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利用率的影响因子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农药利用率的影响因子,主要有施药机械种类、不同施药机械比例、统防统治标准化作业面积的比例、叶面积指数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措施,包括:促进植保机械更新换代,逐步淘汰老式落后的手动喷雾器;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普及科学的施药方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抓好农药替代产品应用;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测报准确率;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用药水平等措施,以指导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2.
柑橘是多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柑橘种植因此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农户由于缺乏必要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导致柑橘病虫害高发。柑橘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施药方法不正确、用药时机不对、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农药使得病虫产生抗药性等。如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不当,会造成柑橘减产、柑橘品质降低,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基于此,以湖北省江夏区为例,分析柑橘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叙永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户教育水平也较低,因而,安全用药意识淡薄,科学用药水平更差,对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滥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二是错过关键防治期而多用农药;三是药不对路造成用药过量却无效果;四是对使用后农药包装物的随意丢弃造成环境与作物的再次污染。目前,国家已制订了160种农药、19种作物、350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由此,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结合对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农药使用情况调查的活动,加强农药应用技术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向广大农户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让农业生产者了解掌握这些技术,提高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意识,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4.
喷施化学农药是病虫害防治最主要的手段,对保证作物的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施药机械工作效率低,且使用同一施药量进行连续喷施作业易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随着农业智能化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到农业植保作业中,智能施药机器人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实现了更加高效、精准的病虫害防治。智能施药机器人是集复杂农业机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施药装备,可自主、高效、安全、可靠地完成施药作业任务。为明确智能施药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总结了适用于不同作业场景的施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从智能施药机器人的移动平台设计、喷雾装置设计、导航技术、智能识别技术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施药机器人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分析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现存问题,阐述智能施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准变量施药、自主导航以及无人化作业,以期为智能施药机器人在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桑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立足农业防治,创造优良的桑园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规范药剂防治病虫技术;对春、夏桑园进行统一防治: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要求各农户必须认真抓好春季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压低全年病虫发生基数,为全年桑园优质高产打下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UAV)减量施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该研究采用P20型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田间施药作业。分别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开展了两种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水稻冠层雾滴沉积试验,以及两种施药液量下480、540、600 mL/hm2 3种农药剂量(阿维·氯苯酰推荐剂量的80%、90%、100%)的防治稻纵卷叶螟减量施药田间药效试验,并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Knapsack Electric Sprayer,KES)人工施药的常规防治方法进行施药效果对比。雾滴沉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冠层上部的雾滴分布均匀性优于水稻冠层下部;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冠层上部雾滴沉积有显著差异,且施药液量22.5 L/hm2的冠层上部雾滴沉积显著优于施药液量15 L/hm2。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剂量越大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越好,采用农药剂量100%的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并优于KES人工施药;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且施药液量22.5 L/hm2较15 L/hm2的防治效果更好;处理T2(施药液量15 L/hm2、农药剂量90%)、处理T4(施药液量22.5 L/hm2、农药剂量80%)与KES人工施药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液量22.5 L/hm2可以获得更好的雾滴沉积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施药液量22.5 L/hm2时,减少20%的农药剂量也能保证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该结果对水稻田间植保无人机减量施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晚稻上施用四种药剂有效防控水稻"三虫三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晚稻用药三次,从而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成本)、有效控害(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和增效增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示范,晚稻全程用药模式取得了成功,每季晚稻减少施药1~2次,防治3、4代二化螟效果分别为93.70%、92.0%,防治4、5代稻纵卷叶螟效果分别为93.9%、91.8%,防治4、5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3.91%、95.44%;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84.6%;同时,也对稻曲病和稻瘟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晚稻平均产量增加61.50 kg/667 m2,平均增收179.20元/667 m2。  相似文献   

8.
针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和害虫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提出了棉花全程动态施药的策略和技术方案,从而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和防治效果。经由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机为核心组成的两套技术方案实验测定,表明其在防治棉花害虫,特别是防治棉铃虫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是重庆市万州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冬后残留量大,卵量多,为害重。分析认为主要是越冬场所优越、气候适宜、抗药性增强等因素影响所致。本文针对目前二化螟发生为害现状,提出了"以适时灌水翻耕、合理施肥等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以坚持策略、明确目标以及选用对路农药和科学用药为重点"的二化螟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历年发现问题较多的5种蔬菜(豇豆、芹菜、韭菜、叶用莴苣和普通白菜),2014年7月对重庆市4个县(市、区)的基地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产地基本情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病虫害的防治与农药使用情况等,结果发现:重庆市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病较重,调查的5种蔬菜(除韭菜外)均有多种病害和虫害发生,病虫害防治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其中豇豆和普通白菜病虫害最重,农户技能局限,施药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个别基地农户可能存在违规使用农药,粮菜混作区农药经营监管缺失可能带来蔬菜生产的潜在质量安全风险。建议:推广蔬菜抗病虫新品种,建立完善蔬菜病虫预测预报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宣传和加大农户技能培训,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建立健全技物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基地农药及其经营的监管与蔬菜的基地准出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以来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三五镇、大湾镇、良塘乡、五山乡、七洞乡、陶邓乡等7个乡(镇)的560户村民进行随机抽查走访,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农民使用农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对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广新型施药器械和施药技术,加强农药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2.
