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泾河干流属于黄河流域水系,其中较大河流即为泾河。泾河干流中的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多样,随着近年来泾河干流梯级开发的全面推进与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干流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与干流水生物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就重点探讨了泾河干流水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它对于所在区域平凉市环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泾河流域21世纪温度变化的趋势,为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泾河流域1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实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全球气候模型HadCM3在A2和B2情景下模拟的大气环流因子,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对泾河流域21世纪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温度的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A2、B2情景下,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的温度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的推移增幅增大。3个时期的温度变化具有季节差异,日平均温度在A2、B2情景下均以夏季变化最为显著(A2:1.2,2.5,4.5℃;B2:1.3,2.4,3.2℃);日最高温度在A2情景下以秋季变化最为显著(1.0,2.4,3.8℃),B2情景下则以冬季变化最为显著(1.0,2.0,2.9℃);日最低温度在A2情景下以夏季变化最为显著(1.1,2.4,4.4℃),B2情景下则以秋季变化最为显著(1.4,2.3,3.3℃)。温度变化同时也存在空间差异,以东南-西北方向增幅较高,东南部是高增长的中心,东北部和西南部增幅相对较小。【结论】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的温度有明显上升,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和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3.
陈健 《甘肃农业》2003,(10):83-83
一、工程概况崆峒水库坝址位于泾河前峡出口平凉市以西约 12km的崆峒山下。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 ,在平凉市城西八里桥以上有南、北两源。北源称颉河 ,出三关口 ,经安国镇至八里桥汇入泾河 ;南源在平凉市庙底村以上分前峡、后峡 ,前峡为泾河干流 ,由西南流向东北 ,发源地海拔 2  相似文献   

4.
老龙潭旅游区位于泾源县城东南22 km处,是泾河的发源地,俗称"泾河脑",因传说泾河老龙居住于潭中而得名,是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旅游区内峰高峡深,山青水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泾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本文以杨家坪、雨落坪流量控制站系列水文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线性趋势法对甘肃省泾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泾河杨家坪、雨落坪水文站1956—2020年实测径流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经趋势显著性判别计算发现杨家坪站跳跃点年份为1986年、雨落坪跳跃点年份为1997年;2001—2020年泾河还原后天然值为8.924亿m3,1956—2020年泾河还原后天然值为11.393亿m3;杨家坪、雨落坪水文站周期规律表现出不稳定性,时间尺度为23~32年,丰枯变换周期为2.6~4.0年,由此得出泾河未来3~6年可能处于丰水期或平水期。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上海白莲泾河段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取黄浦江南码头上1个断面和白莲泾上的3个断面,于每月大、小潮当日采集各断面水样,获得了该河段的各项水质指标。2007年10月,白莲泾河道断流,泵闸工程实施。根据监测结果,以DO、BOD5、CODMn、TN和TP为指标参数,利用标准类别指数评价法对建闸工程施工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发现:TN、TP是白莲泾河段的最主要污染指标,TN的权重系数均超过40%,甚至50%,均为劣Ⅴ类;TP的权重系数均超过10%,甚至30%,其含量是地表水Ⅳ类标准的0.8~5.6倍。总体上,白莲泾河段3个站点的水质劣于黄浦江站点,而施工前水质优于施工后。施工前,大潮期白莲泾河道IV类水比例为29%,较小潮期(8%)高出21%。建闸施工后,大小潮期间出现劣V类水的比例分别为87%和88%,潮汐对白莲泾河段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泾河川区农业产业示范园位于平凉市泾河沿岸,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环境洁净,极适宜绿色蔬菜种植。该区域常年蔬菜种植面积为3.26万hm^2,产量68.89万t以上。