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催熟条件对香蕉后熟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作为参考指标,研究采收后贮藏时间、催熟时间和催熟温度对2种香蕉果实后熟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后仅贮藏5 h的香蕉,在22 ℃、12 h乙烯催熟处理的条件下,尾蕉的成熟指数、表皮颜色、可溶性总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和头蕉相比有显著差异,尾蕉成熟速度显著低于头蕉;22 ℃下贮藏5 d后再进行乙烯催熟处理,头蕉和尾蕉的成熟速度基本一致;适当提高催熟温度或延长催熟时间至24 h,也能提高头蕉和尾蕉的后熟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茶树油控制香蕉采后炭疽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物提取物对香蕉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以香蕉果实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方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茶树油(TTO)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抗菌活性,并用TTO熏蒸处理接种炭疽病菌的香蕉果实,测定果实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20~40μL TTO能够显著抑制离体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接种炭疽病菌的果实经TTO处理后,病斑直径显著小于未处理果实。另外,TTO处理的果实在常温贮藏10 d后果实果皮颜色和硬度也显著优于未处理果实。初步研究表明TTO在控制香蕉果实采后腐烂和保鲜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皮PAL活性变化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炭疽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采后经热处理或接种炭疽病菌均可诱导芒果、香蕉果实果皮PAL活性提高,处理后 2 d,果皮PAL活性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热效应的减弱,果实的后熟,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果实完熟时达最低值,然后随着炭疽病的出现,PAL活性又有所上升。经热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间炭疽病发生速度较慢,发病率低,果皮PAL活性处于最低值。   相似文献   

4.
香蕉的常温保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00ppm浓度的多菌灵等杀菌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香蕉炭疽病的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延缓香蕉后熟的作用;采用聚乙烯装包装,有利于减少香蕉的干耗,以及延长其贮存期;经保鲜剂处理的香蕉比对照组延长一周以上的贮存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日本市场上目前占销售的大部分菲律宾香芽蕉的成熟特性.我们认为:在15~35℃后熟情况下,30℃以上果皮会变褐,不会全转黄,特别是在35℃时果肉成腐烂状.15℃下果肉正常成熟,但果实两端绿色不消失,果皮和果肉的成熟度不一致.20℃和25℃能正常成熟,这一温度范围是后熟的适宜温度.用1~5000ppm乙烯处理24小时,在20℃下进行后熟,香蕉后熟情况不因处理浓度的不同而异.挂果期间,果实即使开花后120天还会继续增大,最终随着裂果而黄化,但不会正常成熟.可是,从淀粉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来看,挂果期间从开花后90天才开始内在的成熟.把开花65~105天采收的果实运到日本,置于25℃下进行后熟.65和75天采收的果实青果期在10天以上,而开花后85天和95天采收的果实青果期缩短到3~4天,开花后105天采收的果实在运输过程就变黄了.可是,跃变以后的成熟特性,不因采收期的不同而异.综上所述,目前从菲律宾香芽蕉的成熟特性来看,我们认为同以前的主要品种大蜜哈和仙人蕉基本相同.但是,糖分组成和对温度的反应等细节有所不同,因此今后在经营香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研究3个不同贮藏温度25、20、16℃对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贮藏条件下,乙烯呈先增后减变化,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果皮正常褪绿变黄;25℃贮藏条件下,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20℃和16℃,叶绿素a不能完全降解,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增加,果皮不能正常褪绿,出现青皮熟。宝岛蕉在25℃出现青皮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绿素a不完全降解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后熟温度对Tommy Atkins栽培种芒果质量的影响.后熟温度对果实的颜色、风味和质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12℃下保存16天的果实,无法成熟到完全可食程度.与在其它温度下贮藏的果实相比,其含糖适中,含酸较高,保持少许绿色,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不完全软化.在17℃下存放15天的果实,软化和褪绿均如人意,但果肉颜色不理想,含糖量较高,含酸量也高,糖酸比较低.在22、27和32℃下后熟的果实,叶绿素分解大,品质优良,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质地好,糖酸比均衡.37℃下后熟的果实有类似表现,但果皮常出现杂斑,果肉糖酸比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3个香蕉品种‘巴西蕉’‘粉蕉’‘皇帝蕉’为供试材料,利用福林酚法测定其整个生育及成熟期果皮、果肉的多酚含量,探索不同香蕉品种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多酚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果实发育成熟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香蕉果实整个生育期,多酚物质含量果皮均大于果肉。多酚物质在香蕉果皮、果肉生长发育期迅速积累,到采收期下降,采后果皮多酚物质含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果肉多酚物质基本维持不变。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与对照果实相比,乙烯促进其多酚物质的积累,而1-MCP抑制其积累。  相似文献   

