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林地类型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内不同林地土壤蓄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纯林(1 985.52t/hm^2)〉小叶杨纯林(1 923.81 t/hm^2)〉小叶杨柠条混交林(1 904.22 t/hm^2)〉山杏纯林(1 896.38 t/hm^2)〉油松沙棘混交林(1 867.98 t/hm^2)〉桑树山杏混交林(1 765.13 t/hm^2)〉柠条纯林(1 637.79 t/hm^2)。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大于灌木林,其中尤其以阴坡油松林的蓄水能力为最好;立地条件不同,土壤蓄水能力不同,无论何种林地,都是阴坡好于阳坡,下部好于上部。  相似文献   

2.
以伊洛河胡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2007—2020年长期的野外观测,研究了农作物(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乔木林(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林)、经济林(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林)、灌木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和草(长芒草Stipabungeana)地5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初期和生长季末期,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灌木林的土壤水分下降趋势明显小于其他植被类型,乔木林与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大的下降趋势。(2)各植被类型实际蒸散发(ET)与潜在蒸散发(ETP)的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灌木林的ET/ETP比值最大,其次为草地、农作物、经济林和乔木林。乔木林较低的ET/ETP比值主要是由于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土壤压实,地表径流增加。(3)各植被类型实际蒸散发与降水的比值(ET/P)在2007年、2011年、2012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均大于1。各植被类型的ET/P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木林>草地>农作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浠水县荒坡地、农耕地、马尾松林地和农林复合地(桃树+黄花菜)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试验测定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表现为荒坡地(1.57)〉桃树+黄花菜(1.51)〉农耕地(1.49)〉马尾松(1.45);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马尾松(44.97%)〉农耕地(43.70%)〉桃树+黄花菜(42.82%)〉荒坡地(40.52%);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表现为马尾松(179.89mm)〉农耕地(174.80mm)〉桃树+黄花菜(171.03mm)〉荒坡地(162.07mm)。不同植被类型的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9月〉6月〉3月〉12月。  相似文献   

4.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4种植被含水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因植被类型不同表现显著差异(P〈0.05),依次表现为小叶杨〉草地〉撂荒地〉柠条;(2)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土壤剖面可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200cm)、次活跃层(200—300em)和相对稳定层(300—600em)。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采取乔一草或乔一灌一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减少该区域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这对于改善当地植被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被类型空气负离子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不同植被类型空气的离子浓度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环境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阔叶林>针叶林>经济林>草地>草地>居民区。造林有种植果树,能显著提高环境空气中的负了子浓度,而单纯种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大苗移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黄陵县油松大苗移栽造林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其主要技术要点,并对移栽后成活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影响较为显著(P<0.05),陡坡(坡度大于30.)的成活率低于缓坡(坡度小于30°).坡位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小,坡位对成活率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荒坡径流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孙长忠 《林业科学》2000,36(5):12-16
运用“单株平衡法”,测定了油松、刺槐优势木单株年耗水量。并以此作为林地水分生产力评价的依据,提出了“期望最低水分潜势标准”及“降雨径流期望生产力指数”,并指出径流系数是决定径流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对黄土高原荒坡径流生产力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探讨。计算求得了利用自然坡面径流,油松、刺槐可望成林、成材的降雨量下限均为500mm;在400mm降水地区,仅能形成郁闭度为0.3左右的稀疏林地。  相似文献   

9.
杉木无性苗与实生苗造林对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经连续三年的观测,无性苗造林平均成活率83.8%,比实生苗高7.43个百分点,平均树高3.98m,比实生苗高13.71%;平均地径8.18cm,比实生苗高14.73%。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不同坡向的两种苗木生长的高低顺序是南坡>东坡>北坡>西坡。  相似文献   

10.
针对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问题,在祁连山东段北坡干旱山区开展了人工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整地方式、不同树种和不同造林地对造林成活率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整地方式中平均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鱼鳞坑整地、短水平阶整地、穴状整地;不同造林地处理中,弃耕地造林平均成活率明显高于荒山草地造林;各树种当年平均造林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90.5%、青海云杉74.5%、沙棘71.17%、爬地柏70.83%、祁连圆柏41.67%,3a保存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88.17%、沙棘65.83%、青海云杉63.33%、爬地柏49.5%、祁连圆柏27.5%。  相似文献   