近年来,由于保护地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危害程度日趋剧增,严重制约着园区蔬菜产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实践,总结出了泾河川区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渭河流域最大支流——泾河水系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10月对该水系15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运用Canoco 4.5软件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种类共有28属42种,其中轮虫占主导,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次之,分别占种类总数的85.72%、7.14%和7.14%;游动物密度为0.9~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0.042 5 mg/L,平均值为0.009 7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有8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5;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水系各断面浮游动物可分为4大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海拔和河宽。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泾河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泾河水系水质属于β-中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需要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及再生水进行联合调度,以充分发挥多水源水量、库容、水力及时空补偿作用。【方法】以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泾河新城为研究对象,利用GMS软件系统构建MODFLOW模型,与地表水量调度系统联合运用,采用再生水进行补偿供给,模拟计算泾河新城2020年各水源工程的供水量及在用水户之间的分配结果,并预测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联合模拟可知,2020年泾河新城地下水、地表水及再生水供水量分别为1 640.02万、3 973.28万、380.18万m3/年,各用水户的供水保证率均达到77%以上,基本能够满足2020年的需水要求;泾河新城生活供水水源为地下水,长期开采会使开采井附近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2020年泾河新城地下水水位平均降深为2m左右。【结论】联合调度充分发挥了各水源的供水能力,在基本保证区域内原有用水户用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泾河新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水量保证。从长远发展考虑,应该在减少区域地下水开采的同时寻找替代水源,并注重开源与节水并用、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兼顾,使区域经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6条支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河流域6条支流域的土壤、河床泥沙、河流水体的非点源污染物荷载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黄河6条支流域土壤中,洛河流域硝态氮含量高达45.2 m g/kg,远高于其他流域;渭河、洛河、泾河流域土壤的铵态氮、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流域,其中洛河流域土壤铵态氮含量最高,窟野河流域最低;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流域土壤pH值高于渭河、洛河、泾河流域。各流域泥沙中硝态氮含量以渭河中的最高,并远高于其他河流;皇甫川流域泥沙中铵态氮含量最高,其次是泾河流域,窟野河流域最低;与土壤相比较,6条支流域泥沙中的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土壤。渭河和泾河流域泥沙中的全氮含量差异较小,但均高于其余4条支流域。流域泥沙中全磷含量总体差异不大;泥沙中的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窟野河流域>泾河流域>渭河流域>洛河流域>皇甫川流域>无定河流域;窟野河流域泥沙中的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全氮含量在6条流域泥沙中都是最低的,但有机质含量在6条河流中却最高。水体中pH值以无定河流域的最大,渭河流域水体最小;渭河流域水体硝态氮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以泾河水体中最高,窟野河最低;泾河水体的高锰酸盐指数远高于其他河流;6条河流水体的COD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在6条河流中的差异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径流小区泥沙监测中集流桶(池)中含沙量的测量的准确计算,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搅拌取样测量紫色土含沙量的误差及影响因素。含沙量水平均匀设计为:1、2、5、8、10、20、50、80、100、200、500、800和1 000kg/m~3共13个水平。泥沙水样总体积分别为50和100L,按照设计的含沙量水平制备泥沙水样,进行搅拌取样试验,将测量含沙量与设计含沙量进行对比,分析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紫色土用搅拌取样法测得含沙量均小于实际值。当设计含沙量为1~200kg/m~3时,测量含沙量的相对误差在-30%~-50%;当设计含沙量为500、800和1 000kg/m~3时,测量含沙量的相对误差下降到-20%以下,但此时绝对误差最高达-110kg/m~3。泥沙含量和水体体积对含沙量测量结果均有影响。可以通过类似试验方法,建立不同工况下传统取样方法测量的含沙量与实际含沙量的关系,用于校正传统测量方法得到的含沙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库底泥中镉的释放影响因素和规律。[方法]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水动力等物理因素及水环境化学条件对珠江某水库底泥中Cd释放量的影响,探讨底泥中Cd的释放规律。[结果]在相同水深处,底泥中Cd释放量随Cd污染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随着水深的增加,不同Cd污染浓度底泥中Cd释放量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大,底泥中Cd释放量增加,且释放量较大。