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汉中市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我场作为汉中市唯一的蚕种生产单位,其生产基本都是以原蚕区合作制种的方式来进行的,上世纪90年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暴发以后,我场从领导到职工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防治措施,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蚕种带毒率逐年下降,近几年蚕种生产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5.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蚕区生产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桑螟在湖州农村暴发成灾,导致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超标,直接影响原蚕区的稳定,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0年云巢原蚕村共生产毛种110878张,无一淘汰,无毒率达到88.32%,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锡东蚕种场绝大多数的蚕种生产都在原蚕区。原蚕区生产在农村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分布松散、生产设施落后、饲养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存在家蚕微粒子病原,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在这方面江苏省蚕种管理所高度重视,把镜检毒率从2%降到0.5%,原种检测要求也很高,坚决选用无毒的优质原种,使家蚕微粒子的再传播途径得到遏制。笔者在养蚕实际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微粒子病做了一些深入细致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所在如皋原蚕点2005年因微粒子淘汰卖丝茧不制种户三户占养蚕户比例20%,当年自己场部检测淘汰蚕种1331张种,而2006年笔者蹲点后,未淘汰一张蚕种,送省蚕种公司检测两批无毒),现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大家一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模式已实现由专业场向原蚕区的全面转变.截止到2016年,我站已在淳安、建德、富阳3个县区8个蚕桑重点村建立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原种繁育基地,并通过就地制种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与专业场生产相比,由于原蚕区点多、面广,特别是实行就地制种后,微粒子病的防控难度加大.自2009年以来,我省微粒子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无论是无毒率还是合格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我站在2011~2012年也因微粒子病爆发出现大面积淘汰蚕种的质量问题.为此,加大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当前蚕种生产单位和每一位蚕桑技术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正因为有大面积淘汰蚕种的惨痛教训,使我站痛下决心,从狠抓技术员思想观念入手,大力推进原蚕区蚕种繁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2年秋期至今的5年中,我站繁育的蚕种不仅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无毒率也均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原蚕饲育区在蚕种生产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发展蚕桑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的特点是生产发展快、效率高。但是 ,随着生产迅速发展 ,生产蚕种数量的增加 ,蚕种的带毒比例也积极上升 ,乃至毒率超标 ,导致大规模的烧种。究其原因 ,原蚕饲育区生产点分散 ,涉及面广 ,范围大 ,对防微措施落实难度大 ,微粒子病发生的机会就比专业蚕种场高得多。但是 ,只要领导、职工、蚕农齐心协力 ,把防微措施落实到实处 ,微粒子病也是可以控制的。为此 ,笔者对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有以下几点体会 ,仅供参考。1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1.1 思想麻痹 ,管理松散由于微粒子病在过去一段时期发生很少 ,对微粒子病的危害 ,有的技术人员和领导思想上不重视 ,特别是蚕农对该病的危害一知半解 ,在思想上采取侥幸心理 ,靠碰“运气”来对待是否会发生微粒子病 ,缺乏防微意识 ,防微措施松懈 ,即使有防微措施 ,管理上也松散 ,仅仅在表面形式上 ,防毒力度不足 ,不彻底 ,不到位。另外 ,受经济影响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质量意识 ,工作责任心下降等。1.2 原种带毒导致胚种传染原种带毒导致原蚕和普通种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给防微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树林 《四川蚕业》2010,38(2):18-20
原蚕区收茧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历史机遇,狠抓原蚕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控制微粒子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沈小红 《蚕桑通报》2013,44(1):44-45
随着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桑园面积急剧减少;受多次低茧价的冲击,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加上劳动力转移,蚕种饲养数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到蚕种生产的稳定,蚕种企业大量技术骨干被迫离开,严重影响到蚕种生产安全性.目前浙江省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几乎都在原蚕区,过去对原蚕区的生产环境、农户、桑园、饲养都有严格的要求,现在为了留住原蚕区,尽管落实原蚕蚁量相当困难,桑叶全龄浸消等一些技术措施要完全到位也困难重重.蚕种生产基地不稳定,防治微粒子病形势非常严峻,蚕种生产风险大大地增加.  相似文献   

14.
<正> 家蚕微粒子病属国际性检疫病害。我省自1989年发现以来,病势迅速蔓延。去年经我站检验,全省销毁超毒蚕种达10万多张。农村丝茧育从陕南主产茧区到陕北零散产区均有微粒子病发生。该病对我省蚕业生产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而防治的关键措施是认真进行蚕种的微粒子病检验。  相似文献   

15.
加强环境整治,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云 《北方蚕业》2000,21(4):25-26
前些年,由于蚕桑发展较快,蚕种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场原蚕区制种量不断递增。在原蚕生产过程中,原蚕区由于养蚕基础设施差,蚕农防微观念淡薄,关键技术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只求蚕种数量,忽视蚕种质量的倾向。加之原蚕区大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产的蚕种因微粒子病毒超标,而淘汰的批次比例增大,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场总结多年在防微上的经验和教训,近两年狠抓了原蚕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使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7.
康国民 《江苏蚕业》1997,19(4):18-19
<正>自80年代以来,农村原蚕点已成为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的主要基地.但如果微粒子病暴发.将严重影响原蚕基地的稳定.我场1995年,在海安、大丰等原蚕点因微粒子病暴发.蚕种生产几乎全军覆没,全场年生产蚕种177000多张,而超毒烧毁的蚕种达103000多张,淘汰率达58.19%,直接经济损失283万余元,这是一个很惨重的教训.为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生产亦大幅递增.盐城市蚕种生产由1988年的40万张上升到1995年的120多万张.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低水平扩张生产规模的农村原蚕区应运而生.据1995年统计,盐城市原蚕区制种量占全市生产总量的75%,随之而来的是蚕种质量下降.1996年全省蚕种生产进入调整阶段,以追求数量型转向为以"防微"为中心抓质量求生存阶段.盐城市的蚕种生产自1998年全部转入场内生产,实行春秋并重的蚕种生产布局.针对春季秋季蚕种生产上微粒子病发生的不同传染规律,有的放矢,实施不同的"防微"技术路线,执行全年不同时期的"防微"技术重点,有效地控制了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蔓延,无毒批蚕种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丁克平 《江苏蚕业》1998,20(4):29-31
<正>农村原蚕生产是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80年代到90年代初解决了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多年来原蚕生产比例逐年加大,江苏省最高年份原蚕生产占生产总量的85.32%.就我场而言,1978年100%场内制种,1980年原蚕生产占生产总量的26.3%,1985年为45.6%,1990年为68.4%,1995年为81.7%.然而80年代后期面广量大的原蚕生产因多种原因,家蚕微粒子病逐渐抬头,传染面从小到大,危害程度从轻到重.如  相似文献   

20.
坚持“三控一严”方针 控制微粒子病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仲儒 《蚕桑通报》2012,43(2):52-53
在海宁市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是近年来面临的头号难题。从上世纪末至今,微粒子病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蚕种生产中。近年来由于蚕种市场混乱引起的原蚕区蚕种来源不明,原蚕区原蚕饲育比例的降低等因素影响,原蚕区饲养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原蚕区劳力日渐老龄化,高强度“防微”措施很难落实。要认真落实“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必须在具体措施上进行探索,实施一套既安全有效,又切实可行的“防微”措施。根据海宁市原蚕区实际情况和可能引起微粒子病发生的环境因子关系,我们围绕“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对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