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胚培再生植株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可遗传性及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利用的前景,结果表明,早熟及大粒性有很强的遗传力,株高也是可遗传的,所有性状在IE3代趋于稳定,IE4代完全稳定,某些优良的变异材料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六倍体小黑麦矮秆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倍体小黑麦“冬/春”杂交组合“6713.12/STIER‘S’”F6代种子经^60Coγ射线处理,在M2代分离出少数半矮秆突变体,其中3个单矮秆突变体系统在M4代分离出少烤矮杆突变体,在M7代选育出7个矮秆突变体株系。这些突变体与原亲本“6713.12/STIER‘S’”F6在一些性状上有所不同,株高和育性的差异尤其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3.
小麦杂种二代产量性状选择的研究李斯深李安飞李宪彬王勇李晴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关键词:普通小麦;早代选择;遗传进度;遗传力中图法分类号:S512.1SELECTIONONYIELDTRAITSFROMF2GENERATIONINWHEATLiSis...  相似文献   

4.
小麦体细胞多个性状变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2个基因型的幼胚和8个基因型的幼穗作外植体,研究了R2代多个性状的变异方向及平均表现,结果表明,(1)R2代各数量性状的变异在纪胚(或幼穗)间的平均表现呈连续变异,为提高试验基础水平,应有较大的外植体群体,使较 外植体个体能参与试验;(2)各性状变异趋势为:抗赤霉病性多向感病方向变异,病小穗数约增加0.5-8.0个,抗病株出现机率较小。抽期一般提早0.3-5.0天。大部分幼胚系同变异趋高,幼穗  相似文献   

5.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份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2.7%,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逐步聚类,201份品种资源被分成12大类,不同类群具有明显的性状差异,而类群内状特征相似。其中D、E、F、I类为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7.
应用浸种法导入外源DNA转化烤烟D1代遗传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严重威胁烤烟大田生产的赤星病病害,培育抗病品种,以烤烟品种NC89为受体,具有选择标记性状的CV87为供体,采用浸种法将供总DNA导入受体,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D0代变异株收种并种植后得到D1代,对其D1代进行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浸种法直接导入外源DNA在D1代,仍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色,叶面积,生育期及抗病性等性状,并获得较高化率D1代为15%,导入后D1代成熟烟叶总糖与蛋白质含量变异株与对照基本一致,说明变异株基本保持了受体原有的优良品种,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明导入D1代变异株出现了受体没有的耐供体所特有的两条谱带,Rf0.19和Rf0.63,具有供体特有的两条谱带的D1代变异株有A14B6.C5.C10.D3等5个优良株系。经过D1代一系列检测和筛选,选出5株早熟,优势,抗病变异株有A14.B6.C5.C10.D3。为今后进行D2代筛选,通过分子验证,为烟草育种创造新种质,开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γ2代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60Coγ射线6.45C/kg处理高产优质品种(系)鄂棉15和05①006,研究其γ2代正常型和非常型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γ2代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衣指、籽指、纤维长度等数量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异:扩大了变异范围,提高了变异程度,增加了有利变异的频率,出现了高出对照相应性状最大值的单株。在γ2代非正常型中,有利于选出产量较高、结铃性较强、纤维较长、较早熟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空间环境对水稻种子的影响,用返回式卫星塔载水稻干种子,回收返地种植,考察了后代的性状表现,遗传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SP1代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P2代群体的单株间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广谱分离,SP2代农艺、经济性状变异频率高达4.09%。SP3代的性状与SP2代性状相似。SP4代已经进入稳定状态。水稻千种子在空间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异,能够稳定的遗传于后代,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秋水仙素对二棱大麦农艺性状诱变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离处于分蘖盛期二棱皮大麦(浙皮1号,申麦1号,莆6008、闽麦02)植株的各个分蘖,将其基部浸泡于0.04%的秋水仙素溶液中24h,可诱发产生大量性状变异。在M2代,对5个性状的考究结果显示,4个品种(系)处理的株高、主穗长、千粒重均产生显著到极显著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以5种外源DNA作供体,首次用浸穗法直接导入水稻,设置3种处理时间,研究了处理后第1代和第2代.结果表明:浸穗法向水稻导入外源DNA能引起广泛的性状变异,变异率达1.81%;外源DNA供体与受体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影响变异率的高低;所试验的3种处理时间对变异率的影响不太明显.文中设计了水稻浸穗法导入DNA的操作技术,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单细胞植株再生基础上建立起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系。本文是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以25个单细胞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一步对无性系后代穗部产量构成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部产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广,有利的变异类型在第4代稳定遗传,并已繁殖到第8代。1994年和1995年优良稳定株系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有希望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株系,表明单细胞培养诱导和筛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改良的一种手  相似文献   

13.
在单细胞植株再生基础上建立起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系。本文是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以25个单细胞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一步对无性系后代穗部产量构成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部产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广,有利的变异类型在第4代稳定遗传,并已繁殖到第8代。1994年和1995年优良稳定株系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有希望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株系。表明单细胞培养诱导和筛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改良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愈伤组织获得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亚无性系,并对其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组培亚无性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般第一代表现为分蘖和茎数增加,茎径变小,糖锤度降低;第二代性状差异有所缩小。部分品种的亚无性系第一代出现许多变异类型。第二代表现较为复杂,有的变异可重演,有的则消失。过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功酶的测定结果也显示出亚无性系与供体间的差异,表明某些性状的变异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5.
洒金柏和千头柏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孙仲序,张金英,李云荣(林学系)关键词:洒全柏,千头柏,遗传,变异GENETICSANDVARIATIONOFTHECHARACTERSINPLANTYCLADUSORIENTALISCV.NEMPEROURESCENS...  相似文献   

16.
高梁空间诱变效应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高梁恢复系唐恢28干种子,回收后田间种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调查.在SP1代发现植株矮化、穗粒重显著增加等少数性状变异.SP2代群体发生广谱分离.所观察的8个主要性状除抗病性无明显分离,壳色变异极小外,其它性状变异显著,并从中获得了穗长比对照最大穗还长4cm,穗粒重比对照最大穗重还重58.5g的特大穗变异株系,为育成高产品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研究了家畜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热量的模式及影响因素。详细探讨了畜体产热量(HP)和食入代谢能(MEI)的关系模式,提出是以MEm为转折点的分段线性模式:当MEI≤MEm时,Hp/W ̄0.75=a+bMEI/W ̄0.75,Km=l-b,NEm=a;当MEI≥MEm时,Hp/W ̄=a'+b'MEI/W ̄0.75,Kp=l-b',MEm=a'/(l-b')。同时,对能量代谢的重要参数NEm、MEm、Km和Kn的求法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滴法将外源RNA导入普通小麦中国春,并对其D1、D2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株系在株高、穗长、穗粒数、抗倒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变异率为31.67%;对导入RNA的中国春D1、D2代进行细胞学观察,出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微核和细胞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变异率D1代为27.43%,D2代为24.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普通野生稻M1代的质量性状变异作了较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辐射后代出现相似栽培稻性状的变异,栽培稻籼粳亚种变异现象与普通野生稻存在籼粳性状分化现象也很相似。这为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祖先种提供可靠的实验遗传学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