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四川安县的西北部,年日照时数1045.3h,年均气温16.3℃,1月均温5.7℃,7月均温25.7℃,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4.8℃,年降水量1284.9mm,年均相对湿度75%,无霜期299d,土壤为轻壤和中壤...  相似文献   

2.
<正> 方法在明尼苏达州北部奇帕瓦、苏必利尔国有林区未经间伐过的白云杉人工林中,选择39株年龄为19—43年干形完满的立木作为研究对象。人工林为当地种源,初植密度平均为2.0×1.6m。土壤为原始壤质淋溶土(70%),饱和极地淋溶土和舌状白土极地淋溶土各占一半,其余主要为不饱和淡始成土。  相似文献   

3.
1.主要试验地点及条件(1)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河北省北部,无霜期159天,年降雨量500-600mm,日照时数2695小时,年均温9.0℃。试验地土壤为粘性土。(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林业局:内蒙古中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30-150天,年降雨量350-500mm,日照时数2900-3000小时,年均温6.2℃,蒸发量大,试验地土壤为沙土。(3)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农科所: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3毫米,无霜期157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8.5℃,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4)…  相似文献   

4.
<正> 京郊山地森林破坏严重,立地条件退化,造林较困难。从1983年开始,我们在京郊密云县半城子乡古石峪大队设置了封山育林试验样地,以更新状况为指标,进行了天然更新调查。现将部分调查结果与大家共同研讨。一、试验地区概况(一)自然条件试验区位于密云县东北部的低山区,属燕山山脉南坡,坡度20—25°。海拔400—800米。主要岩石种类是花岗岩、砂岩和板岩等。土壤为山地褐土,中性至微酸性。阳坡土壤干燥贫瘠,厚5—30厘米,沙质;阴坡土壤较肥厚,30—80厘米,沙壤质到壤质。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2℃,极端低、高温分别为-23℃和38.8℃。年均降雨量593.5毫米(7—8月  相似文献   

5.
进行杉木种子免耕育苗与翻耕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免耕法育苗每亩可节约用工(约3~4工),提高土地利用率4%;苗木出土快、整齐;在沙壤质、中壤质土壤上,对地上部分生长无影响,地下部分根长要比翻耕法短,但须根数量多,对苗木总体素质无显著影响;粘重土壤中采用免耕法育苗,其地下部分重量较翻耕法轻,今后推广应用时宜慎重。  相似文献   

6.
对湘北红壤丘陵区6年生四川桤木人工林的林冠层截留效应、地上部分持水效应以及土壤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林冠截留量占总降水量的22.79%;林地地上部分持水量为4.86 mm,其中林下枯落物持水量最大,为2.48 mm;林地0~45 cm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为198.86 mm。四川桤木能够改善红壤的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相似文献   

7.
肥城县多在山地堰边栽植花椒 ,由于土壤干旱瘠薄成为花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普遍表现为生长势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为此 ,我们采取养根壮树技术 ,以提高堰边花椒产量 ,取得较好效果。对堰边花椒养根壮树技术总结如下。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肥城市砂石山的潮泉镇孙楼村和老城镇李庄村 ,青石山区的安站镇凤山村 ,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花椒试验园的基本情况地点立地类型 土壤类型株行距(m)土层厚度 (m)土壤有机质 (% )速效养分 (× 1 0 - 6 )NPK孙楼村山地梯田砂壤 1 .2× 5 0 .70 .781 1 1 9.6 68.3 79.0凤山村山地梯田粘壤 1 .5…  相似文献   

