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Miedema理论,系统地计算了镁与碱金属组成的二元合金系统的液态混和焓和固态合金形成焓。根据理想溶液理论,还计算了Li-Mg系统在1000K时的熵、以及自由能-成分曲线,所得的结果同已有的实验结果和第一原理赝势方法计算的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2.
使用张邦维所提出的键参数函数和尺寸因素理论方法,对56种金属基体二元合金的固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分隔每个基体金属可溶与不溶元素的定量方程式是一抛物线或椭圆,理论预言的总准确率对抛物线和椭圆规律分别为87.2%和90.3%,表明,这种对固溶度的理论研究,无论是系统性还是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程度都是文献中所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作者新近提出的"双层单元结构模型",计算了模型中金属-类金属的有效成键数与类金属成分的关系,从而对由液态淬火制备的Fe-Si-B系非晶态合金的扬氏模量随类金属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且添加类金属B比添加Si更为有效等重要实验结果,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提高非晶合金的杨氏模量指明了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在液态淬火形成的非晶态合金中,其微观结构是由短程有序的双层四面体和八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单元无序堆积而成.并由这种双层单元结构模型导出非晶态合金中类金属成分范围及其上限约为30.47at%.就目前所收集的80种上述合金的实验数据来看,其成分范围的上限近于100%都在计算结果以内.这可为今后制备液态淬火非晶态合金的类金属成分范围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判据.同时,双层单元结构模型也为今后深人研究非晶态合金的结构与物理性能的关系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依据物质的具体结构,考虑到原子振动的非简谐效应,从微观角度探讨金属镥的热力学性质.利用金属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势,求出金属镥原子振动的简谐系数和第一、二非简谐系数,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导出金属镥的格林乃森常数、德拜温度、杨氏模量、摩尔定压热容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与已有文献中的计算结果比较,本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6.
依据物质的具体结构,考虑到原子振动的非简谐效应,从微观角度探讨金属镥的热力学性质.利用金属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势,求出金属镥原子振动的简谐系数和第一、二非简谐系数,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导出金属镥的格林乃森常数、德拜温度、杨氏模量、摩尔定压热容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与已有文献中的计算结果比较,本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Miedema理论的半经验模型计算了Gd-Fe-Al三元合金系统中非晶相、固溶体相以及化合物相的吉布斯自由能,预测该合金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和非晶形成能力.计算结果显示:实验得到的Gd基大块非晶在预测的非晶形成范围内;Gd基合金Gd65Fe20Al15,Gd65Fe15Al20和Gd70Fe15Al15的非晶形成能力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但是,由于共晶点位置的影响,Al基合金的非晶形成范围和非晶形成能力均与预测结果有一定差距.非晶相与固溶体相之间吉布斯自由能差是影响非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晶体材料结构相变非简谐效应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一维绝缘材料不可通约结构相变、二维二元合金结构相变和石墨烯材料半金属-反铁磁-顺磁态相变、三维拓扑材料结构相变和热电材料结构相变等晶体结构相变非简谐效应的研究情况,以及该课题组近20年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所得的重要结论.阐述非简谐效应在晶体材料结构相变中的作用,最后展望了晶体结构相变中非简谐效应的研究前景,为新材料结构的预测设计和材料界面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降低SPWM逆变波形的谐波含量,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脉冲多重化数字SPWM逆变控制技术.与SPWM电平多重化技术不同,脉冲多重化是在每个逆变PWM周期,将SPWM脉冲在时间轴上进行的时间多重化.算法直接以数字正弦序列为基础,省去了以往SPWM脉宽计算的大量复杂过程,有效降低了系统的脉宽计算量.对脉冲多重化SPWM逆变波形频谱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证明了该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现有开关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SPWM逆变波形的谐波含量.最后,给出了该算法的工程实现方法,通过构建实验平台,对该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文中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MgH2-X(X=Si,Ge,Sn,Pb)合金化体系的能量、几何与电子结构.负形成热的计算发现:合金化元素X在镁氢化合物(MgH2)中少量固溶时,体系相结构稳定性变差,预示着解氢能力得到改善.电子态密度(DOS)与电子密度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镁氢化合物X合金化后,X与其周围的H原子相互作用不明显,而Mg-H之间的成键作用减弱.体系Ge合金化解氢能力增强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预测Si,Sn,Pb少量固溶于MgH2能提高体系的解氢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Brooks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表面能的计算方法,并对bcc,fcc和hcp金属的空位形成能进行了计算,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平均值间存在线性关系,引入能量修正因子修正后可使两者基本一致,由此发展的半经验方法可对金属空位形成能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2.
