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酞酸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酞酸酯(PAEs)又称邻苯二甲酸酯,是环境激素类有机化合物,作为增塑剂在塑料、树脂和橡胶制品中的添加量一般为20%~60%。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有农用化学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PAEs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并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进入不同的环境介质,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土壤PAEs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土壤PAEs的污染现状,分析了PAEs在土壤-大气界面(挥发、沉降)、土壤-植物系统(植物吸收、植物修复)、土壤-水界面下的环境行为(吸附-解吸)及土壤PAEs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并指出国内土壤PAEs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总体上已遭受不同程度的PAEs污染;同时,土壤PAEs通过不同界面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也面临较高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出今后土壤PAEs研究应以区域土壤污染与环境行为为重点,深入研究土壤PAEs的时空传输与演变规律、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和风险削减与修复措施,为保障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东南郊灌区土壤和农产品酞酸酯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北京市东南郊典型灌区土壤和作物酞酸酯PAEs含量和污染水平,2015年利用气象色谱-质谱仪检测了该灌区31个表层土壤样品和38个作物样品的6种优控PAEs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灌区表层土壤PAEs质量分数为1.8~12.2 mg/kg,均值5.1 mg/kg.与国内外相比,该研究中土壤PAEs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土壤中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含量均值分别占PAEs总量的60.4%和35.9%.土壤样品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DnBP含量均超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但总体上未超过美国土壤PAEs治理标准.冬小麦籽粒、夏玉米籽粒和果蔬可食用部位PAEs质量分数分别为2.34~3.66、1.76~3.15和2.26~3.76 mg/kg;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该研究区农产品PAE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污灌历史年限区域土壤和粮食作物籽粒PAEs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冬小麦籽粒、夏玉米籽粒和果蔬中DEHP和DnBP含量分别占总量的50.3%和30.5%、45.1%和50.2%、47.16%~63.3%和31.96%~46.36%.农产品PAEs总量及各组分含量均低于欧洲的建议标准值.粮食作物籽粒中PAEs和DnBP含量与土壤中相应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0.87和0.91~0.92.该研究中农作物对PAEs的迁移系数为0.24~1.65.儿童和成人PAEs致癌风险分别为1.34×10-5和3.87x10-5,非致癌指数分别为9.44x 10-1和3.83×10-1,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口-作物暴露对PAEs 2种风险贡献均最大,DEHP对人体2种风险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5,(4):985-990
以5种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土壤粒径(0.25 mm、0.25~1 mm),采用淋滤模拟实验,在PAEs污染土(3 cm)下方设置不含PAEs的清洁土(20 cm),研究土壤粒径对PAEs垂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滤前污染土中5种PAEs含量(5PAEs)为136.55 mg kg-1,淋滤后显著降低,0.25 mm和0.25~1 mm条件下分别只有1.16和1.25 mg kg-1,两种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淋滤后清洁土中0.25 mm粒径下5PAEs为11.16 mg kg-1,显著高于0.25~1mm条件下(5.77 mg kg-1);总体上,0.25 mm粒径时淋洗率低于0.25~1 mm粒径时。但是,粒径对5种PAEs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不同,淋滤后清洁土中DMP和DEP含量均低于0.1 mg kg-1,不同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DBP和BB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而0.25~1 mm粒径下各土层均低于0.2 mg kg-1;DO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但0.25~1 mm粒径时下层含量最高。因此,对于分子量低的DMP和DEP,粒径没有对它们的迁移产生影响;但对于分子量相对高的DBP、BBP和DOP,土壤粒径大有利于迁移。  相似文献   

4.
