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淳安县在90年代中期以前二化螟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中的单季稻区、单双混栽区危害,一般每年发生3代。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在原双季稻区中单季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春花作物免耕技术的普及,为二化螟的转化危害和种群基数的逐年增加,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料条件,最终  相似文献   

2.
耕作制度变革与害虫的发生和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流域耕作制度迭经变革。80年代以来,江苏一侧的双、三熟制面积大幅度下降。杂交稻种植面积也随之减少。近年来成为以单季稻为主,单、双季稻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稻茬免耕种植冬作物的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我县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设3个县属镇,18个乡,308个村,2768个生产队,耕地36100公顷。历来是上海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部份副食品产地,耕作制度主要是稻(棉)——麦(油菜)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并存。1987年全县6700公顷双季稻,每公顷单产9778公斤,20340公顷单季晚稻,每公顷单产6465公斤。  相似文献   

4.
梁伦春 《植物保护》1987,13(1):13-15
在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区,早、中稻受二化螟第一代的危害愈来愈重。为做好预报工作,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期,根据本地12年有关气象条件和发生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线统计预报”法,建立了水稻二化螟第一代的卵孵化高峰期的预报方程,预报结果经检验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5.
改进一代二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朱才荣(浙江省桐乡市农林局植保站314500)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而为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又是二化螟。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从60年代初开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从90年代开始又处单双季混栽局面,品种上高秆改矮秆,...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部分稻区设点系统调查当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水稻生育情况及稻螟发生为害规律和螟害程度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螟害程度差别的原因。初步论证了结合农业技术分阶段连续压低稻螟虫源数量对抑制螟害可以起显著的作用,应尽可能作为稻螟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越冬防治压低稻螟发生基数,不仅可减轻前期的螟害,对压低稻螟后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结合农业技术进一步压低虫源能更有效地控制螟害。结合农业措施分段连续压低虫源的效果与措施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非完全有利于三化螟的发展,螟害也不一定加重,相反,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整理浙江嘉兴市近70年水稻耕作制度和螟虫发生为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水稻耕作制度对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季混栽类型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最有利,其次是纯双季稻类型,最为不利的是纯单季稻类型。因此,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设计适宜的水稻耕作制度,以切断螟虫世代转换所必须的桥梁田,可有效控制螟虫发生和为害,是实现螟虫区域性绿色防控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8.
上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生情况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曾在60年代初期流行过,特别是1963年发病较重,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0~20%,严重的田块50%左右,个别田块达80%以上。随着双三制(双季稻配种元麦、大麦)面积不断扩大,病害的发生也随之越来越轻,多年来,没有被人们重视。至1985年起我县又重新恢复推广种植单季稻配小麦,病害又重新抬头,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89、1990年连续大流行,1989年未防治的田块,一般发病株率20~30%,1990年未防治田块一般发病  相似文献   

9.
1980年,笔者在铜鼓县太阳岭,分四个海拔梯度,较系统地观察调查了二化螟发生期及化性的特点,为山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点概况铜鼓县地处东径114°32′,北纬28°32′。各海拔高度点日平均气温,240米和410米处相等,但240米处白天温度较410米处高;610米处比410米处低1.6℃;810米处比610米处低1.6℃。240米处以双季稻为主的单双季混栽区,4月19日开始栽插早稻。其余各点为纯单季稻区,5月17日开始插秧。  相似文献   

