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2011—2017年向海保护区境内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科研监测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在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迁入向海保护区,将于4月上旬—中旬继续迁徙,少数在向海保护内进行繁殖;秋季东方白鹳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迁入保护区,11月上旬基本南迁越冬。东方白鹳觅食及停歇主要选择在人为干扰小、有大面积的浅明水,且周围以沼泽或草甸类型的湿地为主。根据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提出了向海保护区存在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破坏及觅食生境的缩小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保护东方白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块生境优良、生态原始的芦苇沼泽类内陆湿地,其自然生境及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迁徙雁类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及能量补充食源。大量的雁类种群在迁徙过程中选择七星河湿地作为停歇觅食地,七星河湿地保护区成为我国雁向北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以1991、1995、1999、2004、2009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和土地利用角度分析黄河三角洲大尺度范围的滨海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模拟2021年研究区滨海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是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较严重的两个时段,退化湿地占自然湿地总面积近40%,2009年以后,研究区退化得到一定的缓解。预计至2021年,湿地占区域陆地面积的比例将下降至60%。与2013年相比,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占比将分别下降4.52个百分点和3.08个百分点,草本沼泽、灌丛湿地、森林湿地和盐沼面积将分别减少32.21、15.76、19.33 km2和74.86 km2。由此可见,未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质量的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监督分类对浙皖交界清凉峰山区野生华南梅花鹿栖息地1984、1995、2004、2013和2021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覆被信息,利用InVEST模型模拟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按照低适宜生境(0~0.2)、较低适宜生境(0.2~0.4)、一般适宜生境(0.4~0.6)、较高适宜生境(0.6~0.8)、高适宜生境(0.8~1),将生境分为5个适宜等级。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受浙江清凉峰山区对梅花鹿的保护政策、人口、经济等因素影响,高适宜生境萎缩,较高适宜生境面积波动变化,一般适宜生境整体扩张,较低适宜生境波动萎缩,低适宜生境扩张;1984、1995、2004、2013和2021年,研究区生境适宜性分数分别为0.701、0.736、0.696、0.664、0.671,平均属于较高适宜生境,但整体适宜性下降;千顷塘的生境适宜性总体上优于万家乡。  相似文献   

5.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保护区为保护升金湖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生存和进化提供了有利场所,特别是为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一块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保护区不仅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也是保护和研究我国一些特有珍稀物种的重要生境,是我国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少有的生物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 041.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 775.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 612.8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 89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2001—2013年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关键,对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程、坡度、距保护区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水源距离作为指标因子,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AGA-AHP)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对黄河流域2001—2013年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距保护区距离指标因子对黄河流域的生境适宜性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因子次之,高程和坡度因子最小;从整体分布来看,黄河源头及中游生境适宜性较高,黄河上游兰州至头道拐一带以及黄河下游三门峡以下的区域生境适宜性则相对较低;从变化趋势来看,2013年黄河流域的整体生境质量要优于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生境适宜性变好的区域面积为1.25×106 km2,占15.8%,主要集中在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西部、西北部和黄河三角洲;生境适宜性变差的区域面积为6.43×105 km2,占8.1%,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关中平原中部和宁夏平原中南部。  相似文献   

8.
朱井丽  吴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804-8804,8812
2010年4~5月,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1处被忽略的水鸟迁徙停歇地,采用样线法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该栖息地分布有水鸟5目7科17种,共1 494只;以鸻形目为优势种;分布有全球受胁鸟类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同时,也进行了乡村访问。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卡拉麦里保护区适宜性生境自2000年起到2010年止的分布变化.为保护卡拉麦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野生动物实际分布和遥感数据反演的生态参量结合起来,运用Arc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单因子评价参量(指标)方法,评价卡拉麦里保护区生境适宜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自2000~2010年,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适宜性生境面积总体呈波动性持续下降态势.面积由2000年的9221.2 km2减少至2010年4 991.7 km2,减少了45.9;.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东部的216国道两侧.[结论]卡拉麦里保护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性面积不断减少,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处于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城市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2009、2014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AMarkov和FLUS耦合模型对南京市2025年和203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预测,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其生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8年,南京市城镇用地呈不断扩张趋势,面积共增加223.65 km2,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2009、2014年和2018年市域的平均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0.448 1、0.441 1和0.433 4。4种模拟预测情景中,生境质量均值的排序为生态优先情景>协调发展情景>自然增长情景>经济发展情景,而生境质量等级分布差别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南京市的北部、南部以及中心城区。具体来说,在自然增长情景下,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将保持下降趋势,低值区面积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加1.40个百分点和2.87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心区域、南部及北部生境质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进一步下降,到2025年和2035年,低值区面积占比将分别增加2.67个百分点和4.76个百分点;在生态优先情景下,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加0.40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而协调发展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将得到有序控制,林地的空间分布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延伸,使得市域生境质量逐步提升,故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17个百分点和0.80个百分点。基于此,为进一步减缓南京市生境退化趋势,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条件,应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采取适当的生态保护政策,同时有序开展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1.
