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主要分部在凉城县和和林格尔县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形多呈梁、峁状,海拔1000—1600米。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山区人民生活贫困。长期以来,虽曾采用乡土树种连年进行荒山造林,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多成“小老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显著。因此.掌握黄土丘陵区造林的关键技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枣园施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特点及土体结构,选用硝酸铵和过磷酸钙作为试验肥料,进行了不同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穴施磷肥的效果要比传统的施肥方法效果好,最佳施肥量为1.0kg/株~1.5kg/株;枣树对硝铵反应十分敏感,施肥量必须严格控制,黄土丘陵区硝铵的最适施肥量为0.10kg/株~0.25kg/株,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枣树的吊果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吕梁黄土丘陵区树木成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分着手,通过对土壤水分的数量化分析,对造林立地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以土壤水分为黄土丘陵区立地评价的主导因子,而进行造林树种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治理小流域脱贫文/范云天范学增河北省蔚县北水泉镇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治理大沟流域的水土流失,建梯田,栽果树,在荒芜的黄土丘陵区闯出了一条富路,使流域内16个行政村的5264人一举摘掉贫困帽子,有的甚至达到小康水平。大沟流域位于北水泉镇东北部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5.
宁夏黄土丘陵区薪炭林树种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黄土丘陵区薪炭林树种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简报曹宏福,梅曙光,王昌宁,蒋齐(宁夏农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1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区位于宁夏西吉县,总面积66.6ha,其内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该地区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平均年降雨量为439mm,干燥度为...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治理克什克腾旗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以最佳生态效益和最大经济效益的观点,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3种治理模式和4项实用技术,为克旗黄土丘陵区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定西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及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个黄土丘陵区生态治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豫西黄土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豫西黄土丘陵区的地形、气候和林业资源情况,将豫西黄土丘陵区的宜林地类型划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冲积平原、疏林地、低质低效林地和煤矸石山地,根据不同地类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枣树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树是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特色果品,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枣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期为子洲县乃至陕北黄土丘陵区枣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黄河流域有五大水土流失类型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风沙区、干旱草原区和平原区。各类型区的侵蚀形式以风蚀和水蚀为主。黄土丘陵区的侵蚀模数高达5万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南省退耕还林各工程区的气候差异,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豫西黄土丘陵区等6个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小、苗木成活率低,在造林整地时采用相应的整地技术,可有效拦蓄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条件,增加造林成活率。本文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详细介绍了黄土丘陵区几种主要的抗旱造林整地技术,为该区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就晋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水分亏缺明显、社会经济落后等特点,提出大力营造生态经济灌木林是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又一新的思路,并就晋西黄土丘陵区各种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营造模式,为该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多呈梁、峁状。立地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较脆弱,长期以来,虽然选择乡土树种进行大规模荒山荒地造林,由于受自然条件和造林技术不高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不显著,文章从造林的整体过程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5.
曹继俊  陈旭 《防护林科技》2010,(1):98-98,103
横山县飞播造林1987年进入大面积生产以来,累计飞播造林6.3万hm2,保存面积达4.3万hm2,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继续进行沙区飞播造林的同时,应将飞播造林从风沙区转向黄土丘陵区,并开展了黄土丘陵区宜播植物种选择、播区地面处理等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根治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 ,从最大生态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观点 ,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 6个治理模式 ,为在黄土丘陵区建立完备高效的生态体系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林业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林业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王冬梅孙保平刘敬军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源泉。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由于人口数量的迅...  相似文献   

18.
根据林业生产实践和相关资料,总结提出了陕北黄土丘陵区山杏低产林改造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组成,是华北地区生态极度脆弱区,在该区实施退耕还林,以粮食换林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根治黄土殖塬丘陵沟壑区,在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获取最大生态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立地类型的出了六种治理模式,从而为在黄土丘陵区建立完备高效的生态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