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车海忠 《北方园艺》2011,(3):188-190
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西北高寒冷凉地区银耳栽培技术,包括银耳制种、发菌管理、栽培管理及采收等过程,突破了近年来西北高寒地区无成功栽培银耳的历史,为西北高寒地区人工栽培银耳提供了准确的理论数据,以期在今后的银耳栽培中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相似文献   

3.
人工栽培银耳在我国有150多年历史。主要采用段木砍花,半天然式栽培,周期长达2年之久,且耗材甚大,单产低,每1000公斤木材只能生产7公斤银耳。七十年代后期,福建省古田县农民,推广了三明真菌研究所发明的木屑瓶栽银耳,到八十年代初期,改为木屑袋栽银耳。近四年来全面采用  相似文献   

4.
菌种的好坏关系到食菌栽培的成败。我国大规模银耳人工栽培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菌种质量很不稳定,经常给栽培者造成意外的损失。因此,迫切希望了解优良银耳菌种的生产方法。二十年来,笔者致力于银耳菌种的研制、推广和普及工作,为了使我国食用菌栽培事业更快地发展起来,也想略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先进同业,裨得去伪存真,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5.
针对银耳属普遍存在的伴生现象,对银耳属各种菌与其伴生菌的关系,及在人工栽培中菌种制备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对照已研究较清楚的银耳,对银耳属中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在基础研究及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银耳,又名白木耳,自古以来被视为名贵山珍,是我国医药库中的一味良药和滋补品。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它已成为大众化的菜肴,畅销国内外市场。 银耳新人工栽培的主要培养料为木屑。此外,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玉米芯等均可利用,培养料来源十分广泛。人工室内栽培银耳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一〉银耳新栽法的特点银耳过去只局限在少数山区生产,六十年代初推广了人工接种段木棒栽,近年来福建省古田县千家万户的农民采取木屑合成培养基瓶栽与袋栽法,克服了天然场地和段木栽培银耳的许多不利因系。这种新法栽培银耳有以下特点:(1)用材省。每立方米木材木屑可产干银耳120~160斤,平均每百斤木材木屑可收银耳8~15斤,比段木栽培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古田县科委组织有关食用菌专家,组成银耳天然纯白菌株鉴定验收小组,1999年5月8日,对该县大桥镇大桥的银耳制种专业户陈金赠培育的银耳天然纯白菌株9901进行现场鉴定验收。经鉴定认为:菌株的选育基本成熟。子实体整朵颜色纯白,烘干后不变色,产量与普通株所栽培银耳无差异,可以推广应用。自此,古田县告别靠人工薰耳漂白的历史。古田银耳天然纯白菌株经过鉴定@李仁坦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工代料栽培银耳所用的原料多是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等。北方几个省区向日葵种植面积较多,有大量的向日葵杆,绝大部被浪费掉。为了开发利用这部分资源,对向日葵杆进行综合利用,我们从85年11月份开始,用向日葵杆为原料进行了人工栽培银耳的试验,初步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书评     
黑木耳、银耳、金耳、血耳是一类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胶质菌,其中黑木耳、银耳的生物学特性已有定论,人工栽培也早已规范化、规模化,而金耳、血耳相对落后。云南的食用菌工作者经过近2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金耳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由刘平、汪欣同志总结成《金耳人工栽培技术》一书。该书的问世,填补了该项内容在国内、外的空白。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金耳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长发育条件等生物学特性及金耳人工栽培技术。该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炼,通俗易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在金耳菌种制作与金耳栽培、加工中的经验,尽可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示给读者。这些经验将是我国金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该书的出版发行将结束我国金耳人工栽培落后的历史,并为我国食用菌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银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2000,(1):33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含胶质较多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色白如银,半透明,状似人耳,可供食用。银耳野生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区,现可进行人工栽培,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栽培较多。银耳是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品。据《本草再新》记载,银耳...  相似文献   

13.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银耳原是野生于枯木上的胶质菌,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目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工银耳栽培,实践证明,室内层架栽培银耳法,比一般方法增产25%,每100kg培养料可收干银耳16~20 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赵同庆 《蔬菜》2006,(2):16-17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银耳原是野生于枯木上的胶质菌,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目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工银耳栽培,实践证明,室内层架栽培银耳法,比一般方法增产25%,每100kg培养料可收干银耳16~20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1母种分离的种耳标准 银耳母种分离的种耳,来源于野生和人工栽培。野外采集标本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和植物群落组成;了解其采集地的基质、气温、地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为驯化提供原始参考资料。各地科研部门驯化银耳菌种已取得成效,许多菌株已有大面积人工栽培,成为定型的速生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集成银耳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为银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银耳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真菌和滋补药品,国内虽然早已进行人工栽培(黄年来,198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75),不少学者也曾先后研究过银耳生活史(陈炳照和候信雄,1979;徐碧如,1980),以及银耳的细胞学(Whelden,1934;Olive,1948;Kobayasi and Tubaki,1965)。但是,银耳的生活史尚未有全面而确切的论述。本文根据三明真菌研究所银耳生产的长期实践和纯培养菌种的观察研究,并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讨了银耳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20.
王丽芬 《中国食用菌》2015,(3):86-87,92
通过对银耳栽培场建设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论述,系统总结了银耳规模化、规范化栽培的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