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浙江省云和梯田湿地公园概况,分析了梯田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及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主要包括:提高梯田稻作经济效益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海生  金连根 《安徽农学通报》2014,(12):145-145,155
浙江省云和梯田湿地有着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最大梯田群.但目前云和梯田湿地还存在着生态系统脆弱、相关利益群体不协调和梯田湿地旅游管理机构尚未建立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建设途径:大力发展梯田生态旅游;建设梯田湿地生态保护区;加快推进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实行梯田稻田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3.
梯田水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海艳  李凤博  方福平  徐春春  周锡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89-17191,17194
在系统梳理梯田水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梯田生态补偿的补偿类型、补偿标准、补偿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构建粮食生产型、种养结合型和旅游开发型梯田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梯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在旅游业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为加大对梯田湿地公园环境污染的监查力度,确保环保工作的及时、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套可以集中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该文从生态环境监测、游客影响监测和湿地监测信息系统建设3个方面对浙江省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划,以便及时调整管理和开发方案,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云和梯田湿地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5.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梯田区面临着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发展模式: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梯田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并加大哈尼梯田的研究力度,为哈尼梯田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农业生态补偿对我国稻作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补偿涵义的探讨,以及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明确了稻田生态系统在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的巨大作用;参考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政府购买、市场模式以及生态产品计划的经验,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稻作农业生态补偿应重点从完善机制、确定补偿标准方面着手来鼓励稻农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发挥稻作系统的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喻庆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02-7908
在介绍元阳哈尼梯田湿地旅游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元阳哈尼梯田湿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立该县哈尼梯田湿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依据和理论,最后提出建立元阳哈尼梯田湿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构想。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云和梯田国家湿地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括。云和梯田湿地是江南独特的,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景观资源丰富,其农耕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梯田湿地构建成传统、生动兼具的美景。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云和梯田湿地公园有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目前其旅游活动正处在客源迅速扩大、游客量急剧增加的时期。该文在了解云和湿地公园旅游服务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设施规划原则,提出了云和梯田湿地公园旅游设施规划,将对当地梯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包括稻田耕作技术、森林与生态维护、民俗文化、水利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哈尼生态系统。本文重点分析了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空间循环与物质能量流动,指出哈尼梯田作为农业生态文明的新模式,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以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山雾海、千姿百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享誉天下。然而,究竟是谁开辟了这片神奇的梯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学术界未有定论。从畲汉农耕历史、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耕习俗等方面探求云和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为挖掘云和梯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旅 《新农村》2014,(3):46
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境内,该梯田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景区内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自然景观,是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也是云和县首批创建国家4A级景区之一。云和梯田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 000  相似文献   

13.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云南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探索农业景观的赋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真实记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这个田野点的农业景观赋存状况,梳理出云南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并根据对脉络的清晰把握提炼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目前面临着不少生存、发展、保护危机.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向应当是“动态”、“原址”及“延续”.在具体开发路径上,应该优先考虑发展梯田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和建设绿色有机生态梯田农业.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2月,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秘书处致信中方,确认中方提出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正式被纳入GIAHS,至此,中国GIAHS项目点共计15个,居全球之首。此次新纳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包括4处,分别是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梯田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相似文献   

16.
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云和梅源梯田是浙江山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和梅源梯田美学景观价值,保护梯田文化、保持梯田生命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首先必须完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景区项目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再者,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17.
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以梯田湿地和高山湿地生态为载体,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利用,属环境恢复、重建和不断改善的生态项目。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加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会对周边区域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有助于传播湿地文化和生态文明,有利于开展科普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因此,项目总体上不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且极大地促进湿地自然恢复和生态演替,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尤溪联合梯田稻作系统的田间综合管理技术与系统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护联合梯田的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与农户走访等方法,调查联合梯田稻作系统的田间综合管理技术。[结果]田间综合管理技术归纳为以下几点:(1)利用森林蓄水、梯田调蓄、流水串灌和分级截流的方式分配水资源,并根据稻作类型及水稻生育期的需水特性管理水分;(2)采用种植绿肥、放养红萍、秸秆还田、施用厩肥、沤制农家肥,以及种养结合、稻豆间作等措施维持地力;(3)以复种轮作、种养结合和秸秆覆盖为主,人工与化学除草为辅的途径控草;(4)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害。[结论]联合梯田保留的传统田间综合管理技术对维持梯田稻作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蕴含的土地用养结合、物质循环再生与生物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对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本文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包括: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在内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等4个中国项目,正式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起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2000余年历史,最早为苗瑶两族祖先开创,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是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