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种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极强的富集作用,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威胁极大,目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PAEs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分析与检测方法、生物富集与迁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降解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认为环境中的PAEs大部分来源于人工合成途径,可被土壤、沉积物及一些悬浮泥沙中的有机物质所吸附.PAEs进入土壤或大气环境后,通过作物吸收作用会在作物体内有一定残留,环境中的PAEs可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两种方式进行降解,生物降解被认为是PAEs降解的主要形式.文章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认为今后应着重从PAEs的环境行为、PAEs健康风险评价、PAEs污染的治理与削减技术以及PAEs替代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甜菜与黑麦草、苜蓿、苏丹草分别间作及4种植物各自单作对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DEHP)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植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种植植物的修复效果更好;苜蓿单作与间作都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其中甜菜/苜蓿间作PAEs的去除率最高,可达66.48%;植物单作与间作相比,间作的修复效果高于单作,间作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根际微生物对PAEs的降解;就单一污染物来说,DBP和DEHP在污染土壤和植物茎叶中的浓度较其他两种污染物高,两者在土壤中的去除率也较高,其中DEHP为最高,均可达50%以上,DBP的去除率也在40%以上;DEHP在植物茎叶中的生物富集系数明显较低,且单作低于间作,而DBP和BBP的生物富集系数较高。可选择苜蓿作为土壤中PAEs修复的一种高效修复植物,植物间作相对于单作有更好的修复效率,也可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可优先选择作为植物修复的一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经济相对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典型中小城市的菜地和果园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对16种PAEs(邻 苯二甲酸酯)化合物进行了检测,以研究其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本区域的PAEs的污染控制问题。结果表明,在珠三角城市中,东莞土壤的PAEs含量最高,各地土壤中的PAEs平均含量依次为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从珠三角城市菜地和果园的平均PAEs分布来看,东莞和深圳的菜地PAEs明显高于果园;珠海、中山和惠州菜地的平均PAEs与果园基本持平。16种PAEs类化合物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分布各异,东莞市果园和菜地土壤中有11种PAEs含量是采样的5个城市中最高的,表明东莞市土壤受到PAEs污染相对严重,并且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土壤中的HEP含量要远远高于其他PAEs化合物。虽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土壤相比,所取样调查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壤中的PAEs含量相对不高,但与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相比,珠三角城市果园和菜地土壤的PAEs主要表现为DEP和DnBP超标,这两类PAEs化合物应该成为重点的污染控制对象。  相似文献   

7.
原料及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塑化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油料品质及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hthalatic acid esters,PAEs)的影响规律,对未脱皮花生仁和脱皮花生仁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提取花生毛油,对未脱皮和脱皮花生仁及其对应毛油中PA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原料品质和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脱皮和脱皮花生仁中均含有PAEs且在制油过程向毛油中迁移和富集,在不同制油工艺中迁移率的差别致使不同毛油中PAEs含量也有明显差别。7个未脱皮花生仁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tlhexyl)phthalate,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ortho-phthalate,DINP)和8种塑化剂总的(total content of 8 PAEs,∑8PAEs)质量分数分别为0.085~0.540、0.325~1.372、0.422~0.771和0.964~3.403 mg/kg。花生浸出毛油中DBP、DEHP、DINP及∑8PAEs平均含量是压榨毛油的1.39、1.23、1.16、1.22倍。花生仁脱皮制油可使毛油中DBP、DEHP、DINP、∑8PAEs含量分别降低33.0%~36.4%、26.7%~29.4%、15.0%~18.7%、22.5%~23.0%。在花生油生产尤其是炒香型花生油生产时,严格对花生仁原料中PAEs含量进行监控,同时采用花生脱皮压榨取油,对花生油产品的PAEs风险防范和控制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企业生产高品质花生油,降低PAEs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5年5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2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均小于1,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相对较高,在10-2数量级,偏高于邻苯二甲酸正丁酯。从位于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的3号采样点(S3)采集的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偏高,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不同暴露途径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饮水是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其对人体健康总风险的贡献远大于洗浴皮肤暴露。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PAEs等有机污染物,因此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PAEs污染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亦较高。  相似文献   

9.
