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潜山市油菜病害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病因素,并提出了病害防治技术,具体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轮作深耕、加强田间管理、治蚜防病、药剂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潜山市油菜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潜山市水稻直播田杂草发生特点,从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杂草防治技术,分析了注意事项,以期为潜山巿水稻直播田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菜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油菜病害的实地调查,结合当前油菜生产现状,阐述了油菜主要病害的类型、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油菜病害发生原因,提出了油菜病害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淮流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而且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近年来在各油菜主产区大面积发生。介绍了黄淮流域地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并提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大田防治,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油菜霜霉病和白粉病是油菜上常发、多发的2种叶部病害,在介绍了这2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后,重点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策略,为做好这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工作,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循化县油菜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菜是循化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通过对当地油菜主要病害的实地调查及研究,介绍了油菜霜霉病、病毒病、菌核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病特征及发生规律,总结分析了油菜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黑龙江省油菜潜在病害——油菜白斑病、油菜瓜果腐霉病、油菜白粉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油菜潜在病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油菜病害要早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病害的防治是油菜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病害应以预防为主,如果病害大发生后再用药,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油菜霜霉病、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两种重要病害。其防治措施如下:一、油菜霜霉病霜霉病是油菜的一种常见病害。此病在油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导致叶片枯死,花器变绿肿大,不能结实或结实不良,影响菜籽的产量和出油率。油菜霜霉病除为害油菜外还  相似文献   

9.
油菜黑斑病链格孢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油菜黑斑病在信阳地区发生日益严重,成为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本文阐述了油菜黑斑病的症状特征、发生和危害情况,并制定了综合防治措施,为防治该病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油菜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长期以来遭受各种病害的侵害。由于油菜的生育期长,病害种类繁多,在病害中油菜菌核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尤其是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优质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菌核病有着加重的趋势。本文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以及发病危害进行了论述,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角度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手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何平安  李翚  吴文革  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0-6711
[目的]评价"庄福星"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和直播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庄福星"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庄福星"在油菜苗期能够降低发病率6%~8%,在抽薹-初花期能够降低发病率6%~10%,在成熟期能够降低发病率4%~6%;"庄福星"能够有效促进油菜开花结实,使其形成较多的单株有效分支数,延长主花序长度,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庄福星"在移栽田中的增产效果明显优于直播田。[结论]"庄福星"能够降低油菜根肿病的危害程度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27.96%~41.14%。  相似文献   

13.
用100倍、300倍和500倍的1.2%瑞拉菌素水乳剂稀释液,通过室内离体叶片接菌、田间植株接菌和在自然发病情况下对油菜进行喷施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倍数稀释液1.2%瑞拉菌素水乳剂处理对油菜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抑)治效果。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其抑制率分别为79.53%、68.27%、26.47%,田间接种鉴定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1%、29.9%、19.12%,在不接种自然发病情况下,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为70.89%、66.24%、34.20%。由此可见1.2%瑞拉菌素水乳剂能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害蔓延发展,保护油菜的运输器官,保护油菜叶片免收危害,确保油菜正常光合作用,增加粒质量和角粒数,增产保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目前国内对油菜菌核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概况,认为品种抗性差、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适宜是油菜菌核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提出在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措施基础上,应加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菌核病新品种及利用活体微生物研制油菜菌核病生防药剂的研究,旨在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安徽省来安县的油莱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指出油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草害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菜是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病毒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油菜病毒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总结了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4月上、中旬油菜开花率达10%~30%,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100%时,花瓣保湿培养带菌率最高,是菌核病病菌侵染花瓣的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试验表明:油菜菌核病防治最佳适期为主茎开花株率80%~100%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用克菌灵2250g/hm2防治一次,防病效果达70%以上,保产效果达50%左右,第一次适期用药后,隔5~7d再用药一次,能将菌核病的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四川局部地区油菜根肿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油菜安全生产。以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为防治对象,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利用其筛选的有益生防菌,选择双低和高芥酸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和绵油309,对其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分别在无和有根肿病史的水旱轮作地,开展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益生防菌包衣处理的菌核病发病率均低于没有包衣处理;包衣处理的不同品种产量均高于没有包衣处理,但品种间有差异;包衣处理过的高芥酸油菜品种绵油309的产量高于包衣处理过的双低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在有根肿病史试验田种植的菌核病发病率低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产量高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双低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种植双低油菜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双低油菜的生育特性、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和贮存,为推广和种植双低油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Clubroot disease, caused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soil-borne diseases in cruciferous crops worldwide. New strategi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as no effective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or chemical control agents exist. Previously, we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of clubroot in oilseed rape decreased by 50 and 40%, respectively, when oilseed rape was planted after soybe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rot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clubroot in oilseed rap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oilseed rape planted after leguminous(soybean, clover), gramineous(rice, maize) and cruciferous(oilseed rape, Chinese cabbage) crops.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soybeans before oilseed rap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icrobes that could inhibit P. brassicae(e.g., Sphingomonas, Bacillus, Streptomyces and Trichoderma). Conversely, consecutive cultivation of cruciferous crops significantly accumulated plant pathogens, including P. brassicae, Olpidium and Colletotrichum(P0.05). These results will help to develop the most effective rotation pattern for reducing clubroot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