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千年桐生态林近自然经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近自然经营对千年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近自然经营和常规经营的千年桐生态林中分别选取3块样地,于每块样地中取土样测定其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的千年桐林5种土壤酶的活性均高于常规经营的千年桐林,其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千年桐近自然经营可提高林地土壤质量,有效解决人工林经营产生的土壤问题,可在近自然林业经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 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 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 月)和衰老凋落期(10 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 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 N、P、K、Ca、Mg 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 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 N 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 部 K 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 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 14.935(±3.191)%。除了 Mg 在冠层下部 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 K 再吸收率与衰老前 后叶片 K 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 再吸收率与成熟叶 C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 N 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 N 呈 显著正相关;叶片 K 再吸收率与土壤全 K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 K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 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 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三明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不同经营模式(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封育经营)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其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共有的优势细菌类群主要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以近自然经营模式最高,为22.54%;共有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其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以近自然经营模式最高,为68.60%.与常规经营和封育经营模式相比,近自然经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的Ace指数.表明近自然经营能显著提高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广西各地栽培的油桐,主要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两种。两种油桐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三年桐喜欢較温和的气候,要求近中性和較肥沃深厚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柳州以北,形成桂北三年桐区;千年桐性喜高温和酸性土壤,多分布在柳州以南,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千年桐林中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千年桐林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区域,通过样方调查法,运用传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运用重要值、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等指标,研究分析千年桐林结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千年桐人工林群落内种类和个体数均较为稀少,但不同样方内物种变化较为复杂且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千年桐样方内出现67种,隶属49科63属,其中以乔木层的科属种数最少。比较不同层次树种重要值大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与不同生境条件有关,灌、草层中虽然物种数多、丰富度高,但物种分布的均匀度和优势度比乔木层高。  相似文献   

6.
天然次生针叶林内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经营方式对林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哈尔滨市丹清河林场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未经营3种方式下的天然次生针叶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自然经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然次生针叶林的土壤物理性状,但这种干扰远小于传统经营;2)不同经营方式间土壤有机质、全N质量分数与贮量没有明显差异,全P质量分数及贮量以近自然经营最大,经营强度最大的传统经营林分土壤中全K质量分数和贮量最大;3)经营方式对速效N和有效P没有明显影响,但近自然经营林分的交换性K离子质量分数和贮量最大;4)近自然经营林分土壤C/N比降低、pH值升高,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增强和长期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10年生千年桐凋落物量、组成及其分解速率。[方法]以同年营造的杉木林为对照,采用篷布样方收集凋落物,定期统计;凋落物现存量采用比值法,测定分解速率。[结果]10年生千年桐林凋落物量为19 287.7 kg/hm2,是同年杉木林的4.8倍,其主要组分为叶、枝,占总凋落物量的77.8%。千年桐凋落物月动态呈单峰右偏,峰值出现在12月。千年桐半分解、完全分解与未分解凋落物量比值为5.39,杉木仅为0.09。[结论]千年桐是优良的培肥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可以作为多用途树种,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调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生态特征,探究近自然、常规和对照3种经营方式对华北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和生物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以及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林龄的增长,近自然经营方式的林下草本多样性呈上升趋势,对照区呈下降趋势,常规经营方式无明显变化;常规经营在幼龄林阶段草本生物量更高,达1.0t/hm2以上,而中龄林和近熟林则为近自然经营优于常规经营和对照经营;常规经营在中龄林阶段枯落物积累更多,达到29.07t/hm2,拦蓄量也更高,达到58.86t/hm2,近熟林阶段则为近自然经营更有利于提高枯落物的蓄积和拦蓄效果,分别达到了39.27t/hm2和81.38t/hm2;林分土壤容重为近自然经营下最小,常规经营下最大,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综合来看,近自然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林下草本植被的生长和枯落物的积累,特别是在林分趋于成熟时,对于提高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增强地表保水保土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3种不同树种组成的杉木混交林采用近自然经营方式和常规经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生长、林内环境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经营方式相比,近自然经营的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和平均蓄积量等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抚育的林分,各项指标分别提高了7.90%、10.20%、7.10%、16.98%、30.91%和26.50%; 同时林内灌草植被生长旺盛,林分总生物量增加49.71 t·hm-2; 林地土壤理化学性质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出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垦复施肥 于头年10月到次年3月垦复要地,熟化土壤。对海拔600米以上、坡度25度以上的荒芜桐要进行疏伐,去劣留优,去残留壮,使桐林增加光照多结果;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坡耕地、荒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自然恢复高山松次生林以及人工混交林等五种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将它们当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地类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不同土层看,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pH值比20~50 cm及50~100 cm土层有所增加,土壤容重则比下层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向土壤表层富集。从不同植被类型看,自然恢复灌丛、荒草丛对0~20 cm土层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大于人工混交林和高山松次生林。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平昌县是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试点县之一,生态修复区布设在“长治”工程竣工后治理程度较好的小流域内,主要采取封禁治理的措施,加强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文章选取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不同林种配置和林分结构的四个径流区进行研究,通过对植被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的计算分析以及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径流区其土壤肥力也较高,表现为:群落总体物种多度顺序为:深溪沟>许家沟>涵水沟>国林沟,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深溪沟>许家沟>涵水沟>国林沟,特别是灌草类越多,土壤肥力越好,水土保持效益也越好;(2)生态修复措施后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g/kg以上,对水土保持起到积极的效果;(3)坡度低于15°的凹平坡地,乔木的物种多度低,有机质含量也低。  相似文献   

13.