10.
提取乙烯诱导香蕉后熟初期的果皮总蛋白和对照果皮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实验,利用ImageMaster软件找出乙烯诱导的香蕉果皮中的差异蛋白点,并且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选取一个可能为Ⅲ类酸性几丁质酶(MaCHⅢ)的蛋白进行后续研究.利用MaCHⅢ的肽段信息在NCBI上比对后找到与该蛋白相应的核酸信息,设计PCR反应引物,扩增MaCHⅢ基因,得到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与Ⅲ类酸性几丁质酶的同源性为99%,可以初步确定这个基因为Ⅲ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  相似文献   

11.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cluding the proximal composition, cyanide and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of leaves and root tissues, as well as the starch and sugar concentrations of root peel and parenchyma, of low-(M Col 113), intermediate-(M Col 22 and the hybrid CM 342-170) and high-(M Col 1684) cyanide-containing cassava cultivars at four plant ages (6, 8, 10 and 12 months) is presented. The local cultivar (M Col 113) showed lower leaf and root parenchyma dry matter contents, lower crude fiber and crude protein levels in root peel, a higher sugar content and lower cyanide concentration in root tissues, than the other three cultivars (M Col 22, CM 342-170 and M Col 1684). Most of the parameters studied were affected by the cultivar as well as by plant age. Less variability was observed for all criteria in the root parenchyma than in the leaves and root peel. The sulfur-containing amino acids were low in all tissues analyzed an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rginine was found in the root tissue samples. The cyanide concentration of root parenchyma was less variable than that of leaves and root peel; the cultivar M Col 1684 showed a higher cyan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parenchyma (900 to 1000 mg/kg DM) than the other three cultivars, which ranged from 100 to 200 mg/kg DM. The local cultivar (M Col 113) was the only one in which the cyanide concentration in leav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oot peel. The hybrid CM 342-170 produced roots with the highest dry matter and starch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2.
套袋对Irwin芒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Irwin芒果实外观、自然常温贮藏性能、果皮色素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盛大果袋套果后,果实外观品质最佳,在自然常温贮藏后,果实的转黄指数较高,烂果率最低,失重率也较低,提高了果实的耐贮性。盛大果袋果的叶绿素a和b含量均最低,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较高,使果皮在青熟时呈现暗红色,完熟时呈现鲜红色。当果实达到完熟时品质最佳,盛大果袋果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可食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  相似文献   

