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玉米酒精糟生产蛋白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建桥 《饲料工业》2003,24(12):5-7
合剂:403,蚯蚓饲料:401,雏鸡:399,体腔液:368,鳝池:359,产卵率:341,牛蛙养殖:340,体内寄生虫:33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鱼类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离、鉴定了一  相似文献   

2.
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李彦江育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鱼类也是通过其免疫系统识别和消除异物,行使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督三大功能的。鱼病的发生是鱼体、病原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鱼类是...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是由干扰素或病原体刺激产生的泛素样蛋白。ISG15能够通过酶促级联反应与靶蛋白共价结合形成ISGylation,称为ISG化。ISG15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SG15对多种病毒均具有抗病毒活性。此外,ISG15在细胞自噬、宿主损伤、DNA修复、蛋白翻译等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SG15类泛素修饰系统、抗病毒免疫分子机制以及ISG15单体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SG15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06,26(4):356-356
日本理化研究所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触发机制。他们发现,一种名为IKK—α的激酶,是诱导产生具有抗病毒作用的Ⅰ型干扰素必需的信号传递分子。这家研究所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说,病毒等异物侵入机体后,免疫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会依靠其表面的TLR膜蛋白识别异物,并启动免疫反应。TLR共有10种,其中的TLR7和TLR9能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等作用,但若过剩则会引发自体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5.
鱼类抗病毒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抗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干扰素,蛋白因子白介素、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诱导产生的蛋白激酶PKR、Mx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蛋白、一氧化氮合成酶在鱼类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病毒与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鱼类病原菌耐药质粒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爱华  王伟俊 《中国兽医学报》1998,18(3):309-312,283
鱼类病原菌耐药质粒的研究概况李爱华王伟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自50年代起,许多国家仿照畜牧业上的做法,广泛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来防治鱼类疾病。其后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耐药菌的出现。早在1957年,美国就观察到由耐磺胺药的Aeromon...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受体作为一种"分子开关",参与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状态和细胞免疫因子的表达水平。作为抗病毒信号传导中的重要枢纽,干扰素受体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状态。干扰素受体通过介导宿主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信号级联放大效应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免疫状态。该正反馈调控机制是抗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免疫扩大反应,也是宿主抵御病毒入侵和增殖的核心反应。禽类干扰素受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干扰素受体的结构和分类,抗病毒效应蛋白质,以及禽类干扰素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现已经证明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干扰素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方面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科研工作者除研究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传达后,各地密切注视冠状病毒科病毒所引起的动物疫病,对已发现疫病进行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早控制,经临床验证,猪白细胞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生物药品,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病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干扰素分子与干扰素敏感细胞相互作用,使其形成“抗病毒状态”来实现的。首先是干扰素分子与其敏感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由于这种“结合”的相互作用就激活了目标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基因”;于是被活化(去抑制)的基因就按“正…  相似文献   

10.
《饲料工业》2004,25(12):27-27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奇亚领导的水生病毒学研究组,日前完成了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CDV-C基因组的破译工作。现已阐明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基因组全长为186250个碱基对,可编码潜在基因176个,并绘制了基因组织图。淋巴囊肿病于1874年就有记载,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它是通过细胞模式受体(pathoge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识别不同类别病原体。I型干扰素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直接的抗病毒活性,并且可以维持机体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功能[1]。因此,I型干扰素在病毒感染前期不仅发挥抑制作用还能发挥长期的免疫功能。另外,I型干扰素是一种参与抗病毒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2.
