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粉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与Favorit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中选出3个F3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  相似文献   

2.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呈3∶1分离。在933044×721—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黑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比例3∶13。以上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黄籽性状受1对显性黄籽基因和1对上位显性黑籽基因互作控制。用Yc—yc和Bc-bc表示2个基因座的2对等位基因,Yc为显性黄籽基因,Bc为上位显性黑籽基因。黄籽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69.88%~86.18%,表明突变体933044黄色种皮性状有较高的遗传能力。  相似文献   

4.
籽粒灌浆期(GFP)可能是一个有用的生理学选择性状,它能够影响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本研究以6个遗传多样性的春小麦群体为试材,评估了GFP的遗传力,确定了长GFP和短GFP的选择效应.在F2代进行选择并在F3代通过田间试验对选择后代进行重复评价.试验于1990年在尼泊尔的Rampur进行,采用正常播种和晚播两种处理.播期对GFP、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百粒重有明显的影响.F2中长、短GFP的选择对于鉴定F3代的长短GFP是有效的,而且选择长的GFP通常会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长GFP系的平均收获指数、百粒重高于短GFP系.GFP的遗传力估计值属于中高类型(0.52-0.86)。GFP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百粒重均呈正的遗传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9、0.50-0.80和0.53-0.72.结果表明.在早代选择长GFP可以改良上述产量因子。  相似文献   

5.
海甘蓝种子在附加有0~10mg/L6—BA+0.1mg/LNAA的MS培养基中,当6—BA为2~5mg/L时,幼苗生长健壮.采用MS+2~4mg/L6—BA+0.1mg/LNAA培养基可从无菌苗茎尖诱导大量丛生芽,2~3周后,平均每个茎尖可诱导5.1~5.5个丛生芽,6—BA大于4mg/L,会导致丛芽黄化.继代培养时,4mg/L6BA+0.1mg/LNAA配合使用效果较佳,繁殖系数高达10.4.1/2MS+0.5mg/LIBA丛芽的生根效果较好,保湿组培苗的成活率可达95%,再生植株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6.
东农303(S.Tuberosum)核型为:2=4x=48=5×(4)+5×(4)SM+1×(4)ST+1×[(2)ST+(2)],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5M(B、E、G、K、L)+5SM(A、C、D、H、J)+1ST(Ⅰ)+1[(T+ST)(F)]。S4-5-3-6-5-1-50-(10)(S.Tuberosum)核型为:2n=4x=48=4×(4)M+6×(4)SM+1×(4)ST+1×[(2)ST+(2)T],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4M(E、G、K、L)+6SM(A、B、C,D、H、J)+1ST(Ⅰ)+1[(T+ST)(F)]。A组与F组带有髓体,两份供试材料的对应组中染色体略有分化,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大豆不同来源短叶柄性状的遗传和有关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吉林引入的短叶柄材料公交7622—4—1—4 在南京与2 个长叶柄亲本南农94—524、洪引1 号杂交,表现一对基因分离结果,其与南京发现的短叶柄材料NJ90L—1SP杂交,F1 和F2 均表现为短叶柄,表明二者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因NJ90L—1SP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故推论公交7622—4—1—4 可能亦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从南农86—4×D76—1609 组合BC2F2 群体初步结果表明,D76—1609 短叶柄性状与豆荚伏茸毛间存在连锁现象,重组率r= 3.01±1.21% 。源于NJ90L—1SP和公交7622—4—1—4 的短叶柄叶枕不正常,农艺性状较差,尚难直接利用;源于D76—1609 的短叶柄与长叶柄后代相比表现晚熟、较易倒伏,但有可能获得高产、抗倒重组类型。  相似文献   

8.
主要报道陆地棉(G.hirsut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杂种F1、BC1的性状遗传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F1的主要性状为自交不育,全缘叶,叶脉弧形,花冠较大,鲜紫色,花丝紫色,花瓣基部有深紫斑,为父本之显性性状;BC1性状分离。F1、BC1为非整倍体。F1、BC1染色体结构式多数分别为10Ⅰ+27Ⅱ、8Ⅰ+26Ⅱ。  相似文献   

9.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无融合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杂交获得的F_1代以栽培甜菜连续回交产生了B_1F_2代和B_2F_3代 ̄[4].在B_2F_3代中,2n=27的植株达30.19%,推测其中大多数染色体组仍为VVC。具有VVC染色体组的核型中,含9个白花甜菜校长的染色体和18个较短的栽培甜菜染色体,差别明显,易于区分。我们通过对B_1F_2(B14,2n=27)和B_2F-3(2n=27)植株间形态特征相似性比较、两个世代植株有丝分裂特异核型比较、两类植株减粉分裂行为比较、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相似性比较,有力地证明了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中,从B_1F_2(B14)到B_2F_3之间传递上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用"红麻722"(Hibiscuscannabinus.L.)2n=2x=36=32+4(SAT)与"金钱吊芙蓉"(Hibiscus,radiatus.L.)2n=72=70+2(SAT)进行种间杂交育种研究,从杂种后代中选育出"芙蓉红麻369",其细胞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4,其中有3个随体染色体,至F7以后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频率继代略有提高,F12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已占观察细胞数的95.5%。全部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其中6条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核型公式:2n=36=30m+6m(SAT).具有6个随体染色体是区别双亲染色体核型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籽粒灌浆期(GFP)可能是一个有用的生理学选择性状,这能够影响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本研究以6个遗传多样性的春小麦群体为试材,评估了GFP的遗传力,确定了长GFP和短GFP的选择效应。在F2代进行选择并在F3代通过田间试验对选择后代进行重复评价,试验于1990年在尼泊尔的Rampur进行,采用正常播种和晚播两种处理,播期对GFP,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百粒重有明显的影响,F2中长,短GFP  相似文献   

