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出血症病毒接种幼年兔及乳兔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传义  张英 《畜牧与兽医》1994,26(5):212-214
用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接种一月龄与二月龄幼年仔兔,结果证实兔出血症病毒亦能感染并致死幼年仔兔,但感染类型与青成年兔的典型兔出血症不同,主要特征有病程延长,血凝价低或无血凝和黄疸肝炎等等。用兔出血症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的ELISA试验及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自血凝试验阴性的幼年兔各脏器均能检测到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感染乳兔虽未致临床病症,但扑杀检查见有坏死性肝炎病变和轻度肾小球性肾炎,且自肝肾等血凝检测阴性的病科中,用ELISA试验及细胞培养均可检测和分离到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血凝阴性并不能排除非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和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强毒两种不同的免疫程序来免疫家兔.采用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经3次免疫后,疫苗免疫程序组免疫家兔的抗血清平均效价为9log2,未免疫家兔的抗体平均效价为2log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 3个不同代次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进行了最小致死量测定 ,并对经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F1代毒种繁殖冻干的 1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F3 代毒种 (1998.4 .6冻干 )进行了血凝性、特异性、最小致死量、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 ,三个不同代次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在 -70℃条件下分别保存 15年、10年、15年 ,其最小致死量均可达到 10 - 4稀释 ,家兔 3/ 4死亡 ,符合规程要求 ;繁殖毒种的鉴定结果也可达到规程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兔瘟又称为兔病毒性出血症,1984年中国学者杜念兴等首次报道~[1],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高度接触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一般2月龄以内的仔兔或哺乳兔多具有抵抗力,此病特征是青壮年兔先发病先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有时与球虫病、巴氏杆菌病并发,对养户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兔出血症病毒属嵌杯病毒科兔病毒属,对绵羊、鸡、鹅和人的O型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可通过人的O型红细胞的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进行检测诊断。目前因兔瘟苗的普及,该病虽不常见,但仍有零星发生,并  相似文献   

5.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的特征为传播快、病程急、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1987年9月该病在我区暴发,1000多只家兔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本动物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确诊为  相似文献   

6.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毁灭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免疫学技术的日臻进步,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各种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完善。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毒分离、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RT-PCR、荧光定量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论述,旨在为不同实验室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及发展新型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为兔瘟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健康鸡的法氏囊经捣碎、冻溶、超滤等工序制成鸡法氏囊匀浆,再将该匀浆与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按常规疫苗接种方法,同时接种于2月龄以上的健康非免疫兔,并于接种后7、10、14、60d采血,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兔病毒性出血症H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鸡法氏囊匀浆与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同时使用,可明显提高兔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增强兔的体液免疫功能,本研究证明了鸡法氏囊匀浆对哺乳动物——兔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发病兔场兔的死亡病因并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分析,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纯净性检测、血凝性检测、致病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以及qPCR和测序鉴定,用病死兔病料组织接种健康易感家兔,成功分离到1株兔出血症病毒。分离株病毒不含细菌、霉菌、支原体;对人"O"型红细泡的血凝效价为1∶1024;分离株病毒能够使健康易感兔在96h内全部死亡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具有中和作用;用分离株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离株病毒通过qPCR测序鉴定为RHDV毒株。  相似文献   

9.
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本病的诊断,目前多采用临床综合判定,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为了摸索较简便的方法,我们采用纸片沾血来检测HI抗体。  相似文献   

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兔血液滤纸片中兔出血症病毒抗体宋秉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50)我国学者于1984年首次发现兔病毒性出血症[1],随后很多国家发现了本病,其致死率很高。自发现本病以来,一直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  相似文献   

11.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给养兔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报道,兔病毒性出血症多发于60日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2月龄以内的仔兔敏感性较低。2006年7月17日梧州市蝶山区高旺村黄某饲养的仔兔发病后伴随着尖叫、抽搐后死亡。剖检病变为胃肠高度臌胀,肝脏和肺脏有严重灰白色坏死灶、充血和淤血以及其他实质性器官肿大和充血。经梧州市畜牧兽医站中心实验室综合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这说明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对仔兔的易感性增加,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感染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致死的兔的脏器(主要是肝),制成10%的兔瘟组织灭活苗和10%的兔瘟蜂胶组织灭活苗。采用常规血凝抑制实验,初步分析比较了注射兔瘟组织灭活苗和兔瘟蜂胶组织灭活苗后兔体内抗体水平的消长情况。结果表明:兔瘟蜂胶组织灭活苗能明显提高抗体效价,增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德州制药厂实验兔场养兔80只,1987年3月5日从市场上购买5只肉兔(未经隔离)归群后陆续发病,至5月12日共死亡18只。我们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立即注射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扑灭了疫情。同时,还以病兔和病死兔作被检材料进行各脏器含毒量的初步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将健康鸡的法氏囊经捣碎、冻溶、超滤等工序制成鸡法氏囊匀浆,再将该匀浆与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按常规疫苗接种方法,同时接种于2月龄以上的健康非免疫兔,并于接种后7、10、14、60d采血,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兔病毒性出血症H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鸡法氏囊匀浆与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同时使用,可明显提高兔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增强兔的体液免疫功能,本研究证明了鸡法氏囊匀浆对哺乳动物——兔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兔FDP间接血凝抑制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FDP间接血凝抑制法的建立赵立红(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兽医系,河北宣化075131)乔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在兔病毒性出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机理研究中,为准确测定兔血清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将人FDP间接血凝抑制法加以...  相似文献   

16.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迅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因此,给养兔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在我国开始流行初期,主要感染2月龄以上的家兔,而2月龄以内的家兔却很少发病。但最近,笔者收治了一起2月龄以内的兔群中发生大批发病死亡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病毒性出血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由免疫失误引发的一起兔病毒性出血症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是兔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预防只能依赖于免疫注射.目前有免疫保护率很高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生产销售,但如果使用不当或免疫程序不合理,仍会发生兔瘟.2004年11月,安徽省明光市某兔场部分兔突然发病死亡,经过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紧急注射兔瘟疫苗后,病情得以控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兔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家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青年兔、成年兔,死亡率较高。本文总结了一例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去年秋冬以来,我站接诊的兔病中,有许多急性死亡的病例,剖检以气管、肝、肾出血为主,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同群兔紧急接种7d后病情得到控制。兔病毒性出血症又称兔瘟,是兔的一种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各器官瘀血、出血、水肿,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和弥  相似文献   

20.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家兔一种急性、烈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死亡率极高,一旦暴发,会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目前兔病毒性出血症仍以疫苗预防为主,但是养殖户发现,即使免疫注射过疫苗仍有发病死亡的情况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知识积累及实践工作经验,并结合当前养殖实际情况,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免疫失败的原因作一总结,以期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