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 ,初步查明桑粉虱在江苏省吴江市的发生世代为 8代 ,在日均温度 2 6 6~ 2 7 9℃环境中 ,其成虫、卵、幼虫、蛹的历期分别为 3 2、4 5、16 5、5 7d ,完成 1个世代约需 1个月左右 ;雌雄性比为 12 3∶1,种群消长受气候、天敌、农药防治等影响较大。在调查中首次发现了桑粉虱的新天敌———长跗浆角蚜小蜂。  相似文献   

2.
1 德昌县桑粉虱的发生与为害 1.1桑粉虱的发生与蔓延 桑粉虱在德昌县蚕区为害始于2000年,但由于是微小昆虫,对生产上的影响也不易察觉,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03年,在该县的永郎镇大沙心村,5月初始见零星桑粉虱成虫,到7月下旬,全县大多数乡镇均不同程度发生,8月上旬已经遍布全县。  相似文献   

3.
桑粉虱(Pealins mon Takahashi)自1993年秋在我市暴发成灾以后,就成为我市桑园秋期的主要害虫。我们于1994~1997年对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桑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多年摸索,已基本积累了一套综防经验。1994~2000年,桑粉虱的发生、为害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为蚕茧的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叶质基础。1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桑粉虱防治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1 晚秋条桑育 桑粉虱卵主要产于第1~4叶,占94%,6叶以下少见,幼虫主要分…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发生在云南保山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植株上的桔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Thomson)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桔斑簇天牛1年发生1代,以卵和1~3龄幼虫在产卵槽底部和蛀食坑道内越冬。越冬期大龄幼虫于翌年3月下旬化蛹,低龄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蛹平均历期65~78d。6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平均寿命为38~47d。7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期,树皮厚度为3~5mm之间的产卵量最多,产卵率为96.03%。7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卵孵化期,卵孵化率为91.80%,卵的平均历期18~25d。10月中旬卵和幼虫进入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15℃时越冬卵孵化率下降为57.30%。越冬期幼虫处于持续蛀食发育状态,幼虫平均历期为225~240d,幼虫大致分为6龄,4~5龄幼虫取食量最大,平均单日蛀道容积为28.26cm3。  相似文献   

5.
<正>自1992年桑粉虱在我区暴发以来,我们就把对桑粉虱越冬场所的调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采取多种方法,寻找桑粉虱的越冬虫态及场所。下面将调查研究情况简报如下。 1、1992年秋冬调查情况 1992年12月11日在建设乡五一村分别调查了桑条、竹园、水杉、木槿、青菜、杨树、枸杞、楝树、芦竹、龙柏、松树、冬青树等多种作物与树木,均未找到桑粉虱的成虫、蛹和其它虫态。 1993年1月17日在建设乡五一村的桑苗圃和桑园里,各收集5m~2面积的落叶,再把这些叶混合后分作2份,分别用80目的尼龙网包住,1包放在桑保站养虫室里,另1包放在桑保站桑园内,从3月份至5月份经常观察调查有否桑粉虱成虫出来,最终未找到桑粉虱的成虫。  相似文献   

6.
姚建军 《四川蚕业》2012,40(2):36-36
<正>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又名桑虱,白虱,属同翅目、粉虱科,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3月中旬开始发现成虫,以后逐渐增多,8~9月间最盛,次年1月始少见,约生活10~11个月。各虫态经过日期因各地气候而异。桑粉虱是一种好湿性桑叶害虫,在密植、阴湿、通  相似文献   

7.
安邦 《江西饲料》2003,(3):40-40
1抓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育雏期进行科学管理,是提高鹌鹑日后产蛋率的重要保证。确保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是温度的管理,一定要保证较高而稳定的温度:1~3d38℃-39℃,4~5d36℃-37℃,6-10d35℃,10~35d30℃-32℃。育雏宜采用单层平网方式,这种方法光照好,温度均匀,卫生条件好,传染病发病率低,育雏期应分别在5日龄、10日龄和15日龄各测量平均体重一次,若达不到标准体重,就要加强饲养管理。18日龄后可从育雏室转到成年鹌鹑笼,在转群饲养阶段要求与育雏室的环境相同。在育雏期要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坚持每次消毒。即在每批育雏结束后,就要对育雏室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桑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常规啧施法测定了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桑粉虱卵、成虫的防效及施药后不同时间的桑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室中稀释3500倍液的对桑粉虱卵的孵化抑制性最强,处理后120h的孵化率为1.78%;稀释5000倍液的次之,120h后的孵化率为13.46%。田间施药后7d对桑粉虱的防治效果是3500倍〉5000倍〉10000倍;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毒性是1250倍〉2500倍〉5000倍液,喷药后5d的桑叶对家蚕添食的中毒率分别为61.11%、46.67%和3.33%,但药后8d的桑叶对家蚕添食无中毒蚕现象,药后11d的桑叶饲喂家蚕,能显著降低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药后14d的桑叶对家蚕和茧质均无影响。因此,桑园中使用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桑粉虱时,可稀释3500倍喷施,施药后14d方可采叶饲喂家蚕。  相似文献   

