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水稻田的透水性是用稻田垂直渗漏量来反映的。稻田的垂直渗漏量是改造渍害低产田的主要排水设计依据;也是中低产田治理后的一个重要水分调控指标。因此,准确测定稻田垂直渗漏量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大田测定渗漏量仍普遍采用七十年代后期引用的日式渗漏仪。我们在制作渗漏仪及多年大田使用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进行稻田地下排水,可以达到增加产量、改良土壤等目的,若排水不合理,轻者事倍功半,甚者适得其反。本文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水稻生长阶段的不同稻田渗漏量和水稻产量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水稻各生长阶段的适宜稻田渗漏量值,使稻田地下排水存优去劣,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沙围田地区,土质粘重,“四水”过剩,影响水稻根、稻叶早衰,限制稻谷产量的实际问题,对稻田渗漏与稻根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六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确定稻田适宜渗漏量的指标及其生物学依据,对我国南方类似条件的稻田,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稻田不合理的氮素管理模式造成了氮素资源浪费与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为深入分析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去向特征及其优化管理模式,基于2017年湖北省孝昌县高岗村的试验稻田在常规水肥管理下的稻田观测数据,采用了DNDC模型对稻田各氮素去向负荷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包括水稻植株吸氮、氮素渗漏、氨挥发与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①DNDC...  相似文献   

5.
水稻间歇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祖莲  薛继亮 《节水灌溉》2001,(6):23-24,29
稻田间歇灌溉和其它水分管理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指出,相对而言,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且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其节水的机理在于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和腾发量。  相似文献   

6.
治渍排水标准是治渍工程设计和田间灌排水管理的依据,江西省比较成功的稻田治渍排水标准是,按水稻各生育期生理生态需要确定的动态标准:即在稻田淹灌期土壤应具有适宜的垂直渗漏量;落干期要满足地下水排降速率需要;晒田期农田地下水位应控制在适宜埋深;耕层具有适宜的含水量.这四项指标作为田间排水设计及田间管理的依据.实践表明,土壤具有适宜的垂直渗漏量是提高土壤通透性,防治稻田渍害,达到高产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宁东港灌区稻田排水沟距的综合对比试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稻田不同排水沟距对控制地下水位、渗漏量、土壤Eh值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初步提出该地区稻田适宜的排水沟距。为今后该地区及类似地区排水沟道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水田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分析了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内涵,介绍了目前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测定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对比实测法。对比实测法依据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而格田与沟道之间以及田埂的侧渗则是无效的渗漏。测定时,将一个格田四周田埂内侧由塑料薄膜封闭,防止侧渗,另一格田四周田埂保持原状,通过统计灌入二个格田的单位面积灌水量计算田间水利用系数。该方法避免了中间测定造成的累积误差,理论依据充分,实际操作简单,适用于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应用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分析了淹灌、间歇灌溉、雨养3种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下田间水量平衡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模式巨大耗水量主要是满足稻田深层渗漏损失,间歇灌溉可以减少田间渗漏量,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雨养栽培不仅可以减少深层渗漏,并可以利用地下水,以维持水稻蒸发蒸腾需要;3种灌溉方式以雨养模式水分生产率最高,其次为间歇灌溉,淹灌最低;地下水埋深对雨养模式的产量、水分生产率和水量平衡影响最大,对间歇灌溉相关指标影响较小,而对淹灌模式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的四湖地区有耕地面积580万亩,渍害低产田占34.5%,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本文在研究渍害田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稻田治渍排水标准,提出适宜的垂直渗漏量是稻田治渍的重要指标;渍害稻田麦作期的地下水位控制;以及田间工程要求和田面水分管理的措施。为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低洼稻田渍害与次生潜育化的治理,我省和有关兄弟省一样,都做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水、改土、增产、效果。但是也有人担心:渠系整治、暗管(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会导至肥料流失。这是当前我省低洼稻田在治水改土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促进低洼稻田排水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稻田渗漏强度与产量及氮肥流失状况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1978年早造起,我们在南海县平洲大茧围佛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场地,开展稻田适宜渗漏量试验.现根据几年试验成果初步小结如下.一稻田土壤基本情况株江三角洲沙围田地区水稻田的土壤粘重(小于0.05毫米的粉粒、粘粒占90%以上),地下水位高(距地而0一0.6米),通透性差,有机质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群众在创高产经验中对稻田土壤要求是:  相似文献   