金桔园土壤及金桔中酞酸酯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桔园土壤及金桔中酞酸酯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6种酞酸酯,5个土壤监测点DMP、DEP、DOP、BBP都未检出;DBP、DEHP全部都有检出,各土壤监测点中DBP浓度值均比DEHP浓度值高。3个金桔样中DMP、DOP、BBP都未检出;DEHP、DBP、DEP全部都有检出,PAEs浓度值都遵循DEHP>DBP>DEP的规律。金桔果实对PAEs的吸收积累途径主要是通过果实外表皮直接吸收塑料大棚中的PAEs蒸汽。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改善大蒜产地环境、提升产量品质的效果,利用常规施肥结合解淀粉芽孢杆菌W48发酵液进行大蒜田土壤处理,测定大蒜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定量分析菌剂处理后土壤和大蒜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W48菌株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能力,同时具备溶磷和产铁载体的潜力。施用W48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根际区域营养环境,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等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土壤氮、磷元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小区大蒜增产10%,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有提高,其中可溶性糖显著增加了30%;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土壤和大蒜中PAEs的主要检出类型,土壤中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874.05和337.12μg/kg,大蒜中几种PAEs残留量普遍较高,DBP最高为666.57μg/kg,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409.93μg/kg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433.65μg/kg。菌剂对PA...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监测方法和加标回收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3,(3):748-751
酞酸酯是我国优先控制的环境污染物之一。组织全国22个省的四十余家实验室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分别完成土壤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中6种酞酸酯的测定,并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系统性研究,从结果控制的角度对土壤中PAEs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评估了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对质量控制结果的影响程度,提出了6种PAEs加标回收率测定的控制指标,旨在为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了苏南地区13个农田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和酞酸酯(PAEs)污染物,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农田表层土壤,尤其是来自钢铁企业周边的表层土壤中PAHs和PAEs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农田土壤中总PAHs和总PAEs的浓度分别在147~40300μg·kg-1和0.575~762μg·kg-1之间,其中钢铁厂周边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130μg·kg-1和47.4μg·kg-1。土壤样品中苯并(a)芘的浓度与总PAHs的浓度显著相关,高分子量PAHs在钢铁厂周边表土中含量较高,钢铁冶炼焦化和烧结等工序是其污染来源。酞酸正丁酯(DBP)和酞酸乙基己基酯是苏南地区农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AEs类物质,钢铁厂周边有较高的DBP检出可能与炼钢、冷轧和炼铁等工序有关。本研究将为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及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HPLC-MS/MS技术对PAEs类胁迫压栽培蔬菜样品PAEs类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及迁移、残留评价。结果表明,蕹菜及西洋菜两种蔬菜样品在土壤栽培、水栽培两种不同模式中的PAEs类成分检出率为68.18%~95.45%,其中DIBP和DINP为检出共有成分;说明了两种蔬菜和两种栽培模式间PAEs类成分的迁移是具有差异显著性;不同样品中的PAEs类成分的检测含量是具有差异显著性,热值图的分析也同样反映出了其迁移和残留的差异性;样品中的DIBP和DINP检测含量均高于CK样品,差异显著;进行了影响因子及其互作效应的差异性分析,讨论了PAEs类成分在蔬菜栽培中迁移、残留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菜子湖地区退耕还湖后苔草、芦苇和酸模植被群落下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植被群落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0-6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酸模>苔草>芦苇,而6-13cm,13-25cm,25-40cm,40-55cm土层均表现为:芦苇>苔草>酸模,总体表现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下降(2)土壤全磷含量均为0-6cm土层全磷含量较高,6-13cm土层含量最低,全磷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趋势的强弱表现为:酸模>苔草>芦苇(3)土壤速效磷含量除酸模在0-6cm土层显著大于苔草和芦苇外,其它各个层次间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趋势(4)除酸模在0-6cm和6-13cm土层的土壤磷素有效率显著高于苔草和芦苇外,其它不同土壤层次间无显著差异。(5)不同植被群落凋落物和根系分布特征差异是引起退耕后湿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和磷素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水产养殖农家肥投放也促进了湿地表层土壤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二次污染的生态修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Cr~(6+)污染的修复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探索土壤重金属Cr~(6+)对2种经济作物和5种观赏性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芽长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研究,找到在土壤Cr~(6+)污染条件下适应性强的耐性经济和观赏修复植物。结果表明:土壤在50 mg·kg~(-1) Cr~(6+)胁迫下最优修复植物为牵牛花和高羊茅;土壤中25 mg·kg~(-1) Cr~(6+)胁迫下,优选凤仙、牵牛花和高羊茅进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16.
