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尿素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强度、土壤酶、全氮等指标,研究了不同尿素施用量对潮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生物量在9g/m2尿素施用量时最大,之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蔗糖酶与蛋白酶活性均在12g/m2时达到最高;多酚氧化酶活性随尿素浓度升高而增强;土壤呼吸强度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在6g/m2处达到顶峰;全氮含量在加入尿素9g/m2时最高.表明尿素适宜浓度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过高则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贵州百里杜鹃生态旅游区马缨杜鹃凋落花朵的利用强度阈值,为景区合理利用凋落花朵、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分析不同花叶质量配比(T_1,花叶配比为0∶10;T_2,花叶配比为1∶9;T_3,花叶配比为3∶7;T_4,花叶配比为5∶5;T_5,花叶配比为10∶0)的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凋落混合物中,当花叶配比为3∶7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50×10~5个/g和165.57×10~3个/g;纯叶片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多,为21.89×10~3个/g;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分解进程推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分解240 d时达最大值;不同花叶配比处理相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种类的土壤酶之间变化规律不同;在所有处理中,纯叶片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及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为2.605和1.059 mg/g;花叶配比为3∶7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为122.7 mg/g;花叶配比为1∶9时,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为54.49 mg/g。【结论】马缨杜鹃花叶凋落物中花的质量占比小于30%时,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活性较高,是最佳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凋落物的利用配比。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不同施肥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在茶园土壤养分生物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有机肥不同施肥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的茶园进行大田试验,并利用Miseq测序平台测定细菌、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其茶园土壤微生物的OTU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且所含微生物属水平的数量和占比也不同。从对照中共检测出441种细菌属,总数为14 944个,共检测出47种真菌属,总数是5 687个;从T1处理(有机肥施用量为1 500 kg/hm~2)中检测到493个细菌属,总数是8 529个,共检测到64个真菌属,总数是86 112个;从T2处理(有机肥施用量为3 000 kg/hm~2)中检测到535种细菌属,总数是9 672个,共检测到70个真菌属,总数是11 736个。此外,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增强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陈红  马生发 《甘肃农业》2013,(23):64-67
以大棚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施用不同释放特性尿素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放特性氮素随施用量增大,根际细菌、真菌数量也随之增高,但对放线菌数量影响不大,其中以控释尿素D60对3大类微生物影响最大,效应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对特殊生理菌群数量无明显改变;控释尿素能够增加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对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影响不大;控释尿素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有明显提高作用,对速效磷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1~2种微生物配比,以减缓辣椒连作障碍。【方法】以辣椒连作8年大棚为对象,通过不同微生物菌剂配比的施用,研究连作辣椒土壤对不同微生物菌剂用量的影响特征,测定辣椒连作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离子变化。【结果】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为8.1×10~6,真菌数量最少,为1.2×10~6,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土壤中有害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防止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最强,分别为777.07、201.53 mg/g·24h。【结论】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减少了土壤中离子的富集,能有效减缓辣椒土壤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6.
以灵芝栽培0(对照)、1、2、3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三大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以及与灵芝生长繁殖密切相关的两大生理微生物类群(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放线菌数量波动较大,先增加后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比例逐渐降低,真菌数量比例逐渐增加,其中细菌占绝对优势(83.36%~94.21%),放线菌次之(5.44%~15.04%),真菌最少(0.35%~1.60%);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均逐渐减少,尤其是栽培2a后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知,连作使灵芝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数量发生了改变。连作土壤中分离鉴定出6个菌属的优势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短杆菌属(Brevibaterium);2个菌属的优势放线菌,分别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中Streptomyces种类较多,有灰色类群、黄色类群、蓝色类群、白色类群、淡紫灰类群;6个菌属的优势真菌,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Mucous)、链孢霉属(Neurospora)、根霉(Rhizopus)。将分离的菌种制成发酵素,分别加入到按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组合的发酵原料中,当覆土层中发酵原料紫檀木屑、枫树木屑、椰糠椰壳、玉米秸秆与连作2a的土壤按1∶2∶2∶2∶2的比例加入时,灵芝增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优势种群及其蓄水前后的变化,对三峡库区万州区、云阳县和巫山县等3个采样点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在淹没后均略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真菌数量略有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略有减少,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3种可培养微生物所占比例来看,细菌和真菌占有比例略有增加,放线菌比例略有减少,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管是淹没前还是淹没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其次,真菌数量最少。消落带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在淹没前后变化不明显,说明当水位消减后消落带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恢复较快,在土样中共分离出优势放线菌和优势真菌各3属。  相似文献   

