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黑麦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新作物。它不仅保持了小麦的优良种子品质,而且还保持了黑麦的赖氨酸含量高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蛋白质含量高于小麦和黑麦双亲的新特性。因此小黑麦将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植物蛋白新来源,是一种粮饲兼用,很有发展前途的新作物。  相似文献   

2.
将小麦近缘属植物黑麦中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390份小麦-黑麦种质材料。在这390份种质材料中,6个主要农艺性状值均有较大的极差,说明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与10份小麦主栽品种相比,90%以上的材料具有穗长和分蘖数的显著优势,60%以上的材料具有小穗数优势,约30%的材料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主栽品种。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mc-FISH)技术,对8份农艺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染色体组成分析,发现3份为六倍体小黑麦(AABBRR),2份为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1份为1RS·1BL易位系,其余2份不具有可见的黑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值得指出的是,3份六倍体小黑麦与2份八倍体小黑麦所含的黑麦染色体不完全相同。八倍体小黑麦中有1对来源于黑麦的小染色体,而六倍体小黑麦中没有类似小染色体;并且,不同材料中黑麦4R染色体端部的GISH杂交带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小麦-黑麦种质材料进一步应用于小麦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各种作物杂交育种工作在欧美各国相继开展起来后,育种家们就想把黑麦和小麦的优良特性结合起来,使小麦品种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因此,开始了小黑麦的研究。从第一个小黑麦原始品种诞生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小黑麦和丹麦黑麦在花粉粒形状。花粉粒表面纹饰和叶表皮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黑麦的上述特征介于普通小麦和丹麦黑麦之间。因此,花粉粒形状及其表面纹饰特征和叶表皮结构特征可能适于作为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新物种的鉴定和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麦与黑麦杂交研究主要分两大方面:一是培育异源多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或六倍体小黑麦)新物种。另一方面是选育具有某些黑麦优良特性或双亲特性的麦类新种质资源。我们工作重点是后者。也就是期望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断的附加(Addition)、代换(Substitution)和易位(Trans location),从而达到定向改  相似文献   

6.
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三级基因源,是小麦改良育种中重要的遗传资源。分子标记作为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黑麦杂交及黑麦、小黑麦品种培育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对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分子标记在黑麦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优异基因发掘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黑麦特异分子标记在小麦×黑麦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为高效利用黑麦优异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黑麦光合物质积累及其饲用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黑麦是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而成的新作物,目前小黑麦作为一种新兴的禾本科牧草很有发展前途。由于前人对小黑麦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及饲用品质变化动态研究很少,致使在饲用小黑麦的生产利用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开展小黑麦光合物质积累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小黑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一方面为小黑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从不同生育期光合物质积累动态与饲用品质变化动态之间关系寻求理论依据。本研究可为新疆小黑麦的育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小黑麦在新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六倍体小黑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PD标记对10份六倍体小黑麦、1份普通小麦和1份黑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9个RAPD引物中,有10个引物(52.63%)可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10个引物共产生385条DNA片段,其中38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99.74%,不同引物扩增带数变幅为8~71条,平均为38.5条,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为298~3 054 bp,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724~0.833之间。对12份供试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在平均GD值0.77水平上可将12份供试材料分为3类。研究结果为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伟程 《作物学报》1965,4(4):409-424
1.测定了国内外42个小麦品种与黑麦杂交的亲和力,结果,有7个原产于我国的小麦品种,其杂交结实率达到50%以上,有3个中国小麦品种,与供试的大多数国外品种一样,较难与黑麦杂交。2.小麦与黑麦杂交亲和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亲本的基因型。杂交亲和力低,在一些品种中表现为完全显性,在另一些品种中,表现为不存在显性。本试验结果,看不出小麦的穗形与杂交亲和力有密切的关系。3.黑麦花粉在杂交亲和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的柱头上,均能正常发芽。4.小黑麦不同品系的结实率与饱满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是遗传的。5.小黑麦品系内的结实率与饱满度,也常出现变异,这是由于发生天然杂交,以及因 细胞学行为不正常,使后代染色体数量发生变化所致。6.在比较了几种结实率考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取样调查法的建议。7.在讨论中认为,导致小黑麦结实率低与籽粒不饱满,有遗传的原因与细胞学的原因。作者认为,配制具有遗传差别的大量小黑麦品系,从中选出优系进行品系间杂交,是提高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的基本途径。8.小黑麦并不一定具有抗锈性。小麦亲本的抗病力,对小黑麦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在选择杂交亲本时,应该考虑到小麦亲本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0.
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可以出现亲本类型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和普通小麦附加黑麦染色体异附加系与异代换系,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株高、熟期、结实率、籽粒饱满度有一定的效果,也可以选育抗病、耐旱较亲本增产的普通小麦新品种。细胞学观察结果:F1染色体基本型为21+7,F相似文献   

