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目的]观察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在南宁的种植表现,为丰富广西香蕉种植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从云南引进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在南宁种植,观测植株的生育特性及果实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分析红研一号在南宁种植的可行性.[结果]红研一号营养生长期植株生长迅速,抽蕾时假茎高212.8 cm,假茎基部围度51.0 cm,功能叶数15.0片,叶长176.2 cm,叶宽79.3 cm,收获时单株产量21.57 kg,折合49930.56 kg/ha,梳果指数17.8个,果指长度18.1 cm,粗度15.2 cm,果实可溶性糖含量22.69%,可滴定酸含量0.36%.其可溶性糖含量比桂蕉六号高2.18个百分点,口感清甜,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果实性状与对照品种桂蕉六号差异不明显.[结论]红研一号香蕉适于南宁试验区域栽培.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在云南干热河谷栽培的优异品种,对7月夏植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的5个香蕉品种(巴西蕉、宝岛蕉、热科1号、热科2号、热科4号)生育期、单株产量、假茎围、假茎高、第三叶长、第三叶宽、果指性状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均各有优异特性,宝岛蕉生育期最长,为474 d,热科2号生育期最短,为439 d;巴西蕉单株产量最高,为30 kg,热科1号单株产量最低,为20.04 kg。综合比较5个香蕉品种性状,巴西蕉更适宜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本研究为云南干热河谷后续开展相关香蕉种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时间、种植模式,以香蕉主栽品种桂蕉1号为对照,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钦州、玉林等香蕉主产区蕉园种植桂蕉9号,考察不同种植季节的新植蕉及其宿根蕉的生育期、株高、果实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等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植桂蕉9号在广西的平均产量为19.8~35.6 kg/株,秋植蕉产量一般为25.0~35.6 kg/株,冬植蕉一般为19.8~23.8 kg/株.秋冬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7~20 d,生育期比桂蕉1号长15~30 d;春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20~30 d,果实易受寒害无法正常饱满.新植桂蕉9号株高为190.7~284.0 cm,假茎基围在60.2~86.6 cm,正常发育的果指长度为20.0~24.9 cm,果指粗度在11.3~13.3 cm.可见,新植桂蕉9号表现最好的是秋植蕉,其次是冬植蕉,最差是春植蕉.宿根桂蕉9号单株产量、株高、假茎基围、果指长度、果指粗度等均高于新植蕉.宿根桂蕉9号的株高、果指长度均比宿根桂蕉1号低,假茎基围、果指粗度较宿根桂蕉1号粗;抽蕾与收获时间比宿根桂蕉1号晚7~15 d.病区新植桂蕉9号发病率在5.01%~38.60%之间.其中,轮作后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5.01%~10.35%,宿根蕉发病率0.94%~2.9%;未经轮作直接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13.10%~38.6%,宿根蕉的发病率为3.19%~23.4%.新植一代蕉和宿根蕉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桂蕉9号的果实综合品质与主栽品种桂蕉1号相差不明显.建议在广西种植桂蕉9号宜采用秋冬种植;枯萎病区需轮作1年以上其他作物后再种桂蕉9号.  相似文献   

4.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引进巴贝多香蕉良种在海南试种,以当家品种巴西蕉为对照,观察2个品种的各项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与巴西蕉相比,巴贝多的假茎高度较矮(降低6.9%),假茎中部围径较粗(增粗4.7%);最大叶较短(减少13.2%)、较窄(减少5.3%),最大叶面积较小(减少17.6%);生育期较长(延长21.4 d);单株果梳数(增加11.3%)和单株果指数较多(增加13.0%),单果重较轻(减少18.9%),单株产量较低(减少8.6%);糖度较低(减少8.4%)。  相似文献   

6.
