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二套组合各16个家系的分析表明,母体效应对大麦辐射M1代生理损伤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大的品种组成的组合1中,其母体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向作用,F1代正交组合的辐射损伤极显著低于反交组合,在回交世代中,由F1代作母本的反交组合的辐射损伤仍显著低于正交组合,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小的品种组成的组合Ⅱ中,母体效应主要表现为极显著的母体显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玉米自交系K12和A7110组配的正反交组合进行6个世代(P1、P2、F1、B1、B2、F2)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茎粗正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D-1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的反交组合的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在正交组合中表现出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反交组合中主基因互作效应较高,正反交组合中,多基因的遗传率大于主基因的遗传率,在B2、F2代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78.74%、71.22%。抗推力的正反交组合最适模型为C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正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低,分别为6.22%和19.94%;反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8.81%和52.78%。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控制的性状,在遗传率较高的世代进行轮回选择的方法富集目的基因,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Waxy蛋白缺失小麦及正反交组合淀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Waxy蛋白缺失类型小麦材料及正反交组合F1代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降落数值等淀粉理化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落数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膨胀势与直链淀粉含量无相关;正、反交组合F1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介于糯麦和普通小麦两类亲本之间,为中亲效应。反交组合F1代比正交F1代直链淀粉含量高,说明小麦的糯性遗传为细胞质遗传。正、反交组合的降落数值和膨胀势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这两个性状的遗传为非胞质遗传。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保持系垩白粒率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对垩白率不同的5个保持系正反交形成的10对F1、 F′1垩白粒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垩白粒率在遗传中受到主效基因控制,垩白粒率高对垩白粒率低表现显性或部分显性.对于两个亲本而言,其正交组合的垩白粒率与反交组合垩白粒率有明显差异,以低垩白粒率亲本作母本、高垩白粒率亲本作父本配制的F1 组合的垩白粒率要低于其反交组合米粒的垩白粒率.因此,在优质杂交稻育种中,宜选用垩白粒率低的亲本为母本进行杂交或配组.  相似文献   

5.
几个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加性-显性及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2002~2004年的10个玉米自交系和45个F1代组合的10个性状进行了分析,对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杂种F1代的基因型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各性状绝大多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同一组合不同性状的显性效应值和同一性状的不同组合显性效应值有较大差异;从群体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来看,单穗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等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1代各性状的优势明显高于F2代,可达2~3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暹罗斗鱼蓝色系、紫色蝶翼系内的杂交试验,分析品系内杂交组合的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土耳其绿色、皇室蓝色和铁锈蓝色在F2中个体的分离比例为1∶2∶1,断定F1和F2代中的皇室蓝色均为杂合体,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土耳其绿色与铁锈蓝色之间为不完全显性关系。紫色蝶翼系斗鱼皮肤的红色和黄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红色,F2中红色与黄色的个体分离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黄色由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休眠是品种穗发芽抗性的主导因素,休眠特性与母体效应和胚对ABA的敏感性均有密切关系。为了了解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的影响,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及它们正反交F1后代授粉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进行了ABA敏感性鉴定,并对收获前的籽粒发芽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离体胚萌发能力存在差异,抗穗发芽品种的胚对ABA敏感性明显高于易穗发芽品种,胚对ABA的敏感性与其萌发能力关系密切,随着萌发能力的升高,胚对ABA的敏感性降低。在成熟种子中,F1的休眠性偏向于抗性亲本。尽管成熟种子和胚的休眠表现出一定的母体效应,但母体对发育至成熟过程中胚的ABA敏感性并没有影响。因而,母体对种子休眠的影响可能与胚的ABA敏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为给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个感白粉病、4个抗白粉病大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的双列杂交法Ⅰ配制20个杂交组合,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大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白粉病抗性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5个亲本中,木石港3号和CM72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S096的一般配合力中等,也表现为负向效应,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因而这三个品种在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大麦白粉病抗性的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PC311等粳型广亲和品种与扬稻4号等常规籼稻品种配组得到5个组合各18个世代的材料。测定其谷粒充实度并进行母体植株基因型和胚乳基因型联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组合之间的充实度差异明显。组合测03×扬稻4号和轮回422×3037亲本的充实度较高(平均为96.17),杂交、回交后代的充实度也较高(平均数为95.93),F1等世代充实不良的问题并不严重。组合02428×明恢63两亲本的充实度很低,但杂交、回交等世代的充实度很高,这表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导入外源互补基因可提高充实度。两个充实度不高的亲本也可能获得充实度很高的杂种材料,这也说明除了“以饱攻饱”外,也存在其它提高亚种间杂种充实度的育种途径。低亲(PC311)和高亲(扬稻4号) 组合,F1代的充实度较低,其它世代的高低程度与遗传的加性模型较为吻合。低亲(PC311)×低亲(IR36)后代充实度大多数世代均较低。2)对各组合的谷粒充实度进行单个和联合的遗传分析表明,扬稻4号和测03的增效作用、IR36和PC311的减效作用比较明显,这种效应在较大程度上能为母体植株和胚乳基因型联合的加性-显性-细胞质效应模型所说明,遗传表达有较高的可信度。扬稻4号和PC311分别具有最强的增、减效基因。02428×明恢63后代的充实度表现主要由正向显性作用所致。组合PC311×IR36各世代谷粒充实度表现比较复杂,遗传决定系数较低(0.17),非遗传的变异占有较大的成份。一些组合的遗传模型的离回归测验显著,表明除了基因的加性-显性作用外,还有一些因子对充实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列杂交方法1对五个红麻品种的10个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研究,它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大多是显著或极显著的,反交效应不显著。亲本之一的一般配合力高和双亲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大有希望选育出优异的高产组合。据株高、基部茎粗和皮厚的遗传组成分析:加性和显性效应都是重要的,且显性效应对表现型值的贡献比加性效应更大些。控制株高和茎粗的显性和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大致相同,而皮厚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多。株高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茎粗和皮厚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本试验中,红麻单株纤维重的平均杂种优势值为27.3%。  相似文献   