0.115 m/s流速下的Cd释放量几乎是0.105 m/s流速下的1倍。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底泥中Cd释放量增加。Elovich方程等6个方程可较好地描述该水库底泥中镉释放的动力学规律,且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结论]水库底泥中Cd释放量随Cd污染程度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基质条件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实验,对不同基质条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营养盐较丰富的湖泥中,苦草的生物量、分株数量和匍匐茎总长度等指标显著大于粘土和沙土,也显著大于营养盐和有机质更高的河泥;(2)沙土中生长的苦草根系纤细,根系直径显著小于其他3种基质类型上的苦草;(3)河泥和沙土上生长的苦草叶绿素含量显著地低于湖泥和粘土上的苦草.因此,基质条件对苦草的生长和形态有较大的影响,苦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肥沃的基质条件,但当N、P、有机质含量过高时,苦草的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侵蚀沟植被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观测次降雨对1:1.5和1:1.2坡比边坡7种植被配置产流产沙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产流量主要随降雨量变化,大于其受植被影响,产沙量主要集中于前期强降雨,15 mm雨量为阈值,高于15 mm雨量产沙量大幅度增长,植被生长后期产沙极少;不同时间段次降雨减流减沙优势植被配置不同,紫花苜蓿草种前期减流减沙效果好,无芒雀麦和早熟禾草种后期减流减沙效果好;坡度变陡,产流量随植被生长由相近逐渐提高,产沙量只在强降雨下明显升高。在侵蚀沟陡坡防护时紫花苜蓿混播比例要高,提高前期对强降雨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89-10293
基于由WEPP模型提取的甘肃天水罗玉沟和吕二沟小流域单元侵蚀产沙及泥沙输移资料,采用分形维数理论,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异规律、泥沙输移比的影响因子以及泥沙输移的尺度转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均泥沙输移比有相当大的变幅,不同流域尺度上的泥沙输移比为0.03~1.00,对于一定尺度的流域,泥沙输移比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小流域泥沙输移过程具有分形特征;根据研究区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分形特征,综合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小流域泥沙输移比尺度转换模型,同时建立了研究区适用尺度范围更广的流域泥沙输移比尺度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南淝河巢湖入湖区夏季底泥磷营养盐释放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莹  吴蕾  陈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71-13674
[目的]通过采集南淝河进入巢湖河口冲积区的原柱样底泥,实验室控温、动态模拟该区域底泥的磷释放情况,从而估算出夏季该区域底泥磷的释放通量。[方法]将新鲜泥样置于150 mm高的有机玻璃柱中,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作为上覆水,在不同的扰动速度使其循环,并用加热泵控制水箱温度。[结果]扰动对底泥中的磷释放影响较大,且符合动态条件下底泥中磷的释放量大于静态条件下释放量的规律;上覆水中的磷浓度对底泥磷的释放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结论]在夏季,南淝河巢湖入湖区磷释放量为1.07 t/km2。  相似文献   

17.
模拟太湖底泥疏浚对氮磷营养物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模拟太湖底泥疏浚,研究了不同水土比与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的释放规律与较长时期的模拟疏浚环境效果。结果表明,底泥中细小颗粒物、较高的水温、置水和厌氧条件等是促进底泥中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素。从模拟太湖底泥的淤积现状上看,以平均模拟疏浚深度为25cm环境效果最佳,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湖区,可以适当加深;底泥疏浚应在冬季等水温低的季节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中营养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疏浚对影响上覆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已疏浚和未疏浚河道底泥的影响下,考察了上覆水体自净系数——BOD减少速度系数和COD减少速度系数,以比较疏浚对于改善水体自净能力的效果。实验发现,疏浚前后,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释放通量均较大,严重影响上覆水体水质。若疏浚深度不足以疏浚掉大部分受污底泥,则疏浚对于抑制底泥影响上覆水体水质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流阻碍悬沙向外海扩散,使其在近岸被大量捕集下来。夏季长江冲淡水的东北方向偏转,使得苏北南部海域悬沙分布出现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西湖底泥对多环芳烃(菲)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和解吸速率都较快,均能在8h内达到平衡。菲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西湖底泥有不均匀的外表面。其连续吸附/解吸曲线为阶梯形,有明显的不可逆吸附现象,是由于底泥中高含量的有机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