,为了解我省蚕区蚕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青石乡是我县的蚕茧重点产区,蚕桑生产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80年全乡产茧量突破万担关.1983年蚕桑生产虽然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春蚕缺叶、夏蚕饲养蚕种减少,但由于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承包户培桑养蚕积极性很高,努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减轻了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 近三年来,我省蚕业生产在“巩固提高、积极发展”方针指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蚕茧产量稳步增长,产值明显升位。1989年全省产茧252.6万担,比前三年增加58.6万担,全省农民养蚕收入由三年前的6.8亿元增加到11亿元,在全省农业中的经济地位由原来的第六位跃居到仅次于粮、油、猪之后的第四位,有力地促进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秋兼用蚕品种川蚕23号进行了春秋季实验室和农村比较试验,实验室试养表明:川蚕23号属中等茧型,中丝量蚕品种,龄期经过短,健康好养。与对照品种871×872相比,5龄经过短27h,万头蚕产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低1.04%、2.91%,100kg桑产茧量提高8.58%;与夏芳×秋白比较,川蚕23号万头蚕产茧量、万头蚕茧层量、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4.31%、3.62%、3.70%;与洞庭×碧波比较,川蚕23号万头蚕产茧量、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1.27%、2.85%。农村试养表明:该蚕品种耐粗食能力强,食桑快、用桑少、上蔟涌、营茧快,特别为养蚕大户所欢迎,是1对适于全年多次省力化养蚕的优良蚕品种。  相似文献   

8.
<正> 据《日本蚕丝新闻》1980年1月9日第1716号报导,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发表1979年日本产茧量为1,625,640担,比1978年1,551,800担增产5%。其中,春蚕产茧量为617,640担,比1978年增产1%;早秋蚕产茧量为403,880担,比1978年增产8%;晚秋蚕产茧量为603,740担,比1978年增产6%。  相似文献   

9.
贵州蚕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所发展.到1993年止,有桑园9万亩,产茧量达3.7万多担.但各地由于科学养蚕技术贯彻不力,病害、虫害、药害等严重危害蚕作安全,蚕茧单产一直不高,经济效益低.长此下去,势必会挫伤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给根基不牢的贵州蚕业带来毁灭之灾.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蚕病多、单产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笔者曾几次到晴隆县调查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研制目的 蚕病危害蚕桑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四川省蚕病普查资料估算,每年因蚕病造成的蚕茧损失达20%以上,达40多万担,价值一亿八千多万元。近年四川省张种产茧量下降至不足25公斤,其原因之一是分户养蚕,消毒药物种类无法更新,蚕农不能有效用药所致。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畜牧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到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95.3万t,蛋类271.2万t,奶类108.3万t,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4位和第8位;畜牧业产值达883.9亿元,居全国第7位.  相似文献   

12.
柞茧多渠道经营促进柞蚕业稳步发展朱林森(河南省南召县蚕业局)柞蚕生产长期以来是我县的一项重要产业,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66年曾达到9.3万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产茧量也一直稳定在5.5万担以上,1989年产茧7.4万担。事实上历年柞茧产量都占全省的...  相似文献   

13.
重庆蚕业历史悠久,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建国四十多年的历程曲折艰辛,几度兴衰.1995年以来,丝绸市场极度疲软,茧贱伤农,更兼农村劳力缺乏,养蚕设施落后,养蚕水平低下,蚕病爆发,蚕农收效甚微,因而导致全市蚕桑生产一落千丈.以铜梁县为例,发种量由1995年的12.8万张下降到今年的6.5万张,产茧量由1995年的197.9万公斤下降到今年的约85万公斤,发种量、产茧量分别下降了49.2%和57%,发种量退到了1979~1980年的水平,产  相似文献   

14.
柳州地区1965年开始种桑养蚕,桑园面积不断扩大,产茧量逐年增加,现有桑3000亩,去年产茧934担,今年预计1400担,基数很低,只占全区的4%左右.但发展蚕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潜力很大,应把它作为我地区的多种经营优势项目、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每年的蚕种饲养量,产茧量均居全国重要地位。目前各蚕区所采用的养蚕技术推广方法仍沿袭50年代所推行的县、区、乡层层开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部份技术采用了一些现场观摩教学办法。这些方法几十年来,特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在全省农村普及养蚕科学知识,提高蚕茧产、质量和农民养蚕经济效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狠抓蚕业基地建设,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综合开发,蚕桑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老桑树9,118.4万株,人平118株,改造劣桑5,806万株,有小行间作桑园45,236亩,宽行间作桑园29,734亩,四边桑6,785万株。1988年全县养蚕76,156张,比1983年增长103.3%。产茧量达到226.9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130.8%。出现了柏垭区年产茧15000市担的高产区。蚕茧收入超千元的户多达3,080户。全县42个蚕桑基地乡建设步伐加快。基地乡的栽桑量、养蚕量、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分别  相似文献   

17.
蚕桑承包到户后,千家万户养蚕如何做好蚕病防治工作,以达到蚕业持续高产丰收是蚕桑技术推广部门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养蚕成绩不稳定,盒种产茧量连续下降,尤其从1986年开始的三年间年平均盒种产茧量均在37kg以下,低于1986年前十年的任何一年,蚕农又产生“养蚕危险”的恐惧心理。1988、1989二年中笔者选择过去养蚕比较高产稳产的柴夹岙、上洞坑二个村进行调查,发现近几年盒种产茧量连续下降,蚕农的生产情绪低落,其原因是: 一、饲育组织型式对养蚕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项蚕业科研新成果,最近韩国采取扩大饲养量与减少产茧量的做法,将大蚕用来开发医药新产品。方法是:将养至5龄第3日的大蚕进行快速冷冻后,售给制药厂,用作加工医药制品的材料;由于这种以蚕为原料的药品,具有治疗糖尿病、降低血糖、血压等的疗效,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韩国饲养量与产茧量增减的现状韩国1995年的养蚕农户为5000户,桑园面积2500ha,饲养量为3.2万盒,产茧210t;翌年,养蚕农户数减少为4000户,桑园面积照常,但饲养量激增至5万盒,而产茧量锐减为12t。从两年对比来看,饲养量提高1…  相似文献   

19.
<正> 据有关资料:1918年我省曾产茧28.14万担,在当时居全国第三位,后屡遭破坏,到1949年只剩下0.64万担。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倡导恢复发展农业,蚕桑生产也随之恢复和发展,虽经几次“马鞍形”的曲折,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三中全会之后,加快了步子,198O年发展到5.8万担,1981年上升到6.4万担,1982年达到8.7万担,居全国第八位。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17,(2):34-36
<正>荣县蚕业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荣县一直都是四川省的产茧大县,现在也是全省的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最近十年,荣县蚕农每年的茧款收入都超过了4000万元,蚕桑已成为荣县农村产业发展的骨干项目,发展蚕桑是广大蚕农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目前,荣县的养蚕量、产茧量和蚕农茧款收入,均占自贡市的70%,在全省综合排名由十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