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台湾大鳞副泥鳅在我地区稻田、池塘养殖已经五年了,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在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相对成熟。起初养殖时,由于没有养殖经验,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把走过的一些弯路以及不当之处,分享给大家。一、放苗方面1.起初放苗情况本地区起初养殖台湾泥鳅时,对泥鳅孵化场有可能不懂或者也不太明白,当泥鳅鱼苗规格才1厘米时,就卖给泥鳅养殖户,而泥鳅养殖户也疯抢购买泥鳅鱼苗,当时规格1厘米泥鳅鱼苗每万尾  相似文献   

2.
利用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钙、镁含量均高于未养泥鳅的田块。2011年6月25日-10月25日,在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开展了稻田大鳞副泥鳅健康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4.
<正>大鳞副鳅又名台湾泥鳅,目前,许多养殖大鳞副鳅的养殖户存在高繁殖率、低成活率的养殖局面。本文根据从清理池塘放苗、水质调控、防治敌害生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高大鳞副鳅池塘水花育成的关键点,为大鳞副鳅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一、池塘清整由于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病死生物等会堆积在养殖池塘的底部,造成养殖池塘的底泥酸化、毒性、有机化等危害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5.
大鳞副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鳞副泥鳅幼苗放养量在60万尾/667m^2,经过30d的培育,体长可达4~6cm,成活率达40%左右,然后进入成鳅养殖阶段。试验着重解决大鳞副泥鳅的池塘苗种培育技术和苗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题,为鳅苗的培育找到适口的饵料。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6月30日,我地区荣兴街道海滨村,一户稻田养殖台湾泥鳅成鱼100亩,亩放苗密度6000尾,发现一块5亩稻田以及一块10亩稻田有死亡的泥鳅苗,每天死亡几十尾不等,死亡的泥鳅规格6~10厘米。泥鳅外表症状:身体头部有白嘴现象,身体后半部有腐皮现象,有的露出红色肌肉,患病严重的泥鳅有的肌肉腐烂发白。现场取鱼样、水样,进行镜检。一、体内外检查情况1.镜检情况。剪下鱼鳃、鱼鳍条、腐烂处、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副泥鳅属~([1-2]),和泥鳅属的泥鳅统称为泥鳅。大鳞副泥鳅为中国地方品种,广泛分布于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以及中国台湾的内陆水域~([2-3]),其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高蛋白低脂肪鱼类~([4])。目前,国内的泥鳅养殖方式有稻田养殖~([5])、茭白田养殖~([6])等模式,然而利用猪粪进行池塘主养泥鳅模式还尚未见报道。蝇蛆培育方法简单,且营养价  相似文献   

8.
<正>对虾土塘养殖一般都是半精养模式。以广西防城港为例,对虾养殖放苗密度为每亩3.5万~5万尾间,这是常见的放苗密度。面积为7亩以下的土塘放苗密度多为每亩5万尾,而面积8~12亩的土塘放苗密度一般是每亩4万~4.5万尾左右,15亩以上的每亩放苗3.5万尾左右,都是以养20~25头/500g的规格来放苗。这样的放苗密度与其它区域来比较的话,密度是低了一点,但是成功率高,水质容易管理,风险低,利润高。  相似文献   