13.
以昭通市水稻为研究对象,结合昭通市气象站点195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稻田水量平衡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昭通市气候变化特征及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耗水和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昭通市年日照时数和降雨量随时间序列显著减少,而年积温显著增加;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量ETc和渗漏量均随时间序列显著减小,但节水灌溉能够有效地降低稻田耗水量,节水灌溉稻田耗水量较常规灌溉减少21.5%;昭通市近60年,在稻田耗水量和降雨量同步减少影响下,稻田灌溉需水量随时间序列呈微弱增加趋势,但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稻田灌溉需水量增加雨水利用量,节水灌溉稻田较常规灌溉稻田灌溉需水量减少57%,降雨利用量提高11%。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昭通等地低纬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稻田节水潜力与节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传统的淹灌模式有利有弊,不能断然否定建立水层的合理性。稻田的节水潜力主要在于减少棵间蒸发和深岐渗漏,但是在节水决策时不宜片面追求取得最好的节水效果,而应追求综合净效益最大,并且强调选择节水技术时,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应考虑现行农业生产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水稻间歇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使稻田水分处于“薄水层─湿润─短暂落干”循环状态的水稻间歇灌溉是我国应推广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依据近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讨论了间歇灌溉的节水和增产机理,提出了着眼于提高降水利用率和降低渗漏量的稻田水管理模式及其注意事项;同时认为水稻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率,从而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6.
在稻田淹水到排水干田的过程中,稻田的土壤水分由饱和态转为非饱和态,这一过程中稻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变化以及水量各平衡要素的转化对稻田水分管理以及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为探寻稻田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下的差异性,基于重庆丘陵区紫色土常规轮作水稻土壤水分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对稻田淹水、排水落干和收获后3个不同干湿阶段(阶段Ⅰ,Ⅱ,Ⅲ)的土壤水力参数和土壤含水量开展验证模拟分析.研究表明:(1) 根据R2与RMSE的误差分析结果,HYDRUS可以实现对不同阶段稻田土壤水分变化的有效模拟.(2) 根据土壤水量平衡分析,阶段Ⅰ的稻田土壤水分以水分补充的形式为主;阶段Ⅱ和Ⅲ的土壤水分以水分损失为主,底层渗漏量分别占总水分损失量的52%和95%.(3)根据HYDRUS的模拟结果,降雨直接影响土壤上下边界流的变化;阶段Ⅱ的实际作物蒸腾量和实际地表蒸发量低于阶段Ⅰ的,阶段Ⅲ稻田土壤的地表实际蒸发量与日照时数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水稻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水稻灌区中非自然水文过程及其驱动下的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对了解水稻灌区面源污染形成机理以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水稻灌区水文过程分为陆面水文过程和排水沟道水文过程,采用均衡法模拟陆面水文过程中稻田深层渗漏水量以及氨氮(NH4~+)、硝氮(NO_3~-)和磷酸根(PO_4~(3-))的渗漏通量,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稳定饱和渗流方程计算稻田深层渗漏过程所形成的侧向排水过程,作为排水沟道水文过程的输入项,基于动力波方程和一阶动力学方程描述了水稻灌区排水网络下的面源污染物运移和转化过程,提出了水稻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根据前郭灌区2008—2009年的监测数据对模型渗流过程、主要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参数进行率定,采用2010年的监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所提出的方法模拟了稻田和排水沟道2个水文过程中NH4~+,NO_3~-和PO_4~(3-)的质量浓度峰值过程的差异,实现了水稻灌区陆面水文和排水沟水文过程的耦合。稻田水层中模拟NH4~+,NO_3~-和PO_4~(3-)的Nash-Sutcliffe系数分别为0.772、0.758和0.709,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42、0.050和0.071,排水系统中模拟NH4~+、NO_3~-和PO_4~(3-)污染物的Nash-Sutcliffe系数分别为0.645、0.704和0.854,相对均方根误差(r RMSE)分别为0.072、0.060和0.031。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模拟稻田渗流过程和排水过程中的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自记水位计在观测稻田耗水量、蒸发蒸腾量及渗漏量中的应用方法。实践证明,自记水位计的应用,大大减少了田间水层的量测工作量。经过改进自记水位计的水位轮,可使仪器记录精度达到0.5mm,保证了观测成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的氮肥流失规律,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在淹水层中施肥后氮素(NH+4 - N 或NO-3 - N)浓度衰减呈指数消退。在稻、麦连作田块,水稻生长期内,氮的挥发损失较大,而通过暗管排水流失的氮素占全部损失量比例较小。当控制沟水位及田面水层的水位差,合理控制稻田渗漏量时,可减少氮肥流失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算分析高关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决策。【方法】以高关灌区中稻试验田为样本,采用平均法、实测法、对比实测法分别测算了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结果】3种方法测算所得系数分别为0.903、0.941和0.921,相差不大,误差在5%以内,其中,实测法所得系数最大,平均法所得系数最小。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对比实测法与实测法相比,认为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田埂渗漏则是稻田的无效耗水,避免了中间测定造成的累积误差,适用于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结论】对比实测法测算的高关灌区中稻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21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