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S四位编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从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稳定性两个方面对1992—2014年中国与美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美木质林产品比较优势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和美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形成了双向的产业间互补;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初期波动剧烈,但随着出口种类的增加、结构的优化以及匹配性和互补性增强,后期整体比较稳定,而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则由于两国进出口结构的匹配性表现为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中国林产品贸易的产品分布和地理分布的实证分析,考察了中国林产品贸易的格局,结果表明:中国林产品贸易以进口为主,而且进出口集中度较高,贸易风险较大。提出了改善产品结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林产品加工业等促进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1-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复合方式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变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变化特征,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演变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人造板、木家具、木制品,俄罗斯的原木、锯材、木浆,在对方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且持续提升;俄罗斯出口与中国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常年高于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原木、锯材、木浆互补性明显;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较大,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讨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分析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特征,利用UN Comtrade Database 2001—2020年数据,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I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度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钻石模型比较分析两国木质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中国木质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俄罗斯,但在贸易竞争力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处于劣势;中国在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与机遇等方面比俄罗斯更具有竞争力。据此提出加大生产要素投入、突出产品特点、完善产业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袁方方  张大红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96-197,208
根据我国1994—2010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不但从总量上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还将木质林产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明确它们对林业产业的影响程度以及各自与林业产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却会阻碍林业产业的发展。最后,笔者根据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进口现状,提出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木质林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分析中国木质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并展望未来中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趋势,提出分散进口来源国和加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林产品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中国是林产品贸易大国,此次危机对中国林产品贸易产生的巨大影响前所未有.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林产品贸易造成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发展,表现为林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林产品进出口市场结构的改善等方面,同时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林产品贸易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力求对中国林产品贸易的未来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国春  高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33-7536
分析了我国林产品贸易现状,总结出新形势下我国林产品贸易所面临的3大问题:林产品贸易表现为进口市场对外依存度大、出口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林产品贸易结构有待调整,非木质林产品市场份额不足,发展步伐缓慢;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受到多重贸易壁垒的制约,呈现出传统贸易壁垒和新兴绿色贸易壁垒共存的局面。对此提出了改变发展模式、冲破贸易壁垒、调整产业结构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1999—2018年原木、锯材、木浆、纸(包括纸板)的进口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4种木质林产品进口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进行分解,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木质林产品进口波动量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以供给、需求、国际政策环境、贸易等为影响因素,以木质林产品进口波动量、趋势量为评价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黑龙江省进口木质林产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原木进口量波动主要以中长期波动为主,木浆进口量波动主要以短期波动为主,锯材、纸(包括纸板)进口量波动主要以长期变化趋势为主.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需求是黑龙江省不同木质林产品进口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加促进了原木和锯材进口量的增长;中国木材消费量中的造纸用材林的培育快速增长,间接地抑制了对木浆、纸(包括纸板)的进口.其次,国际政策环境、贸易因素也对黑龙江省进口木质林产品有显著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促进了黑龙江省原木和木浆进口量的上升;由于原木进口量增加,锯材进口量相对减少.俄罗斯调整出口木材关税,导致黑龙江省原木进口量显著下降.人民币升值促进了黑龙江省锯材和木浆的进口.综合分析,需求是黑龙江省不同木质林产品进口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政策环境、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次之,木材供给因素对黑龙江省木质林产品进口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0个国家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的效率、潜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贸易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大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式螺旋增长趋势,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2)未来贸易潜力与提升空间很大,落脚点主要在于人为因素的提升;(3)在影响因素的自然因素中出口国经济规模、双边人口规模、出口国森林资源禀赋以及双边使用共同语言等变量对贸易流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此期间出口国经济规模相较于中国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而两国空间距离因素起阻碍作用;人为因素中出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是影响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的关键因素,其他要素也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最后提出"设施联通、鼓励贸易商和企业参与引进、调整贸易政策、打造多元市场结构"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近年来福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出发,先采用G-L指数、MIIT指数从静动两方面分别测算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状况,再采用指数测算与福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发现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有波动增长的趋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发展尚不均衡;与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不高,总体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认为闽台农产品贸易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选取2000-2009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L指数,对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展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峡两岸花卉产品贸易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本研究在界定花卉产品范围的基础上,利用G-L指数、Aquino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指数)以及Thom & McDowell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6-2013年海峡两岸花卉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峡两岸花卉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间贸易是推动两岸花卉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产业内贸易比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尽管近年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有所增加,两岸花卉产品产业内贸易仍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4.
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rn&McDowell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2000-2007年福建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通过分析揭示出福建省农产品中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发展不明显,在结构上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扩大福建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改善生产布局,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调整进出口结构,实施品牌差异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持续增长和巴西农产品市场亟需拓展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状况,利用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就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模式和动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中国与巴西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是基于各自的农业资源禀赋而开展的,两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差异较大,这是导致二者双边贸易市场地位极不对等的重要原因;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具有较高的贸易强度,但更多体现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则明显偏低;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两国贸易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但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扩大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 Index)、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测度中国兔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国内外成本、价格、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兔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兔肉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现较好,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处于末尾位置;利用因子分析法将此3个指标综合成兔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发现21世纪初中国兔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较好,位于主要产兔国前列,但此后波动下滑,近年排名主要产兔国末位。另外,中国兔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上升,产业内贸易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在饲料成本上处于明显劣势,但在人工成本上有优势;从需求端来讲,兔产品国内需求较小,不利于兔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此提出大力推进兔产业标准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兔业技术的研发、使用和推广,积极开拓兔产品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入世后200—2007年中国对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G-L指数,Bruelhart指数及hom&Mcdowell指数,揭示中日韩间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特征,并对3国间农产品贸易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严跃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05-4706
以江苏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结合2002~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和贸易绩效。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产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农产品贸易绩效不良,因此,应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把握南太平洋岛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水平及其结构,探究其动态增长的特征和趋势,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方法/过程】利用UN Comtrade,选取GL指数、GL修正指数、Aqunio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及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2004-2018年南太平洋5岛国(斐济、巴布新几内亚、萨摩亚、汤加和瓦努阿图)与日本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结果/结论】5岛国与日本以垂直型产业间贸易为主,属于互补型贸易,双方贸易波动大多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指出日本应加强与5岛国农产品的竞争合作,加大对5岛国在渔业方面的投资和技术援助,帮助5岛国增加贸易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