将优化合成的猫ω型干扰素基因Fe IFN-ω2和Fe IFN-ω9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与orf1629基因缺损的家蚕杆状病毒Bm-Bacmid DNA共转染Bm N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将获得的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猫ω型干扰素。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CRFK细胞/VSV*GFP系统上检测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表达的重组猫ω型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表达产物重组Fe IFN-ω2的抗病毒活性可达6.3×105U/m L,而重组Fe IFN-ω9的抗病毒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猫ω型干扰素生物制剂奠定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哺乳动物通过启动细胞内的先天免疫反应来抗击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侵袭和复制。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信号介导抗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产生以及感染部位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抗击HCV的感染。HCV在人体内持续感染的能力与病毒克服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有关,HCV还可抵御干扰素治疗的抗病毒反应。对HC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HCV逃避宿主的免疫调节及宿主对HCV免疫调控的机制。论文主要论述在感染HCV的过程中ISG产物的抗病毒作用、HCV对干扰素上、下游的影响及病毒对宿主的逃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家禽的天然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作为细胞质内一类识别病毒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天然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它可通过RNA配体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监测细胞质中的病毒RNA,此过程激活了RIG-Ⅰ及下游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最终导致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7)和核因子κB(NF-κB)活化,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等免疫细胞因子,进而使细胞做出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但由于鸡体内缺乏RIG-Ⅰ基因,目前大多将鸭源或鹅源RIG-Ⅰ基因转染鸡成纤维母细胞(DF-1)研究RIG-Ⅰ基因在鸡感染禽类病毒时是否具有免疫功能。文章介绍了RIG-Ⅰ在家禽体内的表达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简述了RIG-Ⅰ在家禽体内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为抑制家禽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系统研究,以及研制新型抗病毒疫苗或免疫佐剂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饱受争议的科学问题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能否在演化过程中分化出新的物种(同域分化)?尽管一些证据表明物种的分化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但是关于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种群遗传学特征知之甚少。为了探讨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团队与西北高原生物研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分子免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和免疫防治等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表达功能性重排的 T细胞抗原受体 (TCR)的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 TCR基因重排、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分化途径及 T细胞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认识 ;免疫分子及其受体转基因动物成为研究其功能的直接手段 ;病毒及病毒受体转基因动物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及疫苗评价提供了新的模型 ;自身免疫病和用于移植免疫研究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成为探讨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的有力工具。目前利用转基因动物已生产出多种抗体、干扰素、IL-2、TNFα、G-CSF、L F等诊断和治疗性生物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17.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水生病害的防治密切相关,传统鱼病的防治多使用抗生素及减毒灭活疫苗。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交叉学科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分子免疫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鱼类疫苗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口服免疫比传统注射和浸泡免疫快捷方便,为理想的免疫方式。文章主要围绕口服疫苗的来源不同,对鱼类口服疫苗的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刺激基因15蛋白(ISG15)是一种类泛素蛋白,可在干扰素刺激下由 isg15基因编码产生。其在序列、结构和功能上均与泛素类似,能够通过酶级联反应共价修饰靶蛋白。ISG15及其类泛素修饰系统参与免疫应答,是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已证明 ISG15可针对多种病毒发挥抗病毒活性,包括逆转录酶病毒、大 DNA 病毒、正链 RNA 病毒和负链 RNA 病毒等。论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 ISG15及其类泛素修饰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讨论了 ISG15的抗病毒活性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指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使机体内活性氧(ROS)增加,导致氧化/抗氧化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一种应激反应。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内参与活性氧产生和清除的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由于外界环境刺激或机体自身变化等原因,使ROS产生增多或其清除能力下降时,机体就会出现氧化应激(氧化胁迫)。长期或过强的氧化应激会引起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缓慢、免疫机能下降、疾病发生等危害,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营养价值降低,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Nrf2-Keap1/Are信号通路在抵抗外源性或内源性氧化应激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中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在水生生物中的研究尚未见系统综述。作者在综合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鱼类及虾蟹类等水生生物,介绍了氧化应激产生的机理、Nrf2和Keap1的分子基础、Nrf2-Keap1/Are信号通路作用方式,以及该信号通路在水生生物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等,为水生生物抗氧化应激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数和相关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IFN)是动物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诱导因子作用下分泌的一种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分泌性蛋白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IFN是-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对IFN基因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于5亿~10亿年前即存在于生物细胞中,是生物体内-类古老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