9.
周勤  吴海平 《蚕桑通报》1994,25(3):22-24
桑粉虱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农业厅经作局周勤,吴海平桑粉虱是桑园夏秋季常见的一种害虫,在我省往年可见桑粉虱的成虫在桑树枝梢四周飞舞或停歇于顶端嫩叶背,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虫口密度低、为害轻,对生产几乎无影响,故未引起注意。但在1993年,我省杭嘉湖蚕区遭...  相似文献   

10.
桑粉虱天敌—长跗浆角蚜小蜂的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田间调查和研究 ,发现一种新的桑粉虱天敌———长跗浆蚜小蜂。该虫体细小 ,主要寄生桑枝第 3~ 7叶位上的桑粉虱幼虫 ,7月底至 9月中下旬田间寄生率达 2 5 5 %~ 81 4 % ,可有效遏制桑粉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11.
不同催青处理的二化性家蚕体内过氧化氢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5℃明催青和15℃暗催青对二化性家蚕品种丰一体内的H2O2代谢影响。在催青期,前一种处理的蚕卵体内H2O2代谢水平在中后期呈U型变化,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后期迅速上升;后一种处理的蚕卵体内H2O2代谢水平在第16天出现峰值,CAT活性在后期缓慢上升。在幼虫期,两种催青处理的H2O2代谢基本相似,均是H2O2代谢水平随龄期增加而逐步下降,CAT活性在1~4龄逐步下降,而在5龄期有所回升。在蛹期,前一种处理的H2O2代谢水平分别在第2天和第9天出现峰值,CAT活性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出现峰值;后一种处理的H2O2代谢水平在第4天出现峰值,CAT活性在第5天出现峰值。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催青条件显著改变了家蚕催青期和蛹期的H2O2代谢,滞育诱导阶段的家蚕H2O2代谢可能与滞育激素(DH)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巴青1号青稞在青海高寒地区种植,大部分在抽穗之后开花,小花开放顺序通常由中部向上下两端开放,单个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为5~8d,群体开花时间可达到10d。一日开花高峰在上午09~11时和下午13~15时。青稞开花的适宜温度为17.2℃~22.6℃,相对湿度55%~65%,结实率为85.7%。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巴氏杀菌乳贮藏温度及时间对保质期的影响。[方法]以75 ℃,15~20 s热处理的新鲜巴氏杀菌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6 ℃、10 ℃、15 ℃恒温条件下贮藏,样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酸度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巴氏杀菌乳在6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可控且有保障,7 天内不会发生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0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6 天内有保障,不易出现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5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3~4 天内有保障,在第4~5天开始出现变质。  相似文献   

14.
将60头八眉猪二元待产母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实验组在预产期前30d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基础喂量为每天每头2kg,每产一头仔猪增加0.25kg,仔猪生出后1~3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30~32℃,4~7日龄为28~30℃,8~28日龄圈舍温度控制在22 ~ 25℃.对照组产前30d在饲料中不添加含蛋白质饲料,每天每头饲喂3.5kg.仔猪出生1~7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28 ~30℃,8~28日龄分娩舍温度控制在20~25℃.结果表明,实验组28日龄成活率和断奶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王鸽能量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美国王鸽的代谢率、每日代谢能消耗及食物能量摄入与利用,其结果:在同温条件下,1~5日龄时的代谢率(2.657±1.078meo_2/W~(0.67)·hr)为最低,6~10日龄(11.334±2.421)为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26~30日龄接近于成鸽水平。每日代谢能消耗以1~5日龄(17.971±11.147千焦/只·日)为最低,16~20日龄时为(268.490±57.124)最高,但仍低于成鸽(285.426±71.835)。在12~25℃环境中,21℃与25℃的代谢率没有显著差异,而12℃和16℃的代谢率与25℃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10日龄前雏鸽的代谢率与体重呈强的线性正相关,而后呈强的线性负相关,代谢率呈两个相反趋向的年龄相。40~50日龄童鸽的能量摄入为 533.331千焦/只·日,真同化率为84.69%,每日代谢能消耗占真可代谢能的54.5%,大于生长能量(45.5%)。  相似文献   