水生条背萤是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珍稀物种之一,了解栖息地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的重要途径。根据2019年6—7月对江西潦河流域的萤火虫野外调查记录,以条背萤成虫个体分布点和生境变量数据为驱动,建立MaxEnt模型对潦河中源段水生条背萤精细尺度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类型、水源距离、居民区距离是条背萤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溪流、河滩湿地、水田,且与稳定水源距离应保持在0~110 m、与居民区距离应大于140 m、与道路距离大于50 m为适宜;潦河中源段河岸带条背萤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3 km2,约占河岸带研究区域的16%,其中最适宜区面积仅为0.17 km2,沿河流呈“一带多岛”的分布格局。研究不仅提供了萤火虫在潦河中源段的分布现状,也为萤火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有效性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江平原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得到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分析国际重要湿地景观指数动态变化,并对干扰保护成效的自然及人为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有效性不明显,自然湿地仍呈损失趋势,自然湿地景观趋于破碎;斑块不规则程度增加;2000—2013年,三江平原6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湿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占自然湿地损失总面积的79.73%,其中,三江湿地自然湿地减少面积最多,兴凯湖湿地自然湿地面积增加最多,但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2013年,三江平原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育和恢复,但受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区自然湿地损失趋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问题及其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温带地区重要的河口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是最具生态保护价值的关键区域之一。分析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退化趋势,识别黄河三角洲面临的关键生态问题,明确各种湿地类型的重要修复目标,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物组分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综合生境修复等技术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物多样性。最后,针对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为区域自然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崔广州  张绪良  张朝晖  徐宗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9-12600,12687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景观破碎化、植被退化、污染、物种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等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减缓湿地退化,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驱动因素影响下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以1984-2015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获取人工湿地的相关数据信息,在GIS、RS、ENVI等技术手段下,对人工湿地的变化率、空间质心、景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定性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总面积增加85 762.13 hm2,其中坑塘水面、人工沟渠、养殖塘、水田、盐田、水库分别增加14 620.29、1 128.18、22 648.13、30 648.51、11 220.69、5 246.61 hm2,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52%、24.93%、10.25%、22.84%、174.32%、13.09%;质心分析结果显示,坑塘水面、养殖塘整体上呈"先东南后西北"的偏移趋势,水库有先向东南偏移后整体上呈向南部偏移的趋势,盐田有向东部近海偏移的趋势,水田由沿黄河故道到黄河现道大致呈"之"字偏移的趋势,人工沟渠大致呈"Z"形偏移的趋势;在黄河水情、风暴潮、经济、人口、政策以及自然湿地等多因素影响下,研究区人工湿地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程度加大,景观形状由不规则化趋于规则化,且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因素驱动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1月11日中午,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发生了大批东方白鹳中毒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东方白鹳呋喃丹中毒特点,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抢救和饲养措施,使13只中毒的东方白鹳全部救护成功,因此,总结出东方白鹳中毒后的救护、饲养和愈后放飞的技术要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典型区域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陆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影响,本研究结合遥感和海域使用确权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85—2020年间黄河三角洲区域池塘养殖、开放式养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区域陆域池塘养殖规模持续增加,面积最高达到1 480.1 km2,形成1985—1990年和2000—2005年两个增长高峰; 2010年后池塘养殖面积减少,海域开放式养殖快速发展,2019年已达到1 601.8 km2,2007—2019年增速为84.9 km2·a-1;空间增长格局表现为由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向离岸海域纵深拓展,陆域养殖池塘质心在1990年后持续向区域西北方向迁移;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累计导致1 011.7 km2滩涂资源消失,使得滩涂湿地和沼泽湿地的面积比例从期初的53.5%降低为15.2%,区域湿地景观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加。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2010年前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的重点从池塘养殖转向海域开放式养殖,陆域池塘养殖空间增长导致沿海滩涂资源大面积减少,促使滩涂不断向外海推进,同时加剧了自然湿地的破碎化,使得区域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生湿地面积及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4年黄河三角洲年均造陆面积126.88 hm~2,2004~2014年年均造陆面积63.42 hm~2,造陆速度有变缓的趋势。新生湿地以低盖度植被为主,1992、2004和2014年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69.14%、70.98%和87.89%,呈增加趋势。1992~2004和2004~2014年湿地净造陆面积中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92.97%和96.36%,2004~2014年新生湿地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显示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趋于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