11.
尖山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坡面产流产沙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玉溪市小尖山流域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试验,对珠江石灰岩溶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坡面产流产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小流域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雨季(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3.2%,当降雨量大于5mm或10min雨强大于9mm/h时都会使该流域坡耕地发生产流.②灌草丛和次生林比坡耕地减少产流54.29%和92.06%,比人工林减少产流52.78%和87.13%.4个径流小区的产流大小顺序为:坡耕地〉人工林〉退耕地-灌草丛〉次生林.③土壤侵蚀量随着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灌草丛和天然次生林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95.96%和99.02%,比人工林减少土壤侵蚀量64.60%和91.40%,其大小顺序与产流量一致.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的侵蚀量主要是由几次单次侵蚀贡献的,而次生林则是平均贡献.因此次生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最好,在建立人工林时,应该考虑合适的复层结构,乔灌结合才能达到水土保持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建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方法,对富源县云南松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次生灌丛和荒草地等主要植物群落进行水土保持能力的观测。分析表明:富源县的降雨量主要集中于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6.48%,且降雨量主要是10mm以上的降雨产生;不同群落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和侵蚀降雨次数依次均为荒草地>次生灌丛>云南松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说明森林植被类型中针阔混交林保土保水能力最强,其次是纯林,在低效林改造和生态建设工程中应大面积推广混交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low-intensity prescribed burning on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loss were studied in a stand of oocarpa pine (Pinus oocarpa Schiede) in central Honduras. The effects of burning in two seasons were compared on small paired plots on 10°, 25° and 40° slopes. Over a period of almost 2 years, mean percent runoff was 1.73% on the control plots and 5.03% on the burned plots. Mean sediment los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as 80 kg ha?1 on the control plots and 1732 kg ha?1 on the burned plo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ope and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loss was negative; the effect of slope being masked by variation of other site factors. Recovery from burning was rapid and is attributed to the rapid rate of recovery of the ground vegetation of grasses and forbs which are adapted to frequent burning.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loss on control plots were very low and the increases caused by burning are considered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o the exposure of the overstory and site to the high risk of wildfires in accumulated fuels. Greater runoff and sediment loss were recorded on the plots burned in February than on those burned in June. As the period November to mid-February offers the greatest number of days with weather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low-intensity prescribed bur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burning for hazard reduc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this period,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o permit greater recovery of the ground vegetation before the heavy rains of May and early June.  相似文献   

14.
梁山慈竹在退耕还林中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型径流观测场对比观测降雨时间集中的梁山慈竹林和未退耕种植红薯的耕地的17次降雨、10次水土流失过程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侵蚀量、径流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梁山慈竹林的穿透降水率为89.14%,茎流率平均为1.57%,林冠截持降水率为9.29%;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约为27.54 t.hm-2,相当于水深2.4~3.3 mm,占降水量的14.46%~19.88%;与未退耕地相比,梁山慈竹林的平均径流量比耕地减少24.6%,而耕地侵蚀量约是林地的4.7倍,林地降水的泥沙侵蚀平均减少量达到78.56%。梁山慈竹有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能够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侵蚀。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he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ameliorating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Loess Plateau is characterized by lots of gullies, and its surface soil is fragile and easily erod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 rainfall, vegetation, slope and others. Rainfall is the motive, power of causing soil and water loss; besides, vegetation and slope also greatly affect soil and water loss. …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标准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比较不同雨量水平植被对地表径流量的贡献,同时利用水文功能连通性原理和灰色关联法对相关土壤和植被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小区减流减沙效果为“林下流”<封禁管理<马尾松纯林<人工乔灌草混交;②地上和地下的植被特征对坡面水文过程阻抗明显;③相关参数的影响程度为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有机质含量。不同雨量下小区水沙过程不相一致,小区尺度上植被特征对坡面水土保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麻江、黎平县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表明:各造林类型植被截留量、土壤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随生物量、土壤厚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较厚、造林年限较长的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所占比值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造林类型固土效益显著优于其对照,侵蚀模数平均小于对照57.1%.  相似文献   

18.
以珠江上游的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6个树种进行树种对比试验,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参试树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其它树种生长情况依次为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地类上有一定差异,其表现依次为退耕地阴坡>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经过5年的造林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得到改良,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改善.试验区的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幼龄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造林后的4年内,设置径流小区对林地水土流失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整地方式的林地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第1年最大,全垦林地径流量104970t/hm2、土壤流失量535t/hm2、径流养分流失量1291kg/hm2、土壤养分流失量41044kg/hm2;穴垦林地分别为92120t/hm2、579t/hm2、1080kg/hm2、46793kg/hm2;荒坡地分别为119550t/hm2、287t/hm2、896kg/hm2、20005kg/hm2。第2~4年流失量依次降低。3种整地方式均以第1年流失最严重、第4年流失很轻微,第2、第3年全垦>穴垦>荒坡,流失量较轻。观测结果可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营建与地力维护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径流小区实验的方法,在李子口小流域设立了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研究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表现为撂荒地小区>农耕地小区>林地小区,降雨对林地的土壤侵蚀弱,林地对当地水土的保持能力强,最适合作为当地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2)总体上,6个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侵蚀力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降雨对当地土壤侵蚀作用强,需重点防护。研究揭示了研究区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