套袋技术已在水果生产栽培中广泛运用,各种套袋处理对农药残留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套袋处理的施药方式、施药浓度、施药次数,套袋材料、套袋层数,农药的类型(内吸、非内吸),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作物品种等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药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大,采用套袋后施药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套袋前施药,农药残留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施药浓度、农药的类型、果实部位和品种4个因素之间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相互联系,条件不同,残留量存在差异;多次施药,套袋也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将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套袋材料均可降低农药残留量;套袋层数越多,农药残留量越少。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市沙坪坝区逐年发生为害较重的小菜蛾、蚜虫、菜青虫、霜霉病、软腐病等主要病虫害,选择以生产甘蓝、菜花、萝卜、白菜等为主的中梁镇、歌乐山镇、凤凰镇蔬菜基地,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择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即采用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防虫网,配合使用生物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露地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明显地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确保了蔬菜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调查和抽样检测了重庆市的17个区(县)的蔬菜基地和蔬菜市场,包括具有代表性的244个生产基地、3个批发市场、6家连锁超市和10个农贸市场;样品涉及11个主要菜类;包括当地生产和消费的56个主要蔬菜种类。共计抽样2308个蔬菜样品,每一种样品检测58种农药。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1)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高;2)季节性气候和连作障碍与蔬菜质量安全高度相关;3)禁限用农药有使用但逐年减少;4)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蔬菜的合格率较低;5)蔬菜种植存在不规范施药或滥用农药;6)基地蔬菜与超市蔬菜的安全质量优于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分析威胁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建议:1)建立并完善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监测体系;2)加强质量安全宣传和生产技能培训;3)推广绿色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建立健全蔬菜安全生产的物资服务体系;5)加强基地农药监管和实施蔬菜的基地准出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药雾滴飘移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农药雾滴飘移是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流失、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影响雾滴飘移的主要因素,研究农药雾滴飘移机理,不仅可以为控制雾滴飘移的喷雾部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提高农药的施药效果,减少农药飘失,增强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分析了当前国外控制农药雾滴飘移的先进技术及喷雾部件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中国要有效控制雾滴飘移,除了采取合适的施药方法,还应进一步加强农药雾滴飘移控制技术及喷雾部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智能植保机械专题数据库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植保机械不仅机械化、自动化、精确化程度不高,而且施药效率较低下,浪费的农药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因此研究智能化植保机械迫在眉睫,以减少防治成本,提高农药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在分析植保机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智能植保机械分析了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开发完成了包括气象数据库、林木病虫害管理数据库、植保机械数据库、气候条件与喷施农药决策系统、植保机械作业决策系统在内的智能植保机械专题数据库,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气候条件,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前,黄瓜生产上的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施用量大,用药次数、采收次数多,常有今天打药明天上市的现象。加之部分菜农滥用农药,造成瓜条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农药在瓜条上不易完全分解,消费者食用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人身健康。因此,在黄瓜生产上应用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各种病虫害的传播蔓延,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8.
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是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3年10月由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了性能检测,并通过了科技部的项目验收和鉴定。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为果园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型精准、高效的施药机具,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缩小了中国果园施药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生产应用,表明该机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韭菜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使用量大,用药次数多,韭菜的受药部位几乎全部被食用,消费者食用韭菜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用无公害韭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治理韭菜病虫为害,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LiDAR扫描的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变量施药系统研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提高甘蔗等高茎秆作物的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水平,解决普通喷雾机进地困难、农药用量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该研究研制了一套基于三维Li DAR实时扫描的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变量施药系统。该系统搭载的喷雾机作业幅宽24m、地隙1.35 m,喷杆喷雾高度在0.5~2.5 m可调。变量施药系统采用16线激光雷达传感器,对作物的三维信息实时探测,安装于机具后端的脉宽调制(PWM,Pulse-WidthModulation)控制器从CAN总线上获取喷雾机的速度信息并传递给计算机,采用Python控制程序,融合激光雷达数据与实时速度信息绘制喷雾量处方图并发送给PWM控制器。建立了作物冠层高度与施药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作物冠层所需要的喷雾量,由控制器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实现精准变量施药。系统组装完成后,在甘蔗地进行田间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激光雷达能够准确识别甘蔗株高,最大识别误差为8.42%,最小识别误差为0.17%,平均误差为4.59%,激光雷达将识别到的株高信息准确传递给变量施药系统。变量系统开启后,喷雾机会根据株高变化实时改变喷雾量,雾滴沉积密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在变量施药条件下,植株上中下3层的雾滴沉积密度变异系数均小于15%,满足喷雾机(器)作业质量标准要求,机具整体作业性能良好。变量施药时布样区施药总量为56.43 L,相比常量施药的施药总量78.96 L,减少农药用量22.53 L,减幅28.5%。该研究可为高茎秆作物病虫害高效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新型精准变量施药机械的结构设计和高效施药技术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