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新北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新北蕉春植蕉假茎高254 cm,假茎基部粗77.8 cm、中部粗55.9 cm;叶片较短阔且厚,抽蕾前第6~8片叶近对生;果穗长67 cm,粗126 cm,果梳较密,结构紧凑;果指长为19.5 cm、粗11.3 cm,果柄长2.3cm,果形好;单株产量20.8 kg;生育期410~430天;中抗枯萎病,在枯萎病重病园种植发病率为33.1%~40.0%。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特色香蕉的营养成分差异性,为香蕉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研二号、红研五号、滇蕉一号为试验材料,巴西蕉为对照品种,通过测定香蕉果实的蛋白质、总氮、水分、灰分、总糖、微量元素等含量,从营养品质的角度分析云南特色香蕉果实品质特点和差异性.[结果]香蕉果实蛋白质含量为1.06%~1.33%、总氮...  相似文献   

8.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江苏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引进不同地区的20个地方大蒜品种,研究大蒜苗期农艺性状与青蒜产量的关系,明确影响青蒜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7.02%~36. 81%,以植株鲜质量变异幅度最大,假茎高次之,且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因播期而异。植株鲜质量与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和叶宽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长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假茎高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大蒜苗期假茎粗、假茎高和叶宽是影响蒜苗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作为青蒜品种引进和选育的主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特色香蕉品种红研一号、红研二号、红研三号、红研五号和滇蕉一号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探讨了叶长、叶宽与实测叶面积之间的关系,运用植物图像分析仪测量一造蕉、二造蕉叶面积,分析了叶长、宽、及长宽乘积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并建立一元线性、一元二次、一元幂曲线方程模型来估测香蕉叶面积。结果表明:一造蕉、二造蕉的一元线性方程和一元幂曲线方程的系数极显著(P<0.01),拟合数据最好。进一步检验并比较决定系数(R2)、回归标准误差(S_e)和模型系数表明,二造蕉叶面积回归模型中以长宽乘积拟合的模型可靠性较以叶长叶宽单独拟合的模型可靠性高。鉴于计算的简便性,在科研和生产的运用中建议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估算云南特色香蕉品种的叶面积,即一造蕉叶面积模型为A=0.805P-171.33,二造蕉叶面积模型为A=0.836P-1073.42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巴西香蕉果指干重与果指形态的相关性.[方法]2019—2020年采用"3414"施肥试验设计方案,对巴西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cv.'Baxi')采收期果指干重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巴西蕉果指干重与果指内弧长、果指外弧长、果指直径、果柄长、果柄直径5个农艺性状呈正相关,与果指外弧长、内弧长呈显著正相关,香蕉果指直径对香蕉果指干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果指内弧长通过外弧长、果指直径对果指干重的间接作用最大.对果指干重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预测回归模型FDW=0.326FIA+0.366LFOA+2.399FSL+2.384FD-8.581.[结论]巴西香蕉果指干重与果指形态具有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果指内弧长对果指干重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强调巴西香蕉高产育种的性状选择上,可减少果指弯曲度、适当增加果指直径,既可提高产量,又可提高果指的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使大型农业机械在香蕉田间拥有更多作业空间,探索香蕉产业化相配套的种植模式势在必行。对桂蕉9号以及中蕉6号分别进行宽行试验,对香蕉生长指标以及后期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在香蕉宽行种植模式下,从种植至抽蕾期之前,桂蕉9号宽行行距下平均增长量较常规高9.8%;桂蕉9号株高增长趋势大体相同,至8月抽蕾较宽行多2.2%;在茎粗方面从4月初测量至抽蕾期之前桂蕉9号常规行香蕉茎粗较宽行多增粗1.9%;中蕉6号常规行较宽行多增粗1.2%,在香蕉作物生长期至抽蕾期前后桂蕉9号和中蕉6号各阶段茎粗和增长量均无显著差异;桂蕉9号在8月26日测量宽行叶片数多于常规行距处理,且差异显著;中蕉6号抽蕾期叶片数较常规行种植叶片数多13.3%。产量方面桂蕉9号宽行行距相较于常规行常规行相比增产16.6%;中蕉6号宽行条件下较中蕉6号常规行距增产14.2%,两品种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香蕉品质方面宽行模式下对香蕉果指粗和果指长均略有改善,但差异不明显。宽行种植对于香蕉株高、茎粗等无明显影响,拓宽行距后有利于香蕉抽蕾期前后叶片数的增长,且对香蕉产量及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大型农机具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利用21份薹蒜材料,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研究薹蒜播种至采薹时间与其他12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薹蒜13个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相关分析表明,薹蒜的叶长、叶宽、假茎高、假茎粗、薹长及薹粗与播种至采薹时间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61、-0.79、-0.67、-0.76和-0.69。通径分析表明,薹蒜叶长、假茎粗对播种至采薹时间影响较大。