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2.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地方黄牛良种,以体大力强、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而著称于世。近年来随着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秦川牛应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转移,要着重解决生长发育较慢、后躯发育欠充实的缺陷,提高优质肉产量。因此,必须通过导血改良,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周至县从1998年开始,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冷冻精液,对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累计改良黄牛2.15万头,杂交改良一代牛在体尺、体重及产肉性能方面与秦川牛进行对照,显示出良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黄牛改良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陕西省自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黄牛改良以来,主要采用了黑白花、丹麦红牛将秦川牛向乳用方向改良,还采用了兼用的西门塔尔或肉乳兼用短角牛将秦川牛向以肉用为主的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目前,已获得了各种杂交后代。一些乳用改良牛已开始投入生产.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渭北旱源,曾是秦川牛的良种产区之一,1987年该县引进丹麦红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县秦川牛,目前已获得各代改良牛3125  相似文献   

4.
新疆博尔塔拉州本地土种黄牛多为蒙古牛和哈萨克牛,土种黄牛体格小,生长发育慢,产奶产肉少,生产性能低,经济效益差。博州畜牧兽医站从1999年开始引进荷斯坦牛细管冻精技术对当地黄牛进行大规模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体格增大,产奶产肉多,经济效益高,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5.
用荷斯坦牛改良土种黄牛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博尔塔拉州本地土种黄牛多为蒙古牛和哈萨克牛,土种黄牛体格小,生长发育慢,产奶产肉少,生产性能低,经济效益差。我们从1999年开始引进荷斯坦牛细管冻精对当地黄牛进行大规模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体格增大,产奶产肉多,经济效益高,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博州本地黄牛体格小,生长发育慢,产肉少。生产性能低,经济效益差。我们从1996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技术对当地黄牛进行大规模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体格增大,产肉多,经济效益高,表现了明显的杂交优势。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型地方黄牛优良品种、其体大,肉质鲜美,缺点是后躯肌肉欠发达和乳房发育欠佳。利用国外优良乳肉兼用型丹麦红牛进行导血改良,其效果明显。丹秦F1代结合了双亲优点,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产肉性能提高,产乳性能提高,而保持了秦川牛的役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秦川牛的发展方向,在保留其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改进其体型外貌方面的主要缺点,提高乳、肉性能和商品率,从1982年9月开始,西北农大同我场协作,在邱怀教授主持下,引用兼用型短角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四年多来,我们在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用兼用型短角公牛配秦川母牛74头,出生杂种一代犊牛58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肉乳兼用型和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与河北省本地西杂牛杂交的改良效果,为河北省培育优质肉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MD)冻精与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DM)冻精与河北省本地西杂母牛进行杂交,测定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指标,对两种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D杂交后代的初生、3月龄、6月龄及12月龄体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但结果差异不显著;日增重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除4~6月龄时DM杂交后代母牛日增重大于MD杂交后代母牛外,其余时期MD杂交后代的日增重均大于DM杂交后代;MD杂交后代胸围和腹围大于DM杂交后代,体高、十字部高及体斜长小于DM杂交后代。[结论]本研究中肉乳兼用型杂交后代较乳肉兼用型杂交后代具有更好的生长发育性能,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杂交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单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了养牛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英秦杂一代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 杂交情况我们选用英国短角红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通过冻精配种,培训技术队伍,改善饲养管理,犊牛早期补饲等技术措施和宣传发动群众,实行优惠配种,采取适当奖励等行政措施,保证了杂交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行。英秦杂一代效果明显,深受群众欢迎,获我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杂交有关数据见表1和表2。2 对改良效…  相似文献   

11.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4月龄纯种秦川牛(QQ)67头,安秦杂种牛(红安格斯牛♂×秦川牛♀,AQ)36头、德秦杂种牛(德国黄牛♂×秦川牛♀,DQ)14头和利秦杂种牛(利木赞牛♂×秦川牛♀,LQ)47头,共计164头牛生长发育性状特点及杂种优势的研究,发现LQ、DQ、AQ与QQ相比,在体重、体长、体高、胸围、十字部高等重要指标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初步鉴定3个杂交组合后代在生长性能方面优于秦川牛纯种,表现杂种优势,达到改良目的。其中LQ与其他两个杂交群体相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发育趋势,即LQ>DQ>AQ>QQ,是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而AQ和DQ群体在后期发育和被毛颜色上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固原地区秦川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了309头固原地区秦川牛利杂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尺和体重指标,利用Logistic、Brody、Gompertz、Bertallanffy四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分别估算出四种曲线方程中的相关参数值。[结果]陕西秦川牛和固原本地秦川牛利杂...  相似文献   

14.
秦川牛选育工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建国前、后秦川牛选育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了概述。下阶段拟针对目前秦川牛在体型外貌、生长发育上存在的某些缺点,导入1/4外血,使其肉 一步有所提高,成为国际上一流的肉牛品种。  相似文献   

15.
固原市原州区肉牛改良工作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调查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肉牛改良工作开展情况,测量了区内67头繁殖母牛的体尺,利用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BPI)研究了牛群的经济类型。结果表明:利秦F_1和西秦F_1的繁殖母牛平均BPI分别达到3.40和3.42,比纯种秦川牛提高了12.21%和12.87%,改良效果显著(P<0.05),利秦F1和西秦F1改良效果无明显区别(P>0.05)。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其肉用性能非常突出,具有诱人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秦川牛肉用性能开发的前景、制约秦川牛肉用性能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秦川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秦川肉牛改良历程和不同肉牛品种对秦川牛的改良效果,提出在保留秦川牛原有的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的基础上,改良其早熟性差、饲料报酬低、尖尻、后躯发育差、产肉率和泌乳性能低等缺陷的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用秦川牛改良土种牛(蒙古牛),其改良后代体格变大,变结实,役用性增强,并且产肉性、早熟性提高。通过改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改良1、2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牛肌肉的抗氧化特性,为优质牛肉的生产提供试验数据。选用5个品种牛(利木赞牛、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的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含量、24小时的滴水损失以及在0~4℃下肉色、过氧化物值(P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在72h内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与24小时滴水损失率在不同品种牛肌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整个储存时期(0~72h),5个品种牛肌肉的a*、b*值均呈下降趋势;4~72h内,利木赞牛肌肉的a*值均是最高的,且在冷藏8、12h时,利木赞牛肌肉的a*值显著大于鲁西牛肉和秦川牛(P<0.05),24h后利木赞牛的a*值显著大于西门塔尔牛(P<0.05);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5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的PV和TBAR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利木赞牛肌肉的PV和TBARS值增加最慢,秦川牛和鲁西牛肌肉的PV和TBARS值增加较快。结果表明,5个品种牛的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差异不显著,利木赞牛肌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肉色和抗氧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