17.
普宗朝  张山清 《草业科学》2022,38(1):110-121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在对影响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5℃积温、冬季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80%保证率≥5℃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作为指标因子,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80%保证率≥5℃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高),北疆少(低);平原多(高),山区少(低)"的格局.受上述两指标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影响,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东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秋眠级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周边山前倾斜平原,伊犁河谷以及准噶尔盆地西部和东部的低平原地带;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北疆北部、西部,准噶尔盆地腹地以及天山和昆仑山中、低山带;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大部为紫花苜蓿不适宜种植区.影响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的主导因子不同,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以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主要受80%保证率≥5℃积温的影响;秋眠级1~2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受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9年新疆≥5℃积温和冬季最低气温分别以65.52(℃·d)·10 a-1和0.63℃·10 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上升趋势,80%保证率≥5℃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也总体增多或升高,但其变化具有阶段性差异,时段Ⅰ(1961-1980年)80%保证率≥5℃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为近59年最低时期;时段Ⅱ(1981-2000年)较时段Ⅰ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升高2.9℃,但80%保证率≥5℃积温变化不大;时段Ⅲ(2001-2019年)较时段Ⅱ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不升反降0.8℃,而80%保证率≥5℃积温增加147.0℃·d.受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近59年新疆秋眠级4~6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呈扩大趋势,而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呈减小趋势.这表明气候变暖对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发展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18.
普宗朝  张山清 《草业科学》2021,38(1):110-121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在对影响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 ≥ 5 ℃积温、冬季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作为指标因子,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高),北疆少(低);平原多(高),山区少(低)”的格局。受上述两指标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影响,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东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秋眠级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周边山前倾斜平原,伊犁河谷以及准噶尔盆地西部和东部的低平原地带;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北疆北部、西部,准噶尔盆地腹地以及天山和昆仑山中、低山带;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大部为紫花苜蓿不适宜种植区。影响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的主导因子不同,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以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主要受80%保证率 ≥ 5 ℃积温的影响;秋眠级1~2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受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9年新疆 ≥ 5 ℃积温和冬季最低气温分别以65.52 (℃·d)·10 a?1和0.63 ℃·10 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 < 0.001)上升趋势,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也总体增多或升高,但其变化具有阶段性差异,时段Ⅰ (1961–1980年) 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为近59年最低时期;时段Ⅱ(1981?2000年)较时段Ⅰ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升高2.9 ℃,但80%保证率 ≥ 5 ℃积温变化不大;时段Ⅲ(2001?2019年)较时段Ⅱ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不升反降0.8 ℃,而80%保证率 ≥ 5 ℃积温增加147.0 ℃·d。受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近59年新疆秋眠级4~6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呈扩大趋势,而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呈减小趋势。这表明气候变暖对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发展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19.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20.
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细弟  胡萃 《蚕业科学》1989,15(2):95-99
野蚕照卵蜂是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的主要卵寄生蜂,自然寄生率较高。在杭州,主要以一龄幼虫于越冬野蚕卵内过冬,一般4月底5月初开始羽出;在田间养虫室内,一年发生10代。25℃下,一世代的平均历期为18.56天,其中卵期约30小时,一龄幼虫期约2天,二龄幼虫期约3天,预蛹期约1天,蛹期10—13天。25℃下喂20%蔗糖液,雌蜂平均寿命45.37天,雄蜂43.21天。供蔗糖液,以家蚕卵为寄主,25℃下雄蜂平均产卵期20.39天,寄生卵粒51.27粒,产子蜂62.47头,于蜂雌性比平均82.10%。在4℃、76%R.H.下,幼期各虫态具一定的耐冷藏能力,尤以卵期为强。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认为该蜂在野蚕生物防治上很有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