11.
小麦属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远缘种属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选育小麦优良新品种的重要基因源。本文概述了利用黑麦属、山羊草属、偃麦草属、簇毛麦属改良小麦育种实践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小黑麦籽粒皱缩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黑麦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新物种,由于它既具有小麦的丰产性,又具有黑麦的抗逆性,已在一些气候比较恶劣、土壤比较瘠薄、酸碱和病害较重的高寒地区推广利用,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它结合了少麦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新饲料作物--小黑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发展农牧结合已成为我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途径之一。饲用小黑麦由于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饲料加工利用形式灵活多样 ,已成为推动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作物 ,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1 小黑麦的来源与遗传组成小黑麦是通过小麦与黑麦属间杂交、应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人工创造的新物种。它是在总结了普通小麦由三个二倍体野生种 (一粒小麦、山羊草和节节麦 )经两次自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  相似文献   

14.
外源细胞质诱导小麦单倍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法 《作物学报》1993,19(3):227-232
本文通过对具粘果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黑麦(AABBDDR和AABBDDRR)和1R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研究,证明1BS对Ptg基因表达无抑制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染色体工程手段创造既自花结实又能诱导单倍体的异质品系的方案,为利用外源细胞质获得的大量单倍体进行小麦的单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几个具普通小麦细胞质的1B/1R易位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珍贵小麦资源中国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4年美国的西尔斯(E.R.Sears)用中国春创造出一整套非整倍体材料以后,对小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五十年代初,鲍文奎和严育瑞曾用中国春及其他小麦品种与黑麦杂交,选育出不少耐寒、耐旱、抗逆性强的小黑麦品种。中国春虽然在育种工作上和遗传学上被广泛利用并受到  相似文献   

16.
1992~1993年度,对235份春小麦、黑麦、小黑麦材料进行了抗壳针孢叶枯病(Septoriatritici)和燕麦壳针孢菌小麦专化型(Septoriaavenaef.sp.triticea)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抗品种,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以改进八倍体小黑麦与六倍体小黑麦的经济性状为目的,对60个杂交组合 F_1的田间出苗率、结实率、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新类型的形成以及细胞遗传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观察到 F_1田间出苗率、结实率以八倍体为母本的杂交组合显著好于以六倍体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由于杂种是普通小麦、硬粒小麦、黑麦三个物种种质的再度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具粘果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黑麦(AABBDDR和AABBDDRR)和1R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研究,证明1BS对Ptg基因表达无抑制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染色体工程手段创造既自花结实又能诱导单倍体的异质品系的方案,为利用外源细胞质获得的大量单倍体进行小麦的单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几个具普通小麦细胞质的1B/1R易位系的研究证明,Ptg基因在普通小麦细胞质背景下也可以表达,但外显率很低。  相似文献   

19.
姚锐  高慧  郭世阳  郭振清  付金锋  林小虎 《种子》2020,(1):74-77,82
对3种不同倍性黑麦类作物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种子形态观察和叶表皮超微结构观察。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显示,3种不同倍性黑麦类作物——二倍体黑麦(RR)、六倍体小黑麦(AABBRR)、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4、42和56。不同倍性黑麦类作物种子大小、种子外形和种皮形貌存在明显的不同,叶表皮细胞结构没有明显差异,但叶片气孔器大小有显著的差别。研究表明,不同倍性黑麦类作物种子形态和叶片气孔器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倍性黑麦类作物间差异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虽然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了小黑麦(Tri(?)icale),但是开始研究这种作物却不到二十年。研究工作主要在加拿大和墨西哥进行,现已使这种小麦与黑麦的杂种达到了在几个国家内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的阶段。尽管有些小黑麦已用作人类消耗,但是目前主要是用作家畜的饲料和饲草。尚待克服的主要问题是倒伏和籽粒皱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