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十足目、鳌虾科,俗称小龙虾,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1]。小龙虾借助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平台,完成了从默默无名到万众瞩目的华丽变身[2],目前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3]。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作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任务之一[1],2021年明确将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为稻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 644 080 hm2,  相似文献   

3.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稻虾共作,是在改进后的稻田生态系统中进行种养结合,水稻和小龙虾共生、互补,良性循环,是国家“十三五”倡导的新型良性循环、绿色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是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的一个亮点。稻虾共作,在种植一季单季中晚稻的水田中,养殖小龙虾,水稻可为小龙虾提供天然诱饵和蔽荫,水稻中的杂草以及虫卵等,可以作为虾的饲料;而小龙虾可为水稻除虫、除草、松土,其粪便为水稻提供养分[1]。稻虾共作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保障了农业高效、优质、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农民增产致富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5.
<正>“芦苇稻-泥鳅-青虾”种养模式,在池塘养殖泥鳅,同时种植芦苇稻,稻收割后养殖青虾,通过渔稻共生轮作,立体种养,实现种养结合、优质高效的目标[1]。在池塘底部种植植株高大、抗倒性强的芦苇型渔稻,利用水稻“吸肥去污”,净化水质,减少病害,提高水产品质量;同时泥鳅可以吃食部分水稻病虫害,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残饵、粪便肥水肥底,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减少水稻病害和杂草,发挥稻田湿地养殖效能,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济共生的生态体系,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展了综合“稻虾轮作”与“稻鱼种养结合”的“一稻多渔”(水稻-瓯江彩鲤-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新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一稻多渔”模式的稻田平均产值为150 112.5元/hm2,与传统的“稻虾轮作”或“稻鱼种养结合”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84%和159.60%。试验说明,“一稻多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是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与稻虾轮作种养模式相融合,在同一畈田中先种植一季早稻,同时放养泥鳅,进行稻鳅生态共生;在早稻收割后灌水入田,放养青虾,开展两茬鳅虾生态混养的新型农作模式。本文详述了"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1 457 148.2万m2,养殖总产量达到239.37万t,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前5位均为大宗淡水鱼品种)[1]。我国的稻田小龙虾养殖面积约为1 261 984万m2,养殖产量206.23万t,分别占小龙虾养殖总面积和养殖总产量的86.61%、86.15%,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9.22%、63.38%[1]。  相似文献   

9.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10.
<正>罗氏沼虾产业是江苏省高邮市农业产业中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高温季节养殖罗氏沼虾,部分塘口会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暴发[2],对周边水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创新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迫在眉睫。高邮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水产技术推广科联合高邮市三垛镇兴联村和江苏数丰种业有限公司,开展了罗氏沼虾“高位池不排水捕捞”养殖试验。现将试验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12.
<正>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为淡水经济虾类。具有肉质鲜美、杂食性、生长速度快、繁殖和适应能力强、养殖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等特点[1],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然而,因受外界环境[2]、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笔者在盱眙虾味稻生态农庄有限公司试验了一稻一虾一鱼(水稻+小龙虾+黑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基地概况基地总面积20公顷,其中虾稻共生面积13.33公顷。2020年6月,约有10.67公顷虾稻共生田块被用于开展一稻一虾一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二、田间工程改造  相似文献   

14.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逐渐兴起的生态养殖形式,主要分为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两种模式。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养殖小龙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本试验在崇明地区实施了上述两种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商品虾产量、苗种产量以及水稻产量,以探究崇明地区合适的小龙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增加秋冬季种植油菜环节,进一步优化了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解决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秸秆污染水质和早春青苔易暴发等问题,达到"一菜两卖""一虾两养""一稻两栽""以田养田""用养结合"的生态种养和绿色增效的目的。在菜-虾-稻综合种养优化模式下,每亩(15亩=1 hm^2,下同)净收入达5860.14元,较传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62.47%,投入产出比达到1∶2.68。  相似文献   

16.
正盱眙县稻虾生态种养、虾苗提早繁育及繁养分离模式年产优质稻米500千克/亩以上,小龙虾130~180千克/亩,综合效益4 000~5 000元/亩。根据盱眙县近3年以来稻虾生态种养及小龙虾高效繁养实践经验,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田间工程标准化改造1.稻田选址要尽可能考虑水源丰沛、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的稻田地块进行稻虾种养,每个单元田块以15亩左右长方形为宜,宽一般不超过50米。  相似文献   

17.
正稻、虾、鳅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虾轮作、稻鳅共生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提升的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吸肥去污",净化养殖水质;青虾摄食稻田饵料,泥鳅钻地松土,在田中造肥、松土、除虫;稻田生态系统实行"一种二养三收",使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双丰收,从而达到稳粮增收、减肥减药、绿色生态的生态高效目标。现将该模式进行总结介绍。一、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8.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技术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传统的虾稻连作技术和稻田养鳖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鳖、虾(小龙虾)、鱼、稻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新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以来,滁州市把稻虾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借助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示范带动,稻虾种养取得了较快发展。到5月底,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65.5万亩,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比2018年增加27万亩;小龙虾产量5.2万吨,产值17亿元。主要做法:规划引导加快稻虾种养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加快稻虾种养规模化发展,生态优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近年来以"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在各地兴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模式探索。湖北省已将稻田综合种养打造成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作者总结了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分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湖北省是较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省份,200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小龙虾野生寄养"生产模式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