10.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三化螟曾是嘉兴市水稻主要害虫。但从七十年代起,由于水稻向纯双季稻发展。不利于二代向三代过渡,加之药剂的防(兼)治,发生量逐年下降,全年灯下诱蛾量仅20只左右,田间螟害株很难查到。近年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务农劳动力减少,水稻生产上已经或即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冬种改为免耕法,稻根基本外露,降低了越冬虫源的死亡率,增加了一代的虫源基数;扩大单季稻面积,提高混栽程度,同时,爪翻稻面积增加,栽培技术上改为地膜育秧和本田前期复盖,成熟期提早,瓜翻稻移栽期也相应提早半月左右,成为桥梁田,有利于发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中期,水稻蓟马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严重为害。70年代后,由于双、三熟制普遍推行,早稻面积扩大,蓟马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以来,稻蓟马在我国江淮稻区虫口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这是生态、耕作制度、气候、化学防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制:改双季稻为单季稻,推广一季杂交稻,使水稻播、插期均推迟。越冬后稻蓟马在杂草上繁殖少量第一代成虫,第一次迁飞得不到良好的产卵繁殖条件,降低了后期的虫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省赣北稻区三化螟种群明显回升。其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已接近大发生的1963、1974年。为了探索赣北稻区2化蝶种群回升的原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汀西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保植检站于1993年9月ZI~28日,组织了我省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方而植保科技人贝,实地考察了瑞昌市南义乡,武宁县黄段乡、都昌县北山乡和乐乎市镇桥、接渡、双田等乡镇,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生概况赣北稻区,建国初期以种植单季稻为主,三化螟发生数量少,为害轻。50年代随着水稻改制,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紫云英绿肥相继推广,紫云…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 ,按说防治技术是成熟的。但该病在姜堰市每年都造成一定损失 ,一些地区和田块的损失还较大。调查分析可知 ,凡损失较大的均是防治失误所致。1 品种选用不当研究表明 ,当抗性 (特别是垂直抗性 )品种大面积种植时 ,必将导致病菌小种种群向着克服抗性、维护自身生存的方向作定向选择 ,从而引起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变异。当能克服当前抗性的病菌毒性小种数量上升为优势小种时 ,该品种即丧失抗性。本地 2 0a的经验表明 ,这一过程在单季稻老病区为 4~ 5a(年 ) ,其他地区 5~ 6a ;双季稻地区减半。1 991年我市引种武育粳 …  相似文献   

15.
浙西南山区单季稻田草害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丽水山区单季稻田间草害调查与研究发现,山区单季稻田杂草具有种类多、危害重,垂直分布明显,发生时间、危害期差异大的特点。稻田除草应坚持农业防除与化学防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并根据不同栽培方式,采取相应的化学防除措施,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益阳市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与治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在益阳市已连续多年大发生,年发生面积26.7万hm2次以上,损失稻谷约6万t,约占全年水稻病虫为害产量损失的1/3。为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我们在认真调查分析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一套水稻二化螟治理技术。1严重发生原因分析1.1越冬场所增加,越冬基数增大一是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或一季经济作物一季晚稻连作的面积逐年扩大,水稻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不断增大,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本市1990~1994年,冬后越冬基数加权平均每667m2有越冬幼虫564~2360头,…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952个田间菌株进行测定及筛选离体突变体,获得了耐稻瘟灵(IPT)的稻瘟菌株.耐药菌株的 IPT 毒力公式 y=a+b logc中 a=4.5046-1.0460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7.79μg/ml;敏感菌株 a=5.7778-1.1363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5.71μg/ml。15μg/ml IPT 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57.26%,据此可鉴别菌株对 IPT 的耐药性。经普查测定,稻瘟病菌抗 IPT 菌株主要分布在南方双季稻区。1988年以广西平南县耐药性菌株频率最高达8.33%,而单季稻区未见耐 IPT 菌株。不同年份耐 IPT 菌株在田间无明显增长。室内耐 IPT 扇形变异频率在0.663%—1.43%之间。  相似文献   

18.
自 1 997年以来 ,缙云县单季稻区恶苗病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发病株率不断上升。 1 998年发病面积为50 0hm2 ,占全县单季稻总面积的 1 0 %左右 ,一般田块病株率为 3 %~ 5%,1 999年发病面积扩大到 2 0 0 0hm2 ,占总面积的 50 %以上 ,发病株率一般为 1 0 %~2 5%,严重的高达 3 0 %~ 50 %,甚至出现毁种 ,重播常规稻 ,已严重威胁到单季稻产量的提高。为此 ,我们于1 998~ 1 999年开展了单季稻恶苗病发病因子与防治对策的专题调查和试验研究 ,现将主要结果综述如下。1 重发原因分析1 .1 品种感病性 不同水稻类型 ,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性存…  相似文献   

19.
稻秆潜蝇为害单季稻的损失率测定及经济阈值王成良,胡斌(浙江临安县植保站,311300)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是我省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一年发生3代,第二代幼虫在单季稻孕期间盛发,为害心叶、生长点与幼穗,造成产量损失颇...  相似文献   

20.
1994-1996年对浙江省双季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春季迁飞的系统研究表明,以飞行肌发育起点温度13.8℃以上的有效积温结合当地,当日起飞时段的天气情况预测越冬代成虫的行入峰期是完全可行的。越冬成虫的第1波下迁一般出现在效积温达70-90日度时,主迁峰刚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