12.
肖瑞芝  陈福寿 《中国麻作》1994,16(3):1-5,41
用“红麻722”2n=2x=36=32+4(SAT)与“金钱吊芙蓉”2n=72+2(SAT)进行种间要交育种研究,从杂种后代中选育出“芙蓉红麻369”,其细胞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4,其中有3个随体染色体,至F7以后染色数目为36的细胞频率继代略有提高,F12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已占观察细胞数的95.5%。全部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其中6条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核型公式:2n=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六种培养基系统对马铃薯东农303,Favorita和极早三个品种来源的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外植体大小及最佳培养基系统。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最佳外植体大小为叶片0.5cm2、茎0.5cm、块茎0.25cm2×0.3cm,适合于茎、块茎及叶的有效培养基系统分别为:①MS+3mg·L-1BA+0.01mg·L-1NAA(ph5.6)4周MS+0.3mg·L-1GA3(oH5.6);②MS+1.75mg·L-1ZT+0.87mg·L-1IAA(pH5.8);③MS+2.25mg·L-1BA+0.186mg·L-1NAA(pH5.8)2周MS+5mg·L-1GA3+2.25mg·L-1BA(ph5.8)。  相似文献   

14.
用四个六棱大麦品种的三组杂交对出穗期,分蘖数,株高,籽粒产量,粒重和饱秕粒进行了遗传分析。每个杂交的P1,P2,F1,F2,BC1和BC2于1982年被种植在美国North Dakota的Forgo和Prosper两个地方,并且给予了评价。队季分蘖数外,杂交内亲本平均值一般是不同的。各代之间比较表明,晚出穗相对虫出穗显性;高粒重相对低粒重显性;籽粒的饱满度受加性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5个组合的P1、P2、F1、F2、B1、B2分析了水稻杂种后代粒蛋白质含量的分离变异及优势表明,结果表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2及回交世代呈近似正态分布的连续变异。由于低含量为显性,F1无明显杂种优势,但F1及B1、B2属分离世代,一部分隐性基因得以表达,表现明显的超低亲,超中亲及超F1优势,因组合而异,部分组合存在超高亲优势,超过0优势和平均优势的单株较多,而且杂种后  相似文献   

16.
对油菜无融合生殖材料AMR—1的农艺性状及无融合生殖特性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1)AMR—1的农艺性状与母本甘蓝型油菜S45相似,与父本蓝花子差异较大。(2)AMR—1(F6)9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14.1%,最高26.1%;20株不育株平均座果率为17.1%,最高47.0%;无融合平均结籽率11.1%,最高达64.6%。(3)AMR—1(F7)7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53.9%,最高达39.7%;无融合平均结籽率为24.1%,最高达59.3%。  相似文献   

17.
用3个A系、3个相应B系和5个R系分别进行两套3×5个完全双列杂交,生产两种具有相同核基因型和不同胞质(一种具有T.timopheevi胞质,即A/R,另一种具有T.aestivum胞质,即B/R)的小麦杂种。试验结果表明.A/R和B/R杂种之间在籽粒灌浆特性和籽粒重量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籽粒重量杂种优势似乎主要取决于核基因型。大多数A系结的种子虽然皱瘪,但没有发现F1结的籽粒有这种现象。停滞期持续时间(D1)及直线期和成熟期平均籽粒灌浆率(即FR2和FR3)与千粒重正相关显著。大多数杂种在这些方面显示明显的双亲中值(MP)杂种优势。籽粒重量杂种优势值与MP值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小麦杂种籽粒重量杂种优势不会随MP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影响橡胶体细胞胚蒸发成植株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培养基组份对橡胶体细胞胚萌发成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Ms基本培养基的大量元素无机盐浓度减少至70%,蔗糖用量为3% ̄4%,附加成份GA3为0.5 ̄1mg L,BA 2mg/L,可促进体细胞胚的萌发,提高植株的再生频率。  相似文献   

19.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系)为主区因素、密度为副区因素,研究7个4X—2X选系(A1~A7)及其4X亲本东衣303(A8)以及密度(B1~B3)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品种(系)间在小区总量、小区块茎数、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方面差异极显著。A6品系小区块茎数极显著的低于东农303,但小区总产、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和东农303差异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水平,但对小区商品薯重和小区商品薯数没有显著的影响。较高密度下(B1,株距30cm)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极显著高于B2(株距35cm)和B3(株距40cm)。在小区块茎数方面,品种(系)×密度互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