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很难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作者提出了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及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造成了我国农村出现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嶷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迎斌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3):271-272,276
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以农业内部转移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自发转移中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树立大农业观念 ,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转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搞好小城镇建设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崔俊德 《甘肃农业》2003,(11):13-13
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问题.笔者曾经撰文,提出应当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各个地区的实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一慨而论、一个模式,一是在方针上要着眼于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二是在政策上要着重于完善法规,建立机制,通过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保障;三是在途径上要坚持以农村、农业内部转移为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适度向非农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转变的主要瓶颈。本文以新疆南疆为例,对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南疆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慧蓉  钟涨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79-6680,6682
依托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被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所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经历的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不同的是,后起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面临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显著特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特征,而且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加强这一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且素质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竟争力不强,转移比较困难。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也影响了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比向外转移困难,主要靠向外地转移。今后,盘县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文 《农技服务》2010,27(6):798-79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瑞香 《现代农业》2006,(12):69-7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突显,时至今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的流动大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到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地区流动,我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现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多,据调查,我国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大约可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左右。当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过多的农业人日滞留在农村则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降低农业人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中国农垦》2006,(10):40-41
发展经济学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注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9.
1 转移现状三明是山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增长快,人力资源丰富,据统计,三明市约有4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近年来,在各级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努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较大发展,2005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 4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其中转移较多的为沙县、宁化、大田、尤溪、泰宁、将乐6县,转移人数约占全市转移人数的  相似文献   

20.
王荣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22-124,53
解决"三农"问题促使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以贺州市为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向其他地区转移人数多、转移速度呈下降趋势以及吸收弹性小等问题。而向其他地区转移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劳动力结构失衡,农业现代化受到制约,农村社会问题尖锐,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阻碍等。从长远考虑建议大力发展贺州市的旅游、房地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贺州本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