13.
吕玲玲  冯雪锋  李可  李威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0):2091-2096
咖啡碱-辅酶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CoA-O methyltransferase, CCoAOMT)是木质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但其在逆境胁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茄子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克隆了CCoAOMT,命名为SmCCoAOMT,其最大阅读框为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0.95 ku。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mCCoAOMT与其他植物的CCoAOMT序列同源性高达90.67%,同时具有CCoAOMT的全部保守序列。对其在不同果皮颜色茄子品种及35 ℃高温下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进行了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mCCoAOMT在果皮颜色深的茄子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果皮颜色浅的品种中的表达量,说明SmCCoAOMT的表达量与茄子果色呈正相关;与常温对照相比,在花后10和20 d时,高温胁迫下SmCCoAOMT的表达量都显著下降,尤其是在花后10 d时,表达量仅为对照的9.23%,说明SmCCoAOMT表达量显著下调可能是导致果皮颜色变浅的原因之一。结果推测SmCCoAOMT在高温胁迫下茄子果皮颜色变浅的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光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叶位叶SPAD值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合作88和大西洋为供试材料,进行不同温光处理下主茎不同叶位叶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土壤作物分析仪器开发)值的测定,研究温光条件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的影响,并确定SPAD值在不同叶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温光处理中,马铃薯上部4片叶的SPAD值较高,SPAD值随叶位的下降而下降。在中等温光条件(温度20℃和光照12 h)下,不同叶位间SPAD值的变化较小。在同一叶位上,中等温光条件下的SPAD值最高,低温短光照条件(温度15℃和光照8 h)下的SPAD值较中等温光条件和高温长光照条件(温度25℃和光照16 h)下的低。在各个温光处理中,供试品种植株上部4片叶的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考虑叶片大小的因素后,测定马铃薯叶片SPAD值时,以选择倒3叶和倒4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咖啡果皮是咖啡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约占咖啡果实的50%,测定结果显示咖啡果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可达64.80%,且脂肪含量低,仅为1.62%。但咖啡果皮仅有一小部分被用作堆肥和动物饲料,大部分被丢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为了探寻咖啡果皮在焙烤食品中的加工利用,本研究利用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0%、5%、10%、15%、20%替代小麦粉来制作饼干,通过测定饼干的含水率、膳食纤维的含量、DPPH清除率、淀粉消化性能、血糖生成指数、色泽、质构及感官性状,发现与对照组(0%)相比,随着咖啡果皮粉替代量的增加,饼干的含水率从6.57%下降至5.32%,膳食纤维含量和DPPH清除率显著增加,分别从1.84%增加至10.65%,从2.89%增加至36.69%,淀粉的消化率、C和k值与咖啡果皮粉的替代量呈负相关,最终预测的饼干血糖生成指数从91.16降至66.35,但5%、10%、15%替代量的饼干仍为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色泽中L*b*值逐渐下降,而a*值在5%和10%替代量时超过了对照组,饼干呈现咖啡果皮的棕红色,另外,饼干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渐增加,但在5%替代量时硬度增加并不显著(P<0.05),脆性、恢复力、粘结力和弹性均逐渐下降,当咖啡果皮粉添加量为5%时,可获得理想的感官评分,尤其是在色泽和气味上的得分达到最高,分别为4.8和4.7分。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可以考虑作为一种饼干的配料来增加消费者对膳食纤维、抗氧化性物质和低糖化淀粉的摄入,该研究结果为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咖啡果皮中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可作为潜在的有机肥源用于农业生产,但果皮直接还田会抑制咖啡幼苗生长,需腐熟后还田。本研究设置咖啡果皮、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粉碎咖啡果皮、粉碎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4个堆沤处理,研究不同堆沤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对咖啡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果皮的肥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室内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碎或粉碎后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处理对果皮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果皮粉碎后添加酶的处理有机质含量与果皮直接堆沤腐熟相比下降7.90%。温室盆栽试验显示:施用不同堆沤腐熟处理后的咖啡果皮均可显著促进咖啡幼苗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氮平衡指数,但促生效果有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腐熟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处理,植株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氮平衡指数分别增加了50%以上,促生效果最好。因此,建议生产上采用果皮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以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克隆为研究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常规粳稻镇糯19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一个低温移栽后叶色转成白条纹的自然变异突变体,命名为wltt (white stripe leaf after transplanting at low temperature)。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wltt的主要农艺性状,分别在苗期、移栽后15 d和同时期直播条件下测定新生叶片的色素含量并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将wltt和野生型正反交进行遗传分析;用wltt与籼稻9311杂交产生的F_2作为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定位;采用RT-qPCR分析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wltt中的表达水平。【结果】wltt突变体在苗期表现正常绿色,移栽15 d后心叶出现白条纹叶表型,至分蘖末期心叶叶色恢复;而不经移栽,突变体不会出现白条纹叶。人工模拟实验表明该表型是由低温条件下根损伤引起的。与野生型相比,wltt突变体移栽后的新生叶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同时株高变矮,穗长、剑叶长和每穗粒数均显著降低。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显示,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仅少数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其余大部分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中部分光合系统相关基因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14个基因表达也下调。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wltt突变体/9311的F_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853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没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结论】WLTT是低温条件下移栽调控叶片转色的关键基因,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陈化时间和不同温度、湿度、真空度等陈化条件下烤烟烟叶中氨基酸含量和颜色的变化,并探讨烤烟褐变与氨基酸含量变化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烤烟云烟85和翠碧在有氧陈化条件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氨基酸含量越低,褐变度越大。因此烤烟在陈化过程中适当保持低温、低湿和隔离空气可减少烟叶褐变。  相似文献   

19.
机制龙井茶摊放与青锅工艺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祖法  龚淑英 《茶叶科学》1998,18(2):95-107
茶鲜叶原料适度摊放试验表明,用于机制龙井茶的鲜叶原料其失重率控制在15.0%~17.0%为最佳。对机制龙井茶青锅的投叶量与温度进行了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0~150g/槽的青锅投叶量和170℃左右的锅槽内壁温度,有利于青锅叶的色泽和扁平、挺直的外形的形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青锅时适量使用制茶专用油有利于改善机制龙井茶的形状和色泽。用于青锅作业的加压棒掌握在直径3cm、重量500g左右,加压时间控制在鲜叶投放3~5min后进行,这样有利于青锅叶的成形和良好色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The microscopic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ophyll cells in flag leaves of two rice lines (a thermo-sensitive line 4628 and a thermo-resistant line 996)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37°C during 8:00-17:00 and 30°C during 17:00-8:00)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optical and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creased 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and the increase of both variables was greater in the line 4628 than in the line 996. 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