对湘西主要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猕猴桃植株中As、Pb、Hg、Cd、Cr等重金属的累积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猕猴桃种植地区的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均不明显,湘西有1地区土壤中镉(4.900 mg·kg~(-1))、汞(0.634 mg·kg~(-1))含量有所超标外,其余各地区各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标准范围以下;同时各地区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P综均远小于0.7,有5处基地无重金属污染现象发生,符合绿色猕猴桃种植基地土壤所需标准,可以安全生产。各地区猕猴桃枝干、叶片中各种重金属(镉、汞除外)的含量都很小;猕猴桃对土壤中重金属镉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其枝干中镉含量达到12.73%。6个地区猕猴桃果实中各重金属的含量都低于或远低于国家标准值,属于无污染的绿色水果。通过综合分析可得,湘西猕猴桃主要种植地土壤状况良好,果实无重金属残留现象。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土传病害加重以及土壤退化,作物轮作可以缓解这些负面影响。为探讨连作、与苦荞轮作对云南地区3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丽薯6号、青薯9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作分别增加了合作88土壤中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子囊菌门中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Ascomycota)、孢霉属(Mortierella)丰度的4.30%、113.82%、1.60%,轮作合作88(HZ88)-苦荞(KQ)和KQ-HZ88分别下降31.06%和45.01%、87.04%和7.14%、40.43%和45.53%;连作增加了丽薯6号土壤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的7.57%,轮作丽薯6号(LS6H)-KQ和KQ-LS6H分别下降50.72%和1.22%;连作增加了青薯9号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丰度的11.35%、50.79%,轮作青薯9号(QS9H)-KQ和KQ-QS9H分别下降22.12%和52.59%、74.22%和22.22%。此外,与HZ88-HZ88、LS6H-LS6H、QS9H-QS9H连作相比,轮作HZ88-KQ和KQ-HZ88、LS6H-KQ和KQ-LS6H、QS9H-KQ和KQ-QS9H土壤中Ascomycota的丰度分别显著降低46.07%和9.11%、53.59%和18.13%、9.44%和-12.87%;癣囊腔菌属(Plectosphaerella)丰度分别显著降低94.27%和17.41%、86.07%和45.17%、63.11%和-427.04%;unclassified_Ascomycota丰度分别显著降低94.64%和74.97%、97.34%和22.97%、85.73%和-32.56%。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引起云南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轮作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浓度DBP和DEHP处理的土壤对青菜、菠菜、莴苣和萝卜进行盆栽实验,采用加速溶剂萃取,Qu ECh ERS方法和硅烷衍生化对土壤和蔬菜样品进行前处理,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技术,分析了4种蔬菜中DBP、DEHP及其单酯代谢物MBP、MEHP从土壤中吸收的残留量分布规律和富集系数。结果表明,生长在高、低两个不同浓度DBP和DEHP土壤中的4种蔬菜都有DBP、DEHP及其代谢物MBP和MEHP的检出。萝卜中DBP和DEHP残留总量(Σ2PAEs)及其代谢物残留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蔬菜。4种蔬菜对土壤中的DEHP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值都大于1,有明显的富集效应;而对于土壤中DBP有富集效应的则只有萝卜,其他3种蔬菜对DBP的BCF值都远小于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DBP、DEHP能被蔬菜产品吸收富集,并且在体内代谢出毒性比母体更高的单酯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识和评价石油开采对陇东地区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微生物3大类群的数量以距污染源30m的样地S1-3最高,200m的S7-9次之,100m的S4-6最低;放线菌数量变化对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较大。(2)土壤有机质、含油量、含盐量、速效磷均为S1-3最高,S4-6次之,S7-9最低;土壤pH值、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均以S7-9最高,S4-6次之,S1-3最低。(3)PCA结果显示TPHs含量在8种环境因子中作用最大,其含量的上升导致了土壤含盐率、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了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其他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时,应充分开发利用土壤细菌及放线菌资源,并外源投加N,K等营养元素,从而刺激土著石油降解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深层土壤热扩散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地气相互作用相对活跃的地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热扩散率的变化,才能正确计算地表能量平衡进而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1980—2001年39个观测站点实测的0.8 m和3.2 m土壤温度资料,利用热传导对流法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得各站点的土壤热扩散率,并分析了土壤热扩散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01年期间青藏高原土壤热扩散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波动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动较小。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深层土壤热扩散率从春季至夏季增大,夏季至秋季减小,秋季至冬季减小;夏季最大值出现在青、川、甘三省的交界处,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8×10-6 m~2s~(-1),冬季最大值为5.1×10-7 m~2s~(-1);而除东部以外的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土壤热扩散率,春季至夏季减小,夏季至秋季增加,秋季至冬季减小,该区域土壤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为1.2×10-7 m~2s~(-1)~9.2×10-7 m~2s~(-1)。土壤热扩散率的多年平均最大值出现在青海省和甘肃省西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土壤热扩散率的极值为6.4×10-6 m~2s~(-1)。最小值出现在祁连山地区,土壤热扩散率为1.2×10-7 m~2s~(-1),中部地区为相对高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