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典型区位固定样地方法,连续6年测定辽东山地实施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后初期阶段的生态效益变动过程。结果表明:退耕后3年植被开始进入激烈竞争阶段,多年生草本、半木质化植物、灌木等相对长寿植物开始占据主导。人工辅助(造林)可在6年后形成较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尤其是木质化根系以乔灌木混交模式为最高,虽其固土蓄水功能恢复的速度比自然恢复模式晚1~2年,但其综合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乔木恢复模式。若依对照(持续农作物耕作)的地表径流量为100%,则6年平均值乔木模式为11.9%,乔灌模式14.49%,自然模式10.65%。依相同方法计算,泥沙流失量在乔木模式下为1.95%,乔灌模式下为0.15%,自然恢复模式下为0.04%。在由农田演变为森林的同时,微小动物(尤其昆虫)系统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在几年生态恢复进程中,与对照比,3种恢复模式不但植物物种相对多样,且寄生或依附类微小动物种群亦相对繁杂并初步形成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面积珍贵的寒温带针叶林,形成了许多不同火烧强度、不同火面积的火烧迹地。从火烧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火烧迹地自然恢复状况、火后不同管理措施对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大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自然演替和人工管理措施下火烧迹地恢复的差异,并指出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因子、火烧迹地恢复模式和技术将是今后火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在闽东北鹫峰山对不同迹地采取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所造成的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不尽相同.通过分析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的排序为:人工造林模式<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式<天然更新模式和采伐迹地<退耕农地<火烧迹地<矿山迹地.经过4年植被恢复,所有迹地上的植被均已郁闭,地表径流深显著变小,泥沙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以采伐迹地(B2)和退耕农地(B3)上采用人工造林模式(A1)的样地植被,具有较强的保水和固土能力,产生土壤侵蚀的地表径流深最小(二者分别为17.6mm和10.3mm),流失泥沙量也最少(二者分别为0.5g.m-2和0.4g.m-2).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恢复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方法]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2种恢复模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20年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植被层碳储量明显大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的乔木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高22.56%。自然恢复的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的分配比为干﹥枝﹥根﹥叶﹥皮,而人工恢复为干﹥根﹥枝﹥皮﹥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自然恢复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人工恢复的3.99、5.94、1.14倍。(2)自然恢复的土壤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小;自然恢复表层(0 10 cm)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均比人工恢复的大,但其它土层则相反;2种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含量、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恢复土壤各层碳储量所占分配比差异明显。(3)自然恢复各组分碳储量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人工恢复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结论]自然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植被层碳储量的恢复,而人工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土壤层碳储量的恢复。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看,杉木人工林皆伐后林地自然恢复模式固碳能力高于人工恢复模式,恢复模式对碳储量在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分配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近自然恢复模式下不同的立地条件混播模式对播种植物增长率的影响,通过观测各种植被基部面积增长率、冠层面积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和株高增长率等生长量指标,对比研究植物生长量增长率在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坡立地下播种植物生长量的增长率优于裸地,乔灌混播对比乔灌草混播差异不显著,但优于乔木种子单播;主要出苗树种的生长量增长率在乔灌混播下更具有优势。在近自然植被恢复中,良好的立地条件能获得较高植物增长率,乔灌混播模式对植物增长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次生林火后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被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分析黑河地区近20 a来不同重度火烧迹地上植被的演替变化。研究表明:火后初期,草本、灌木迅速占据火烧迹地,灌木在数量和盖度上不及草本,随着火烧年度的推移,草本、灌木在数量和盖度上逐渐减少,物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乔木在数量和盖度上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灌木、草本高频物种所占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灌木高频物种高于草本的高频物种。另外还发现不同火烧迹地上灌木物种的相似度高于草本物种相似度,相似度范围波动较大,火烧迹地上相邻年份物种的相似度高于年份相差久远物种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8.
对大兴安岭松岭林业局所辖的古源林场和绿水林场不同年代落叶松白桦林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调查,用α多样性对火烧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火烧后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然后急速增加,在火烧20a后除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继续增加外,乔木层和灌木层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在火烧后4a之内乔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降低,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升高;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在火烧后变化较大,乔木层和灌木层由于受物种基数低而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土壤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丰富度、多样性、相似度指标,研究了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情况,并与未过火林地做出了比较,讨论了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定义和内涵,对被恢复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综述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质改良技术,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以大兴安岭古利库砂金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例探索了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是调查和评价立地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恢复工作。接着根据采矿迹地土壤沙砾含量高,蓄水保墒能力差,土壤肥力低和轻度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分别使用了保水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粉煤灰降低重金属污染,食用菌废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改善土壤基质,同时还接种外生菌根菌提高植物的抗性。通过植物筛选和群落优化配置研究筛选出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这两种适合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乡土树种,3种适合古利库砂金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最优植被恢复模式,分别是采矿迹地生态林植被恢复模式、采矿迹地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和采矿迹地近自然植被恢复模式。最后对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