8.
大叶相思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原产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萨温纳斯(托雷斯海峡诸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由于它能在极瘦瘠的土壤上生长,已为许多国家所引种,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等。该树种生长旺盛,在原产地树高达30m、干径达60cm。它又是一种受人喜爱的观赏和遮荫树木,管理十分粗放。巴布亚新几内亚10年生大叶相思人工林的有关资料表明,其制浆产量高,力学性能好。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土壤蓄水功能、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进行监测,对比研究2种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杜仲人工林林冠枝叶最大持水容量及林地凋落物吸水容量均高于油桐人工林;杜仲林地0~140 cm土层年均土壤蓄水量达到239.7 mm,高出油桐林地4.1%;2002-2005年油桐人工林年均径流深为75.1 mm,是杜仲人工林的2.6倍;油桐林地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9.6 t·km-2,是杜仲林地的2.9倍.杜仲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渗透速率和毛管孔隙度)优于油桐林,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强于油桐林;杜仲人工林枝叶繁茂,其密度及盖度均高于油桐林,其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比油桐林好.作为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比油桐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10.
油松是我省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全省共有油松人工林800余万亩,居人工林之首,且半数以上郁闭成林,为经营好这部分森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结合油松人工林定量间伐试验,于1984年着手研究了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干、枝、叶)的形态结构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评定林分的生产力,挖掘生产潜力,制定合理经营措施,促进林木生长。一、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地选设在素称“油松之乡”的太岳山林区龙泉林场月则沟。东经约为112°30′,北纬36°54′,海拔1400米左右,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8.6℃,7月份平均气温21.8℃,1月份平均气温-7.0℃,年降水量660毫米;土壤为沙壤土,土层厚度0.3—0.5米,PH∶8;植被主要为蒿类、羊胡草、醋柳、绣线菊、山刺梅等。坡向:北  相似文献   

11.
黄连木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分布很广,用途广泛。我站从1980—1986年在滨海盐碱土上进行了引种试验。一、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设在江苏省射阳县防护林试验站内,该地年平均气温13.7℃,最高气温35.8℃,最低-10.4℃,年降水量1,034毫米。土壤为中壤,pH7.5—8.5,含盐(NaCl)量为0.1—0.3%。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并通过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地林地土壤属于贫瘠水平,表土层A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显著高于中土层B层;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肥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依据综合肥力系数大小:柳桉>巨尾桉>赤桉>粗皮桉>巨桉;综合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效应呈正面效应。但由于多因素影响以及时间较短的缘故,而这种养分效应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火炬松已在我国南方14省(区)大面积栽植。为了揭示不同的营林措施对火炬松地上、地下部份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采取集约的营林措施达到速生丰产优质之目的,并为合理经营、综合利用,挖掘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特将试验研究的结果整理成文供深入研究和营林活动中参考。一、试验地的自然条件本研究是在马鞍山市林场成片的火炬松人工林中进行的。林地位于北纬31°32′,东经118°3′。海拔高度30米。为山地黄壤,质地轻壤—中壤,土层厚度1米左右,pH5.5—6.0。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825—155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605.3毫米,极端最高温度39.1℃,极端最低气温-8℃,无霜期239天。  相似文献   

14.
肉桂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广西高峰林场林龄为3年和6年的肉桂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水解N、速效P、速效K)和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话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E壤速效N、P、K含量和L壤脲酶活性均以肉桂生长初期(3月中旬)最高.其次是第一个生长高峰期(6月中旬)或第二个生长高峰期(9月中旬),最低是生长未期(12月中旬);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第一个生长高峰期或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初期,最低是生长末期;士壤速效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生长初期至第一个生长高峰期是肉桂林地施用N、P、K肥的适当时期。  相似文献   

15.
对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半干旱地区(15°09’S43°49’W)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和大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营养成分含量和菌根菌定植百分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赤按和大桉人工林的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3.6Mg·hm-2和153.1Mg·hm-2。赤桉树干、叶子、枝条和树皮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4.4%,19.6%,15.4%,0.6%,大桉地上生物量的分配与赤按基本相同。赤桉叶子和枝条的干物质占其总生物量的35%,叶子和枝条中的N,P,K,Ca,Mg,and S的含量分别占总生物量这些营养元素的15.5%,0.7%,12.3%,22.6%,19%,1.4%。树干(包括树皮)中的营养成分累积相对比较低。与赤桉相比,大桉的营养含量变化较小。这2个树种的树干上部含有高浓度的磷,树皮也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大桉;说明在半干旱地区,立地上脱落的植物性废物对降低树木生产力损失有重要意义。赤桉和大桉都有菌根营养。  相似文献   