8.
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检测了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石屏县烟草种植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硝化细菌、解钾细菌、解磷细菌等功能有益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差异和相关性.并对所得结果分析讨论后得出:相同功能有机肥料处理的不同烟区之间在微生物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壤微生物类群在不同地域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以及长期以来两地农药的施用量存在差异;而对同一烟区进行不同处理,微生物数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加不同配比的功能有机肥料后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生长有一定作用.另外,通过试验还发现解磷(无机磷)细菌数与真菌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稀释分离法,研究了河北省蔬菜保护地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鉴定出24属74种真菌,包括鞭毛菌亚门1属1种,接合菌亚门3属3种,子囊菌亚门1属1种,半知菌亚门19属69种,未分离到担子菌亚门真菌。结果还表明,种植区域、种植年限和蔬菜种类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均有影响:以廊坊保护地中分离到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而沧州保护地中真菌数量最少;菠菜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番茄根际真菌种类却最多;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除少数真菌会累加外,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呈现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雪 《农家顾问》2014,(5):34-34
<正>采用苗期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黄瓜幼苗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黄瓜幼苗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铵态氮∶硝态氮为5∶5、3∶7处理的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总数较高,其中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10∶1处理和对照,真菌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基因泡桐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并对细菌菌株培养性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泡桐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种类及数量明显增多,真菌和放线菌种类和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真菌菌群中以毛霉属和根霉属为主,细菌菌群中以芽孢杆菌属为主,但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赤峰市8个蔬菜大棚集中区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研究,探索不同蔬菜大棚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试验分别培养每份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并于2、4、6 d后分别统计细菌、真菌、放线菌的菌落数,同时对真菌分离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青霉、曲霉、镰刀菌3个属是土壤中常见的真菌,数量较多,占整个真菌总数的91.95%。大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与大棚种植时间长短、种植作物以及是否连作密切相关。大棚种植时间长,微生物数量高;连作则微生物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丰香草莓作为试验材料,研究草炭、珍珠岩、蛭石3种基质不同配比对草莓根际微生物的影响,配比分别为T1处理组(草炭∶珍珠岩∶蛭石=3∶1∶1)、T2处理组(草炭∶珍珠岩=2∶1)、T3处理组(草炭∶蛭石∶珍珠岩=2∶1∶1),对照处理组为未加任何基质的土壤。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根际微生物有明显的影响,3种处理均能提高草莓根际微生物数量,T1处理组微生物最为丰富,细菌、放线菌、真菌含量分别为:4.62×107CFU/g、3.36×106CFU/g、5.83×104CFU/g,其总菌落数比对照增加3.3倍。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不同年限的棉田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棉田每克干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平均为11 162万个,其中细菌数为9 370万个,占总数83.95%,在总菌数中占绝对的优势,说明细菌是棉田土壤微生物的主体;放线菌次之,占14.44%;真菌最少,占1.62%。不同类型棉田在棉花生长的3个不同时期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分别在种植4年转基因棉花的棉田达到高峰值;但细菌数量变化较大,大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真菌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放线菌数量大体上呈一直下降趋势。可见,种植转基因棉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且种植时间的长短对其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分别研究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显著的前提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较明显,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细菌量较多,另外,随处理时间延长,细菌数量下降幅度大,处理10 d,细菌数量可下降1 000倍,之后趋于稳定;真菌和放线菌下降幅度较小,处理50 d,真菌和放线菌下降10~100倍,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温度。  相似文献   

16.
火灾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火烧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未火烧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结果表明,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土层深度为0-20 cm,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环境受到明显干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深度大于20 cm,火烧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与上述相反,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总数低于未烧林,火烧杉木林微生物数量变化幅度较小;在20-40 cm深处,细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真菌数量则略有减少.2种火烧林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受林火干扰,在0-5 cm深处的表层土中,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火烧杉木林,火烧马尾松林土壤真菌的r=-0.6841,细菌的r=-0.5288;火烧杉木林土壤真菌的r=-0.7216,细菌的r=-0.3789.相关分析表明,在显著性水平取0.05时,2种火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转AmGS抗寒基因红叶石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AmGS抗寒基因红叶石楠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并对细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AmGS基因红叶石楠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相比,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细菌菌群中以杆菌属为主,真菌菌群中以木霉属为主,转基因红叶石楠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小油菜栽培过程中含碘凹凸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中碘酸钾的含量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总数、放线菌数量和细菌数量,不影响真菌数量;碘酸钾含量≤50 mg.kg-1时能极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总数、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放线菌、细菌、真菌数量增幅都随改良剂中碘酸钾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凹凸棒中碘酸钾含量的增加,放线菌和真菌所占比例上升,细菌所占比例下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存在着差异,凹凸棒中碘酸钾含量为100 mg.kg-1时多样性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卵孢长根菇不同生长期覆土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木霉病害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长根菇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长根菇不同生长阶段(覆土时、现蕾期、采收期、发病期、转潮期)覆土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并利用冗余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微生物菌群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从覆土样品中共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s)4581个,细菌和真菌OTUs分别为3650个和931个。不同生长阶段土壤的细菌优势菌群存在较大差异,覆土时和采收期的最优势属为广义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现蕾期、发病期、转潮期的最优势属的分别为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西地西菌属(Cedecea)和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覆工至采收的前3个生长期的最优势真菌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其余生长期则为木霉属(Trichoderma)。木霉病害发病期土壤层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微生物数量和丰度均低于其他期;采收期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转潮期真菌多样性最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覆土层中速效氮和速效钾与细菌在属水平上有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有效磷与真菌属水平菌群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覆土时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正相关;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则与转潮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生长阶段覆土层土壤真菌物种数量在采收期达最大值,细菌物种数量则随着长根菇的生长而不断下降。木霉病害的发生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大量消耗土壤的营养元素,降低pH。  相似文献   

20.
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外源镉离子(Cd2+)溶液,研究了pH值分别为4和5两种环境下,不同添加量的Cd2+胁迫对茶园土壤中养分和微生物区系及生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速效磷等养分呈下降趋势;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Cd2+的敏感性不同,Cd2+添加量升至0.4 g/kg时,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Cd2+添加量继续升高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都呈缓慢下降趋势,亚硝化菌几乎不能成活,但放线菌、真菌相对能耐受较高浓度的Cd2+;不同的pH环境添加等量的Cd2+,微生物种群数量受抑制程度及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