结合回归方程,说明薹蒜叶长、假茎粗为影响蒜薹收获时间的主要因素,以上性状可以作为选育早熟薹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巴西蕉为对照(CK),对比了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3个地方品种(板蕉、斧蕉和粉蕉)的植物学形态特性、产量和果实内在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方品种植株高、假茎瘦、叶片长而窄、叶片少,果穗、果梳和果指形态总体上偏小;板蕉的株产显著最低,粉蕉和斧蕉的株产无显著差异而居中,巴西蕉对照最高;粉蕉的果实内在综合品质最优,板蕉的果实内在品质比巴西蕉的略好,斧蕉的果实内在综合品质最差。说明本地品种——粉蕉和板蕉在取得丰产栽培技术突破后可在海南省北部香蕉产区大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省河口县沙坝,将高产、优质的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与当地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威廉斯8818’、‘巴西蕉’及福建省近年来推广的优质品种‘漳蕉1号’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3年的平均果实质量性状(指净重量,净重量=实际的毛重量×0.9)表现为:‘红蕉一号’(23.52kg)>‘巴西蕉’(23.06kg)>‘威廉斯8818’(22.99 kg)>‘漳蕉1号’(22.79 kg),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试验还对其它主要性状进行了检测。综合来看,改良、选育出的矮杆、速生、丰产、优质的新品种‘红研一号’,在河口地区表现最佳,特别是茎干比较粗,山地栽培比较容易作业,抗风(倒伏)能力较强。建议,加大该品种在河口地区的栽培面积,同时,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有台风及冬季温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也可加快引种并进行适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高梁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为赤峰地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赤峰地区近几年选育的14个高梁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株高、穗长、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个因素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依次为穗长>生育期>株高>单穗粒重>茎粗>千粒重;高粱新品种选育应重点选择长穗型及生育期长的品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粉蕉优良品种两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粉蕉又名小米蕉,是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水果之一,其口感独特,吃起来有种淡淡的香甜味道。以下介绍两款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深受市场欢迎的粉蕉品种。一、粉杂1号粉杂1号树势中等,叶片开张、较短窄,假茎高325厘米。果指短而粗,果指长度和果指周长均为13.6厘米,单果重143克,平均梳重2千克,成熟果皮黄色,皮厚0.15厘米,果肉奶油色或  相似文献   

17.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为赤峰地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赤峰地区近几年选育的14个高粱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株高、穗长、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个因素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依次为穗长生育期株高单穗粒重茎粗千粒重;高粱新品种选育应重点选择长穗型及生育期长的品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高抗枯萎病、高产香蕉品种,以原蕉区易感病的主栽品种"巴西蕉"为对照,采用动态排序法DTOPSIS对15个香蕉品种在百色蕉区的10个农艺或产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只有"中蕉9号"的C_i值大于巴西蕉(CK)的C_i值,说明该品种最适宜在百色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9.
甜高粱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现时期江苏沿海地区优质高产甜高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甜高粱新品种(系)14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鲜重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有茎秆出汁率、株高、生育期、茎粗等;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同时与茎粗、分蘖数、倾斜率、倒折率、穗长关系最密切。说明在甜高粱群体产量、品质改良的过程中,要注重茎秆出汁率、株高、生育期、茎粗的选育力度,同时对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的鉴定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糯玉米(Zea mays L.var.ceratina Kulesh)单株产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且各性状之间也会互相作用. 以广东省选育的15个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调查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上叶数、穗位叶长、穗位叶宽、茎粗、果穗长、秃尖长、果穗直径、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鲜苞质量和鲜穗质量共1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与鲜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果穗长>轴粗>叶片数>穗位叶宽>株高. 在糯玉米品种选育时,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等可作为关键选育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