逻辑布尔函数在数字电路的设计与测试、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二元判定图是逻辑布尔函数的一种有效表示方法,它的节点数与变量的编序有关.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差分进化的二元判定图极小化方法,在该方法中,使用混沌映射来产生初始种群,并在差分进化算法所获得的一些近似解的附近寻找较优的解;同时设计了一种双种群进化方案,来计算二元判定图的变量编序.对数字电路的测试矢量生成的结果说明,该方法能够得到较优的变量编序,因此,可以获得规模较小的二元判定图.  相似文献   

13.
通过Ni-Si-B系非晶合金电阻随拉应变变化特性曲线的测定,考察了B原子浓度对非晶Ni72-xSi15B13+x(x=0,2,4,6,8)合金电阻应变系数的影响,并采用Nagel推广的液态金属Ziman理论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用户端自主完好性监测可靠性评估方法。充分考虑所需导航性能参数和不确定噪声的因素,提出了基于概率极限状态模型的导航系统完好性二元指标体系及评价准则。即将安全系数与可靠系数相结合,建立导航系统完好性二元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系统完好性监测的可靠系数。其次,阐述了二元指标体系评价准则,该算法可用于完好性监测,计算高效。非精密进近的仿真结果已用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经过改进与研究发现,集材50拖拉机最终传功金属端面密封的漏油原因实属结构设计问题。提出了新式的最终传动密封——碟形弹簧压紧的独立安装内流式合金铸铁端面密封。简化了机构、提高了寿命,为制造和运用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同时提出了新式最终传动密封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专家决策权重是确定群决策一致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针对目前服务模糊匹配方法缺乏专家对服务模糊属性一致性考虑,提出一种语言的权熵方法(LWEM),用语言变量来描述每个专家意见的权重.在LWEM及最佳聚类方法的基础上,论述基于熵的聚类方法(EAM),该方法使用模糊距离来计算一致性.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作者新近提出的非晶态合金中的"双层单元结构模型",对于由液态淬火制备的非晶态Fe-Si-B系合金的临界厚度在类金属总成分约为25at%左右、B含量在14at%左右时出现极大值这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结果,作出了相当合理的解释,并对非晶态合金的结构层次和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密闭容器中玉米秆粉粒体的本构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密闭容器中玉米秆粉粒体的本构方程 ,并应用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对本构方程进行了理论探讨 .结果表明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而且该本构方程适合于描述植物粉粒体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国内某水利工程河道防洪工程,并使用基于模糊层次法以及模糊二元对比分析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型分析方法,对河道工程施工期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因素层与准则层的顺序存在不同,但是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的结果是相同的,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模糊层次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度非常高,而且计算量非常大,比较适合应用在一些较大型的工程之中,而模糊二元对比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度较低,而且计算的方式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应用于一些小型项目。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工程施工期风险的监督与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蒸发凝聚法制备了Al-M(M=Cu,Fe,Cr,Mn)合金纳米粉末,研究了粉末中的相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粉末的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主要是由母合金的成分决定的.在Al-Cu合金纳米粉末中生成的合金相有-θCuAl2,γ2-Al4Cu9,-βAlCu3,Cu在Al中的最大固溶度明显高于Al-Cu平衡相图上的值.在Al-Fe合金纳米粉末中生成了Al13Fe4和FeAl2相.在Al-Mn和Al-Cr合金纳米粉末中则分别生成了-βMnAl6,η2-Al8Mn5相和Al13Cr2,Cr9Al17相.纳米颗粒的组织和形貌与纯金属纳米粒子的差异很大.讨论了合金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