9.
对虾土塘养殖一般都是半精养模式。以广西防城港为例,对虾养殖放苗密度为每亩3.5万~5万尾间,这是常见的放苗密度。面积为7亩以下的土塘放苗密度多为每亩5万尾,而面积8~12亩的土塘放苗密度一般是每亩4万~4.5万尾左右,15亩以上的每亩放苗3.5万尾左右,都是以养20~25头/500g的规格来放苗。这样的放苗密度与其它区域来比较的话,密度是低了一点,但是成功率高,水质容易管理,风险低,利润高。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我们在鱼台县滨湖渔业合作社泥鳅养殖基地进行了大鳞副泥鳅繁育试验,现就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亲本培育亲本为我市微山湖水域野生大鳞副泥鳅,所选亲鳅必须进行强化培育,亲本培育池1.0亩左右,淤泥厚度15~20厘米,水深能够维持在1.2米左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出水口设双层防逃设施,池上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因其生长速度快,不易钻泥,容易捕捞,产量高效益好,受到养殖户的青睐。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170万亩,从2015年起发展稻田养殖台湾泥鳅,2017年,我站在15个养殖场进行试验,通过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苗种,探索适合北方稻区的"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来提高产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桦川县长江水产品养殖合作社,稻田泥鳅养殖50亩,实施稻田台湾大泥鳅养殖,台湾大泥鳅长势快,又不钻泥,当年规格达50g以上,产量15.5吨,总销售额达31万元,亩效益超过3000元,稻田台湾大泥鳅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泥鳅为大鳞副泥鳅的一种,它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南北方均适合生活,由于其养殖周期短、利润高,从2012年开始短期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养殖这一新品种,养殖规模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台湾泥鳅养殖水面达到1万亩。但台湾泥鳅养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养殖户在尚未了解养殖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被哄抬的虚高价格所吸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稻田养殖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出血病病原与防治措施,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对患出血病的大鳞副泥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从患出血病大鳞副泥鳅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命名为DLFNQ-1、DLFNQ-2、DLFNQ-3);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仅DLFNQ-1对大鳞副泥鳅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2.3×10~7 CFU/mL;生理生化试验表明,DLFNQ-1菌株对葡萄糖、阿拉伯糖、氧化酶、七叶灵等反应为阳性,对柠檬酸、尿素酶等反应为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相符;DLFNQ-1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JN391411.1)的相似度达到99.7%,N-J进化树显示其16S rDNA与其它嗜水气单胞菌的聚为一支。DLFNQ-1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这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引起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出血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稻田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4月20日,我单位从成都双流万福水产养殖场购回15万尾体长为3厘米的大鳞副泥鳅鳅苗放养在羊马科研实验基地进行养殖。下塘后,鱼苗零星死亡,3天后,鱼苗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经显微镜镜检发现鳅苗体表和鳃上均有车轮虫,采用晶体敌百虫和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进行联合治疗,死亡情况得到好转。现将治疗大鳞副泥鳅车轮虫的方法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还有待于规范与提高,为此2014年6-10月我们在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大鳞副泥鳅的超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者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增加农田的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更充分地使用自然资源,2014年我们在广西东兴市种植莲藕池塘中开展套养大鳞副泥鳅的模式试验及推广,结果表明其经济效益显著。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场地试验在广西东兴市广源合作社松柏基地进行,养殖面积300亩,共30口池塘。本次试验池塘为全地膜养殖池塘,在地膜上回填40厘米的有  相似文献   

18.
刘晓东 《齐鲁渔业》2009,(12):20-21
江苏省灌南县汤沟镇泥鳅养殖大户吴进,通过3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发展泥鳅池塘养殖6.7hm^2(100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年他与同村2位好友合伙承包村里土地1hm^2(15亩),开挖泥鳅养殖池,共收获泥鳅4万kg,销售产值达98万元,纯利润达20万元,平均每667m^2纯利润1.3万元;2008年开挖泥鳅养殖池塘3.3hm^2(50亩),共放苗5万kg,收获泥鳅11万kg,  相似文献   

19.
大鳞副泥鳅属温水性鱼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尤以湖北、江西一带居多,体征与普通泥鳅具有明显不同之处:一是大鳞副泥鳅体色呈暗红、暗黄色,俗称红泥鳅;二是大鳞副泥鳅背部鳍条只有7条,比普通泥鳅少2条;三是大鳞副泥鳅的黑色斑更细小,散布比普通泥鳅密集;四是大鳞副泥鳅口部须条比普通泥鳅长,鳞片大;五是大鳞副泥鳅尾端与普通泥鳅相比隆起较为明显。2001年以来,笔者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大鳞副泥鳅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一、亲鱼培育1.池塘选择 池塘场所选择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电力设施配…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亩产量也比传统的泥鳅品种高,很受养殖户青睐。但是一味地追求养殖效益,养殖密度、氨氮、亚硝酸盐长期过高,容易导致台湾泥鳅发病、死亡。一、病例及症状2017年2月底,位于广西合浦县某台湾泥鳅精养户,养殖面积6亩,水深1米,投苗2个多月。每天死亡200~300尾,已持续5天。主要症状为走边、活力差、呈呆滞的状态,捞起病泥鳅绝大多数有溃疡、烂尾(图见彩中插2)等症状,鳃弓处轻微发黑,体色暗淡,光泽度差。解剖后发现空肠、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