16.
一、试验地的基本情况勃利县属长白山山系完达支脉,坡短而陡,海拔300~600m。山地暗棕壤,土壤深度15cm,年平均气温3℃,最高温度33.7℃,最低温度--37 oc,无霜期125天,_年平均降水量600~700ram。红松阔叶林是该山区的顶极群落,但1952年因遭受横贯黑龙江省东西特大森林火灾的波及,有些地段:t壤裸露,出现原生演替,由于及时进行人工更新造林,目前成了我国最有名的“林、勃、桦”人工林基地之一。试验地就选择在该县通天一林场南丰场,林地位  相似文献   

17.
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为崖柏回归区域选择及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海拔178(白鹤),1 360(营盘)和2 250 m(车场坝)处布设试验地。采用1.5年生崖柏实生容器苗作为供试苗木。在各试验地架设1台气温和土温自动监测仪,并逐月调查苗木存活率、苗高和地径。苗木生长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植株,测定表型生长性状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干质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在研究区域内,海拔每升高100 m,空气和土壤年均温分别下降0.6和0.5℃,≥10℃年积温分别减少205.3和171.7℃;随海拔升高,土壤密度、p H值、速效磷含量降低,其他土壤指标(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中海拔(营盘试验地)苗木存活率最高(100%),低海拔(白鹤试验地)次之(94%),高海拔(车场坝试验地)最低(36%);苗木出现死亡的时间为3—4月,高海拔试验地苗木死亡高峰期为5—8月,低海拔试验地为7—9月份;除最长一级侧枝长和一级侧根数表现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外,其他表型生长指标和苗木鲜、干质量均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且不同试验地间差异显著(P0.05);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关联度较大的是空气和土壤温度,其次是土壤p H值,再次为土壤密度,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度较小。【结论】海拔梯度造成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异质性对回归崖柏苗木的存活和生长有极大影响;过低的气温和土温以及土壤长期积水对高海拔区域回归崖柏苗木的存活和生长起到了制约作用;中、低海拔的环境条件可以满足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基本需求;崖柏回归不宜在海拔2 200 m左右的高海拔区域进行,中、低海拔区域可以作为崖柏回归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闽楠人工林(2. 03)<杉木人工林(2. 91),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后,Q10值显著升高(P<0. 05);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常绿阔叶林、闽楠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9. 70%、88. 50%和87. 90%,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P>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和凋落物C/N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及MBC极显著负相关(P<0. 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MBC和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2个最重要因子,而凋落物C/N在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中的贡献最大。【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或杉木(35年)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林分类型转换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发生改变,凋落物数量、质量及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SOC和MBC含量显著下降可共同导致土壤呼吸通量的下降。土壤温度是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总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的差异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导因素,凋落物C/N对土壤呼吸的Q10影响最大。为提高模型预测森林类型转换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精度,应综合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易变性有机碳库及底物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 具有完整发达的根系是壮苗的重要指标之一。油茶系轴状型深根性树种,主根深长,侧须根稀少,植苗造林往往成活率较低。为促使油茶播种苗根旺、苗壮,我们于1973年以来试验用种子催芽、切断胚根的办法取得初步效果,现小结于下: 一、试验方法试验地设于麻江县林科所。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1,330.2毫米,生长期265天。苗圃土壤系白云质灰岩上覆盖的第四纪粘土上发育的黄壤(质地轻壤——重壤),微酸性。经过细致整地,腐熟厩肥拌火土灰加磷肥作基肥(每亩4500斤)。供试种子来自麻江县龙山公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72杨于七十年代初引进我国,目前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均有栽培.它是一种生长快、干形直、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良树种.近几年来,滨海地区也引种了72杨,一般生长良好,但也有生长不够好的,这除了受土壤肥水条件影响外,主要与土壤盐份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在1981—1984年对72杨进行了耐盐试验,现初报如下: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设在江苏射阳沿海防风林试验站内的滨海盐碱地上.地处亚热带北缘,年平均气温13.7℃,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10.40℃,年降雨量1034.8毫米,多集中于7—8月.土质为中壤,PH值在7.5—8.5之间,土壤含盐量(指NaCl,下同)一般在0.1—0.2%范围内,潜水面一般在1.5—2米,雨季常升高到1米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