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节水农业主要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节水农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对于灌溉农业来说就是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对旱作农业来说就是在增加少量补充供水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增产.节水农业技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化学节水技术、高新节水技术以及集雨补灌、节水管理等.节水农业技术,重点是灌溉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和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农业用水的日益紧缺和农业干旱形势的连年加剧,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不足和传统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发展节水灌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节水农业同样如此,节水农业的关键和重点在农田,核心是技术。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农业合理灌溉与节水措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理经济学观点出发,研究了以资源边际产量为条件的经济用水定额,提出了华北地区不同水年的各种作物经济用水定额。根据所研究的经济用水定额,针对华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分析了华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节水潜力,提出了实现农业优化灌溉与进一步节水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 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全面推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势在必行。 1 节水灌溉技术 1.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 1.2 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  相似文献   

5.
我区气候干燥,农业生产非常缺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特别重要。总结了几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造径:减少无效蒸发,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积极发展研究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灌溉的现状,介绍了目前我国农业采取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即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和农艺技术,并对农业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即加强渠系改造和配套建设、采用信息化管理和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每年约5500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我国北方高达80%。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利用率仅45%左右,不足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以色列的500%。可见,农田灌溉节水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在干旱和半干旱缺水地区,普遍存在地面来水与灌溉用水时间错位的问题。储水灌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节水浇灌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只有对农业浇灌系统的引水、输水、注水、用水这几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本文针对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进行论述,旨在促进农业水利的发展及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发展节水灌溉既依赖于现代灌溉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环节,也涉及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水价政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节水灌溉事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采取适合于本国特点的节水灌溉措施。本文介绍了国际上节水灌溉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不同水源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年收入、支出、年净效益和投资回收期等,得到不同水源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年净效益平均值,完成节水灌溉方式经济适宜性的评价分析;以灌水均匀度作为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适宜性评价结合3种灌溉水源(地面水、浅井水、深井水),3种作物模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3种地形地貌(1/1 000~3 000、1/100~1 0001、/10~100)5,种土壤质地(砂质、砂壤质、壤质、粘壤质、粘质),完成节水灌溉方式技术适宜性评价分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和总结,得出群众对各种灌溉方式的评价结果,完成节水灌溉方式的社会适宜性评价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节水灌溉方式的适宜性评价。并且以典型灌区为实例,对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和决策集及建立的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完成了节水灌溉方式的优选。  相似文献   

12.
赵俊晔  赵亮  张峭 《农业展望》2014,(11):52-56
西甜瓜节水是北京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通过定点监测和问卷调研发现,北京市西甜瓜种植一半以上采用漫灌或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而按户计约5.04%、按面积计约10.8%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方式;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水量存在差异,采用漫灌和沟灌、膜上灌、膜下灌、滴灌和微喷的平均灌水量依次为2 967 m3/hm2、2 178 m3/hm2、2 070 m3/hm2和1 589 m3/hm2。北京市西甜瓜年总灌水量估计为1 521.4万m3,如全部采用滴灌或微灌,总灌水量可降至985万m3。同时,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技术储备方面已有较好基础,但生产者节水意识普遍缺乏,节水技术和设备在田间应用环节还有待改进,建议从设施、农艺、管理等方面推进节水灌溉方式改进,挖掘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以色列水资源管理和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结合贵州现状,对贵州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绿地2种节水灌溉试验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北京8个居住区绿地进行两年的节水试验。从对照试验的角度分别对喷灌节水和地面有机覆盖节水进行观测。试验中对喷灌方式的灌溉量进行逐月统计,分析喷灌节水经济效益,并对有机覆盖下不同深度的土壤温湿度变化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节水措施可节水40%左右。  相似文献   

15.
节水型园林的主要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以及中国园林发展中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国内外节水型园林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国城市园林应从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水资源利用率、灌溉形式,中水利用及雨水收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途径,努力推进节水型园林的建设,使之成为新型园林的主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农艺节水技术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农艺节水技术应包括耕作栽培节水技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旱地农业技术、劣质水(微咸水、生活污水)开发利用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等。农艺节水(非工程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针对天津市水土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对农艺节水的各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做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贵州节水灌溉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已实施节水灌溉工作的基础上,从贵州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耕地情况等客观条件出发,经过多年来对贵州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研究及推广运用,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和实施效果,总结出了较适用于贵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节水灌溉模式:水稻田节水灌溉和旱坡地节水灌溉,并针对实施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凉州灌区节水效率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甘肃省凉州区的灌区耕地作为评价对象,应用 GIS 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借助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灌区节水效率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通过计算评价指数,按照累积曲线法确定了凉州区灌区节水效率分级方案。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区 IFI综合值为0.700036~0.922291,潜能节水区IFI综合值为0.627345~0.699466。通过系统计算,影响节水效率的指标因子的权重大小依次为灌溉保证率、坡度、灌溉模数、有机质、障碍层厚度、有效磷、熟化层厚度、耕层厚度。整个灌区高效节水区面积略大于潜能节水区面积。在灌区行政层面上,高效节水区面积较大的是西营灌区、永昌灌区、杂木灌区,潜能节水区域面积较大的是黄羊灌区。同时定量划分了灌区不同节水效率分区面积,生成了凉州区灌区耕地节水效率适宜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作物生长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密切相关,作物生长需水量估算方法各异,并以彭曼公式为主,该公式与参照作物需水量(ET0)和作物生长系数(Kc)有关。计划灌溉需水量是节水灌溉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定额方式各有利弊,仍然以农田水量平衡方程为主要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20.
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寒地井灌稻区井水低温造成的水稻减产问题,于2009年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浅水灌溉措施对寒地稻田水温、土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处理:控Ⅰ,水层控制在3 cm;控Ⅱ,水层控制在1 cm;CK(传统淹灌),保持5~10 em水层.结果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内的各生育时期,3种灌溉处理间水温和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