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桑粉虱天敌—长跗浆角蚜小蜂的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田间调查和研究 ,发现一种新的桑粉虱天敌———长跗浆蚜小蜂。该虫体细小 ,主要寄生桑枝第 3~ 7叶位上的桑粉虱幼虫 ,7月底至 9月中下旬田间寄生率达 2 5 5 %~ 81 4 % ,可有效遏制桑粉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2.
<正>自1992年桑粉虱在我区暴发以来,我们就把对桑粉虱越冬场所的调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采取多种方法,寻找桑粉虱的越冬虫态及场所。下面将调查研究情况简报如下。 1、1992年秋冬调查情况 1992年12月11日在建设乡五一村分别调查了桑条、竹园、水杉、木槿、青菜、杨树、枸杞、楝树、芦竹、龙柏、松树、冬青树等多种作物与树木,均未找到桑粉虱的成虫、蛹和其它虫态。 1993年1月17日在建设乡五一村的桑苗圃和桑园里,各收集5m~2面积的落叶,再把这些叶混合后分作2份,分别用80目的尼龙网包住,1包放在桑保站养虫室里,另1包放在桑保站桑园内,从3月份至5月份经常观察调查有否桑粉虱成虫出来,最终未找到桑粉虱的成虫。  相似文献   

3.
余虹  吴叙英 《蚕业科学》1997,23(1):10-13
室内饲养桑粉虱,感温20℃,卵期平均7.6d;在18.38~19.59℃,幼虫期1龄平均6.2d,2龄3.1d,3龄4.0d,4龄及蛹期8.5d。室内饲养结合田间实验,桑粉虱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平均为21粒。成虫寿命室内为2~6d,室外有长于8d的。以蛹在落叶、土表和杂草中越冬。  相似文献   

4.
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在35个样本的mt DNA COⅠ序列中,检测到23种单倍型,其中20种单倍型分别为7个种群独有;总群体的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6,各种群单倍型Hd介于0.700~1.000间;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47 98,基因流(Nm)为0.17。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桑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种群内变异小于种群间变异;总群体及各种群间Tajima's D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桑粉虱群体在近历史时期无群体扩张。构建的单倍型UPGMA聚类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桑粉虱单倍型呈明显种群分布格局。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滇南至滇西沿线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因遗传漂变产生了较大遗传分化;桑粉虱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种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徐锦松  朱黎明 《江苏蚕业》1994,(4):23-25,22
<正>桑粉虱是目前嘉湖蚕区的一大桑园害虫,连续二年暴发成灾,危害严重,1993年桐乡市三秋蚕茧因桑粉虱危害比上年减产17.7%。为制订防治桑粉虱的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桑粉虱的田间消长规律及各虫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桑粉虱(Pealins mon Takahashi)自1993年秋在我市暴发成灾以后,就成为我市桑园秋期的主要害虫。我们于1994~1997年对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桑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多年摸索,已基本积累了一套综防经验。1994~2000年,桑粉虱的发生、为害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为蚕茧的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叶质基础。1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桑粉虱防治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1 晚秋条桑育 桑粉虱卵主要产于第1~4叶,占94%,6叶以下少见,幼虫主要分…  相似文献   

7.
唐建国 《四川蚕业》2003,31(1):32-33
20 0 2年 ,我县的桑树病虫害严重 ,严重的影响了桑叶的产量与质量 ,制约了我县蚕茧单产质量的提高。为了弄清危害最严重的桑粉虱的发生危害情况 ,笔者作了如下调查 ,并浅谈几点防治办法。桑粉虱Bemisiamyricaekuwama属同翅目 ,粉虱科 ,又名白虱 ,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杨梅粉虱。1 分布与危害1 1 分布 :笔者曾在 2 0 0 2年 8~ 9月在马鸣乡的高桥、江寨设点调查、结果发现未防治的密植桑、河流地 ,成片桑发生多 ,而大行桑 ,山坡地发生较少或没有。1 2 危害情况1 2 1 危害特点 ,成虫群居 ,枝条顶端的 1~ 2片叶产卵最…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秦毅恒同志介绍了桑粉虱的化药防治方法。由于桑粉虱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存在各虫态,而当前很少有对所有虫态皆特效的药剂种类,所以采用化学药物防治,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在桑园用药上,必须综合考虑收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粘虫板对桑蓟马和桑粉虱的控制作用,本试验比较了黄色和蓝色粘虫板在不同密度下对桑蓟马和桑粉虱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诱集效果极显著优于蓝色粘虫板,对桑粉虱的诱集效果也优于蓝色粘虫板。每667 m2设置14片和7片黄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诱捕率分别为8.55%和5.02%,对桑粉虱的诱捕率分别为26.40%和46.31%,在虫口密度高、粘虫板设置数量过少时,对田间虫量控制作用不大,需进一步试验优化桑园粘虫板的设置密度。  相似文献   