11.
大豆籽粒重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亲本、F1、F2三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百粒重的种子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籽粒重除受到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作用外,还有来自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作用,这些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母体显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是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相对比例较小.从遗传体系来看,母体效应略高于种子直接效应.种子和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到显著水平,总的狭义遗传率达到40%.根据亲本育种值的预测,东农7819号和东农46号两亲本有利于提高籽粒重.  相似文献   

12.
玉米子粒性状种子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间配制的F1,F2,BC1,BC2世代为材料,研究了7个玉米子粒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除粒厚外,各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种子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较小,细胞质基因对各性状均无显著影响,而环境效应极显著。除粒长的直接显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间的协方差外,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较小,且不显著。因此,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直接选择。S22是改良粒重的优良亲本,而NO1,NO2,NO3对改良粒重不利。各部位子粒百粒重的直接显性效应、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及机误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直接选择粒较宽的分离类型,容易获得大粒的遗传材料,选择粒厚而宽的亲本组配杂交组合有利于提高F1粒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大麦开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5个开颖品种(系)(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开花期利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亲本及杂种F1的开颖角度,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计算公共亲本的系列方差Vr和系列协方差Wr,以测验开颖性状的遗传模型.推断其显(隐)性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种间的F值分别为237.71^**和162.48^**,表明开颖角度在亲本间和杂种间的差异均这到极显著水平;(2)Wr依Vr的回归方程为Wr=4,5128+0.8968Vr,r=0+9339^**,回归系数与0的差异(t=5.23^**,df=4)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的差异(t=-0.60,df=4)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归截距与0的差异(t=0.86,df=4)也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属完全显性类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方差的估计数依次为45.922、20.321和1.210,说明加性遗传方差比非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开颖显性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所不同,平均而言.开颖性状是减效基因表现为显性,即闭颖对开颖表现为显性;(3)15对正反交杂种F1中有3对的开颖角度存在正反交差异,表明大麦开颖性状有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9个籼型不育系和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分析了早籼稻米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指数、赖氨酸含量、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等营养品质成对性状间种子、细胞质和母体等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证实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指数等多数成对性状间的种子加性和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以及母体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值,对这些性状进行间接改良有效。但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同蛋白质性状的关系则以显著负相关为主,表明选择高蛋白质含量或蛋白质指数的单株将会显著降低该比值。正向的种子和母体显性相关以及细胞质相关可以同时显著提高杂交稻组合中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对于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的成对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而杂交稻育种中则以利用显性相关为主。  相似文献   

15.
Seve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five restorer lines of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were used to analyze genetic effects on transparency and chalkiness area at four filling stages. A developmental genetic model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of triploid endosperm in cereal crops were used for the data analysis. The uncondition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ed genetic effects of genes expressed from the initial time (at flowering and fertilization) to the filling time t were all significant for transparency and chalkiness area.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effects of the triploid endosperm, cytoplasmic and diploid maternal plant were all of importance for both traits at various filling stages, especially for maternal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s on transparency. The relatively high endosperm and maternal additive effects on transparency and chalkiness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two traits could be improved by selection in early generations. From the conditional analysis for the net genetic effects of genes expressed during time t−1 to time t, new expression of genes in endosperm, cytoplasm and maternal plant for transparency and chalkiness area was found at most of the filling stages, especially from 8 to 14 days after flowering for transparency and from 1 to 14 days after flowering for chalkiness area. Predicted genetic effects and conditional genetic effects at different filling stages showed that transparency and chalkiness area of offspring could be improved by using some parents, such as Zuo 5, because of their better endosperm additive and cytoplasm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对甘蓝型油菜四种纯合芥酸基因型的双列杂交F_1、F_2和回交世代,按Hayman—Jinks方法进行了分析。t~2检验、b(Wr,Vr)回归分析及Wr—Vr的方差分析都表明,双列杂交F_1、F_2及回交世代的芥酸含量均不存在非等位基因互作,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作用较小。F_1代和回交世代其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F_2代不显著,显性度为0.05—0.11,显性方向为正。芥酸存在一定的母性影响,其中又以F_1代最为明显。芥酸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高,除回交世代的狭义遗传力为96.8%外,其余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18.
玉米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百粒重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穗行数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穗长和穗粗主要受胚加性效应的影响,其胚加性方差(VAo)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VG)的92.56%、95.80%;穗行数的遗传受母体加性互作、胚加性互作的共同影响,两种效应依次占环境互作效应的50.31%、49.60%;百粒重受胚乳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两种效应分别占遗传主效应的50.73%、47.12%。穗长和穗粗以胚普通遗传率为主,穗行数以胚乳和母体互作遗传率为主,百粒重以胚乳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穗长与穗粗、穗行数,穗粗与穗行数的胚加性(rAo)、细胞质(rC)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穗长与百粒重的细胞质(rC)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百粒重的细胞质(rC)、母体显性(rDm)、胚加性互作(rAoE)、细胞质互作(rCE)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穗粗、穗长与穗行数、穗长与百粒重、穗粗与穗行数、穗粗与百粒重5对性状可以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19.
弱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宁麦9号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宁麦13和宁麦9号控制蛋白质含量遗传的显性基因最多,蛋白质含量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