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付小艳  陈婕  王占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3-2054,2077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定量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内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可持续发展途径之一是通过作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体现的。在论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持续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意义、需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与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丰都县1996—2004和1996—2010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均呈改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园、还林,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3)规划与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差异太大;(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性很差,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5)对规划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重视不够。最后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衡阳南岳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南岳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目前南岳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矛盾日益明显,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促进南岳区土地的优化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对策: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积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发展节地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用地供应,增进土地生态安全,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综合叙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2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并展望了未来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土地变化科学研究。土地变化科学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是驱动力因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的交叉性,已从数量模拟研究转向空间模拟研究,从单方法模拟研究转向多种方法结合的模拟研究,从生物物理驱动力的建模方式转向生物物理驱动力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相结合的建模方式。未来的土地变化研究要加强精度的要求,促进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时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导土地利用规划。参46  相似文献   

6.
陈春燕  王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40-4143,4147
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浙江省1990-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的用地面积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与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的定量分析,借助于种群生态学中生命表的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反映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及其动态变化;(2)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是逐渐升高,到1990-1999年间的某一年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步收敛,渐趋稳定,并做小幅度的上下振动,这表明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渐趋稳定;(3)研究区从1990-199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是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上看,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进行平衡,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8.
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预测其变化趋势,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策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虎林市1993-200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将研究区Landsat5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的方法,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漳州市为案例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构成特点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针对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目标完成及分区落实3个方面评估了两轮规划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江北区前后两轮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轮规划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地分区管制效果好于第二轮规划。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遵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相结合,采取综合型用地分区与重点用地专项管制分区相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目标完成及分区落实3个方面评估了两轮规划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江北区前后两轮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轮规划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地分区管制效果好于第二轮规划。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遵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相结合,采取综合型用地分区与重点用地专项管制分区相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福海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关乎地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对新疆福海县2010、2012、2014、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进行整理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0—2016年福海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是很大,自然状态整体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趋势模拟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要加强理论的综合和创新及研究尺度的选择和综合。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借助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从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山西省怀仁县第1次土地调查与第2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该县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怀仁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四者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6.74%;(2)近20年来,该县各乡镇总计有50.9%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相对变化率较大,均有半数及半数以上乡镇的变化程度高于整个县的平均水平;(3)靠近城区的几个乡镇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集中化程度小,远离城区的则相反,这充分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苏北的徐州市贾汪区、苏南的吴江市两个典型的县市级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以社会经济土地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指标,以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结构数量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1996~2005年间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制作了对比分析,城市化因素、二三产业比重、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上有较大差异。综合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规律,在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初期的大背景下为江苏"省直管县"以及类似地区的土地调控差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而且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便为推动我国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促进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与世界全球变化研究相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汝城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方  张慧翀  张淳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3-105
利用湖南省汝城县土地详查资料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程度分析方法,研究1996~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度和程度,探讨土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社会经济、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政策与机制等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7和2000年TM影像数据,借助GIS软件对石家庄西部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耕地被大量占用,草地面积大范围减少,水域面积萎缩,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处于调整期,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十分明显。最后,提出了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以玉溪市红塔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10.7、ENVI5.3等软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十年间,红塔区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均在减少,而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又引起了红塔区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间接造成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等生态屏障的保护力度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