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临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此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被国家划人退耕还林范围。自2000年起,临县退耕还林近20万亩,全县有近1/4的农民享受到了国家退耕还林补贴。这十年来生态恢复得怎样?农民致富了没有?据笔者这些年对农村的了解,生态恶化虽有所缓解,但农民致富却遥遥无期。笔者认为临县退耕还林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9年以来,清水县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举全县之力大搞退耕还林.至目前,退耕还林扩大到全县所有乡镇,累计完成"一退两还"造林17.0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 4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8.6万亩;新发展以刺槐、油松、侧柏落叶松为主的生态公益林12.22万亩,以核桃、仁用杏、山杏、扁桃、花椒等为主的干果类生态经济林4.45万亩,以梨、葡萄等为主的鲜果类生态经济林0.38万亩;涉及退耕户19012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1.7%;初步形成了东、南、西、北、中5条辐射全县,纵横交错的林网带,16个重点流域也得到初步治理.2002年,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被国家财政部列为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示范项目县之一,2003年全县将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安定区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试点区后,抢抓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实施退耕还林(草) 4万亩,种草3万亩;2 0 0 1年安定区边治理边探索,退耕还林(草) 1 .8万亩,其中实施以林为主的退耕种草0 .42万亩,以草为主的退耕种草0 .84万亩;2 0 0 2年安定区被列为国家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重点区,在总结前两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实施退耕还林9.2 7万亩,其中种草6 .5万亩;2 0 0 3年安定区在实施退耕还林种草过程中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种草方面的各类先进的应用技术,以山绿起来…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州内石漠化程度较高。2002-2013年全州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12.7万亩,为了解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最真实的评价,特组织学生,于2013年寒假开展了退耕还林农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黔西南州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退耕还林政策认同度高,宣传和管护有待加强,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阳县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科学规划,稳步实施,6年(2000—2005)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3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宜林荒山荒沟造林55.9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122万亩的108%,使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42776户20.53万农民受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正宁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2001年全面铺开以来。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4.10万亩,其中退耕造林约1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0.10万亩。项目覆盖全县十个乡镇,86个行政村。5.30万农户。  相似文献   

7.
陈晓东 《甘肃农业》2003,(11):40-40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甘肃省是全国最早实行退耕还林试点的3个省之一.全省退耕还林工作从1999年启动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建设方针,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至2002年底,全省完成退耕还林355.7万亩.其中,生态林275.36万亩,经济林49.72万亩,草30.62万亩,分别占退耕还林任务的77.41%、13.99%和8.60%.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人,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着农业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甘肃实际,对退耕还林中农业、农民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需求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板栗的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极大激发了广大林区农民栽植板栗的积极性,板栗市场前景广阔,仅滦平县马营子乡就发展了万余亩,但在栽植、管理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把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4万亩,其中退耕造林3.3万亩,与之匹配的“两荒”造林3.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在全省49个县市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退耕还林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0.
一、绪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是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林业生态与产业互动发展战略,认真抓好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实现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00年以来,仅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就给我市投入了8千余万元,全市累计完成工程造林52.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28.9万亩、飞播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3.45万亩,带动了林产品加工、种子苗木、森林食品、林业技术服务、畜牧养殖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广大林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退耕还林(草)补贴届满的临近,退耕还林(草)的后续政策成为理论界和农民关注的焦点。在简要分析了目前有关“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理论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促使生态市场的形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户发展生态生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一千二百多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产出低且水土流失严重,恢复林地已是当务之急。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意见》出台并下发。意见提出,2012~2020年要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一千万亩的目标,其中,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任务二百万亩,省自筹资金实施八百万亩。"十二五"期间实施四百万亩;"十三五"期间实施六百万亩。在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治理,增加森林覆盖率,使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北京农业》2011,(6):189-191
现退耕还林工程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国家给予退耕农户的经济补助期限已满,如果农民因为国家停止补助而重新毁林种粮的这一现象出现,国家应着重考虑补偿对象生存与发展及国家的财力问题,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资金筹集与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万州区长岭镇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总共实施退耕还林26301.1亩,退耕还林汲及到全镇15个村(居),其中生态林22794.6亩,经济林3506.5亩,受益人口3.8万余人,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保证工程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巩固成果,完善管理,稳步推进”的要求,笔者在分析本镇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本镇退耕还林现状,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对后期实行的森林工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省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7市84个县均不同程度的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截止到2009年,安徽省已完成退耕地造林面积330.86万亩,其中生态林建设面积305.6万亩,经济林建设面积25.26万亩;主要造林树种包括16类,淮北平原区造林树种为4类,江淮丘陵区为10类,沿江丘陵区为13类,皖南山区16类,大别山区为10类;杨树在造林中所占的比例为最大,达到145.66万亩;造林保存率均达到97.7%。  相似文献   

16.
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国家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做出一些补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不仅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农民的长远生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总结了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并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临洮县洮阳镇为例,运用意愿调查法就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价值,其支付意愿远远小于受偿意愿,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政府不够信任,并提出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退耕还林的投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以利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及配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宁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农民培训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配套措施建设,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隆德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在确保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成效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退耕农民的经济利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退耕还林通过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在林下种植道地中药材,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收入问题,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找到了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的技术与管护措施,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