10.
桑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锦松  芮开宁 《蚕业科学》1995,21(3):186-187
桑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徐锦松,朱黎明,张宝兴,芮开宁(浙江桐乡市农林局)(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桑粉虱是夏秋季桑园常见的一种害虫。近年来,在桐乡市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着秋蚕生产。为了有效控制其为害,笔者于1993年对桑粉虱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湖州市的生态条件,对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桑粉虱在湖州地区发生为害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白刺夜蛾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制白刺夜蛾危害固沙植物白刺,保持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生态平衡,观察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 Staudinger)害虫生活习性和天敌,观察显示白刺夜蛾在河西走廊荒漠草原上,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主要以白刺(Nitraria spp)为食,幼虫期是其主要危害期。在干旱的荒漠草原上,6~8月3个月的平均降雨量超过38 mm,白刺生长茂盛,有利于白刺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害虫数量大爆发,反之虫口密度急剧降低。不难得出最佳防治时间是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以维持荒漠草原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以蝗虫微孢子虫为主的治理蝗虫的配套技术,在青藏高原蝗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灾害,不污染环境,对自然天敌没有杀伤作用,保护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蝗虫自然天敌的生物多样性;而运用化学农药治理蝗虫,天敌被大量杀伤,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蝗灾发生的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6个家蚕品种的鉴定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 6个家蚕品种 (包括正反交 )进行了DNA指纹分析 ,筛选出E AAC/M CTT、E ACA/M CAA、E ACC/M CTT、E AGG/M CAA及E AGG/M CTT 5对引物。这 5对引物在 6个家蚕品种中共扩增出 15 7条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 31 4条带 ) ,其中有多态性带 5 4条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多态性带 10 8条 ) ,多态性比例为 34 4 %。通过这些多态性条带的不同组合 ,可明确将供试的 6个家蚕品种加以区分 ,并作为 6个家蚕品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GT)是动物糖基化作用的关键酶。黄酮类色素是家蚕天然彩色茧中主要色素之一,桑叶中的黄酮色素在蚕体内需通过糖基化修饰才能够进行生物转化。为了研究UGT对家蚕茧色的影响,选取在家蚕绿色茧品种大造丝腺或中肠中有表达的7个家蚕UGT基因(UGT59、UGT30、UGT60、UGT34、UGT86、UGT89、UGT65),用RT-PCR方法对这些基因在白茧品种C108和皓月、绿茧品种大造和G1、黄茧品种Y12和黄茧限性品种Ys的丝腺、中肠和生殖腺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品种中UGT89和UGT65基因只在丝腺特异表达;UGT86基因在丝腺的表达量最高,无茧色特异性;UGT60和UGT34基因在有色茧品种的中肠组织特异性表达;UGT59和UGT30基因在绿茧品种的丝腺和中肠组织特异性高量表达,UGT30基因在不同茧色品种还存在mRNA转录本的差异,显示出茧色特异性。对限性黄茧品种Ys的调查显示,UGT60和UGT86基因的表达在生殖腺存在性别差异,而在丝腺和中肠组织没有性别差异。提示UGT60和UGT34基因的表达与天然彩色茧色素在中肠的吸收有关,UGT59和UGT30基因表达与绿茧色形成有关,而UGT60和UGT86基因在生殖腺的差异表达与性别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7.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