以松辽平原玉米带高产土壤和平产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玉米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产培育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效磷、>0.25 mm团聚体数量及平均重量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与pH、结构破坏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玉米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反映玉米高产培育模式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大兴安岭低质林进行带状和块状改造,分析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样地的土壤密度低于对照样地,而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样地,土壤孔隙度也有所提高,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各改造样地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带宽较宽及面积较大的改造样地中更高;带状改造样地和中等采伐面积样地(225~400 m2)土壤全N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改造样地的土壤全P、全K以及水解N质量分数并没有得到改善;带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升高,块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下降;改造样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样地S1、G4、G5土壤Cd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且与对照样地差异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Cu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带状改造样地之间土壤Pb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样地S3土壤Pb质量分数最高。土壤Cd与Pb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3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土壤总孔隙度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及水解N质量分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方法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佛山市南海区的4种宫胁法造林地、1种传统法造林地和1种未经林分改造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类型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土壤自然含水量具显著性差异外,不同造林方法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相对而言,宫胁法2造林更有利于保持土壤物理特性最优化;就土壤化学特性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宫胁法2造林地,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钾含量最高的为宫胁法3造林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的则为传统法造林地;就土壤生物学特性而言,各类型造林地中,宫胁法3造林地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最高,而宫胁法1和宫胁法4最低。宫胁法3和对照样地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造林地,宫胁法2和宫胁法1造林地土壤酶活性则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造林方法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宫胁法3>宫胁法1>宫胁法2>传统法>宫胁法4>对照,说明林分改造能有效的改良土壤质量,且宫胁法3造林改良效果最优,宜在林分改造实践中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使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桉树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用广西国有维都林场3年生桉树林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安排8块15×15m的试验样地。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对其中4块样地喷施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清除杂草和矮灌木丛,每年喷施2次,施用时间均选择在当年的5月和9月;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清水按体积1:50混合配置使用,施用量为1500L/hm2。4块对照样地采用人工除草方式,不用使用任何药物除草,其他管护方式与药物处理样地相同。2022年4月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跟对照样地相比,药物处理样地各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要低于对照样地,其中0~5cm土层是2.45mg·g-1相比对照样地的3.31mg·g-1降低了25.98%;0~5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是1.73mg·g-1相比对照样地的2.14mg·g-1降低了19.16%;5~10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是1.38mg·g-1相比对照样地1.78mg·g-1降低了22.47%;0~5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是1.0mg·g-1相比对照样地的1.37mg·g-1降低了27.01%;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其余土层差异不明显。药物处理样地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对照样地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由此表明,在桉树林施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进行除草,会明显降低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对林地的养分循环造成不利影响,降低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城市林业土壤的肥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壤,分别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林业表层土壤(0~20 cm)的容重大,孔隙度和渗透性小;土壤质地以粉壤土为主,所占比例为60.42%,土壤中普遍含有砾石,但含量不是很高;土壤以中性土和碱性土为主,非天然林土壤的pH明显高于城郊天然林下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偏高,非天然林土壤中有效磷富集,但城郊天然林土壤有效磷缺乏,土壤速效钾富集。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25 mL/g和0.31 mL/g,脱氢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32.14 mg/g和20.91 mg/g,碱性磷酸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16.7 mg/kg和9.5 mg/kg,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02 1 mg/g和0.001 mg/g。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有显著相关性,是表征城市林业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8.
姜有为    张恒  张志伟  陶洪飞    陕芮    李巧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6):47-54
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是荒漠区风沙危害防治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植的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区为研究对象,相邻自然沙垄为对照,通过调查和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度,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措施的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实施后,植物多度由裸沙地分别恢复至22株和87株,物种丰富度分别达到了19和26,科数分别达到了9科和12科;草方格样地内土壤养分各指标值除有效P、全N、有机质低于自然沙垄外,全P、全K、有效N、速效K均基本恢复至自然沙垄水平,草方格-人工林样地内除全K含量与自然沙垄基本一致,其余指标均极显著高于(P<0.01)自然沙垄。2)植物多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方格-人工林样地>草方格样地,且前者群落生活型结构比后者更复杂,演替速度也更快。3)人工林建植产生的灌丛“肥岛”效应,使得草方格-人工林样地内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各指标的富集率除全K与草方格样地基本一致外,有效P、全N、有机质、全P、有效N、速效K均高于草方格样地。综上所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扰动区,采取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比仅采用草方格措施更有利于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柘溪库区柑橘无公害栽培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调查研究了柘溪库区的湖南省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中心等果园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的柑橘生态环境效益.与普通柑橘园的常规管理相比,无病毒有机栽培管理技术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