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内蒙古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部大开发 ,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和供需情况 ,针对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 2 1世纪初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略。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土地整理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内蒙古水土资源条件和利用特点、土地整理潜力、粮食生产能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但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内蒙古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内蒙古水资源特点基础上,提出了本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的五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内蒙古1990~2016年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是基于消费基础的水资源占用情况的指示器,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新视角。文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水足迹法,从时空范畴的角度出发,对内蒙古水资源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6年内蒙古水资源总量和人均量的波动趋势总体一致,人均水足迹增长了131.88m3/人,虚拟水足迹占优势地位,未超出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各盟(市)的人均水足迹差异显著,巴彦淖尔的最小,阿拉善的最大,且实体水足迹中农业用水占比较大;除呼伦贝尔、通辽、兴安盟和锡林郭勒外,各盟(市)水资源利用均处于超载状态。内蒙古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极不平衡,协调各盟(市)间的用水关系和优化用水结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多伦县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 ,也是生态脆弱带。该地区水资源日益紧张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通过对多伦县水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分析表明 ,灌溉用水是本地区的主要用水方式 ,占年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 ,其水资源浪费也最为严重。鉴于此 ,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等具体措施 ,以期实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确保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杭锦旗穿沙公路沿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杭锦旗“穿沙公路”,穿越库布齐沙漠 ,沿线防沙治沙工程及生态工程的建设 ,均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结果 ,对公路沿线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可为实践工作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短缺 ,旱灾发生频繁的现状及天然降水利用效率不高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科研与技术成果 ,根据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的气候特点 ,提出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各种实用技术方法。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根据各种实用技术方法的指标要求 ,结合内蒙古的地形、坡度状况、土壤类型和气象条件 ,在雨养农业区进行实用技术方法的优化分区 ,区划出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春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内蒙古春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和分析其变化特征成因,考虑不同生态区域和发育期,计算1981—2018年内蒙古玉米气温、降水、日照和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玉米气温适宜度低于0.5,是限制该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他地区主要是降水不足;近40 a内蒙古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适宜度增长在0.05·10a~(-1)以上,致使综合适宜度发展向好,但同时降水适宜度呈减少趋势,所以合理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是内蒙古玉米稳产增产的关键;从不同生育期来看,中西部综合适宜度偏低是因为降水偏少导致,而东部区主要是播种~出苗期和抽雄~成熟期的热量条件不足导致;通过分位法制定内蒙古不同生态区综合、气温、降水和日照的适宜度指标,指标划分结果与对应地区玉米单产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根据近年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北部(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左右)地区,通过加强田间管理、耕作施肥、种植绿肥压青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对当地农业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政府和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未来供需形势分析,详细阐述了地下水在京津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地下水资源占京津唐地区总水资源的65%,地下水对总供水的贡献率可达62%;由于气...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资源环境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罗列大量数据,指出了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绿洲水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区域特点和资源环境优势,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强调深度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科技投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额济纳绿洲的生态退化过程与生态保育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的统计、水文和遥感数据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及环境影响、植被恢复过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干旱绿洲的生态保育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黑河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调水对额济纳绿洲的恢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是干旱绿洲生态保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调查评价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按流域农业区分析了水土资源匹配的关系,阐述了盆地宜农荒地开发利用条件、方向与方式、投资经营与政策,以及其开发利用的时序与规模。  相似文献   

15.
乌拉盖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高原最大的一条内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向西流经乌珠穆沁草原中部。水资源充沛而稳定。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3亿立方米,P=50%保证率年径流量为0.88亿立方米。根据本流域的中长期发展预测,到2000年及2020年,人口、养畜、农田与草地建设、工业等均有大幅度增长,工农牧业产值将由2.8亿元达到2000年的5.4亿元及2020年的19.5亿元。按照合理的用水定额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预计到200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0.68亿立方米;到2020年,总需水量1.2亿立方米。因此,本流域的发展中,必须多方开发各项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乌拉盖河成为草原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共发生旱灾70次,平均每4.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6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20%,轻度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4.3%和5.7%。清代-民国时期武威地区干旱灾害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夏秋连旱。旱灾存在5~8a周期、8~10a周期、15a周期、20~25a周期、50a周期。清代-民国时期旱灾的发生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游用水与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影响西北干旱区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黑河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中游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问题呈加剧趋势.通过对影响流域水资源因素的博弈分析,解决中游和下游用水的矛盾.从流域内理性行为主体看,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的引导,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流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从中游与流域关系看,需要水资源管理部门的介入和中游地区的合作,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政府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作用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改进节水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来协调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 ,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 ,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独立点状型等 3种开发模式 ,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外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河流域有毗邻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及期和水量极不平衡,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必要的。甘肃,青海两省已建,拟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就是将水资源量较我但利用率却很低的大通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向水资源贫乏但利用率较高的非大通河流通。  相似文献   

20.
保护艾比湖生态环境的目标与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通过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现状的具体分析,从绿洲外环境与绿洲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对该地环境整治的目标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保持该地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必须保证该湖500km2左右的水面面积。资料分析表明,近期(公元2000年)经济开发方案可满足此目标;远景年(公元2020年)时,必须考虑跨流域调水方能满足此目标。文章最后还就该地绿洲环境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如下意见:1.调整绿洲内部作物结构,扩大苜蓿和枸杞种植面积;2.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绿洲生产力,维持其稳定性;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力争早日达到覆盖率为6%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