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荒漠、半荒漠生境,选择气候梯度下的榆阳区、盐池县和沙坡头区为研究样地,利用各研究样地气象站点11 a(2008-2018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相对湿度空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均呈地带性特征分布,而平均风速呈非地带性分布。2)全年、春季和秋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榆阳区和沙坡头区显著>盐池县(P<0.05),夏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沙坡头区显著>榆阳区和盐池县(P<0.05),冬季潜在蒸散无显著变化(P>0.05)。3)相关分析表明,潜在蒸散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全年、春季和秋季潜在蒸散受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综合控制,而夏季主要受日照时数的影响,冬季受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潜在蒸散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空间变化受到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综合影响。但是,季节变化会改变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夏季会削弱平均风速的贡献率,使夏季潜在蒸散的地带性特征明显,而冬季会提升相对湿度的贡献率,使冬季潜在蒸散分布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贵州省潜在蒸散变化及对气象因子敏感性,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农业水利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方法]通过计算1961年至2010年逐日潜在蒸散分析了贵州省潜在蒸散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贵州区域潜在蒸散对气象因子敏感性。[结果]贵州省潜在蒸散总体分布特征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地区,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季节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贵州大部分站点潜在蒸散量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影响贵州省潜在蒸散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依次为日照时数、日最高温度和日相对湿度。[结论]日平均气温变化不是影响贵州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日最高温度和日相对湿度等因子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年至2001年呼和浩特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40 a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季节温度升高率:冬季>夏季>秋季>春季;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各年际之间呈跳跃性摆动;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各年际之间呈现周期性变化;年潜在蒸散量(ET0)总体呈升高趋势,但季节变化有较大差别。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呼和浩特地区气候正在趋于暖干化,日照时数变短,这对本区发展农牧业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 ~2012年鲁西南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云量及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近52年来鲁西南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鲁西南平均总云量以0.089成/10a的速度递增,平均低云量以0.110成/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总云量在秋冬季节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比较明显,云量增加1成,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8、0.83℃;平均低云量在各个季节与气温均呈负相关,春季负相关非常显著,云量增加1成,平均气温降低1.49℃;云量与平均降水量正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46.1 mm,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增加48.4、107.1、55.4、12.2 mm;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分别与≥0.1、≥1.0、≥10、≥25 mm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总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对秋季日照的影响较大,云量增加1成,秋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54.3 h,春季减少54.5 h,夏季减少134.2 h,冬季减少60.6 h;总云量与夏季、秋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增加3.3%和4.1%.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11年重庆沙坪坝站的总云量、低云量、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及相关等方法分析了重庆主城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结 果表明:整个时间域内主城区年及春、夏、秋三季的总云量总体减少,其中秋季减少最为明显,而冬季则略有增加 的趋势;年及四季的低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增加相对明显.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总云量,但两 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阶段性特征大体上体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云量相对偏少,80年代至 90年代相对偏多,之后至今处于相对偏少的阶段.总云量年及各季节(除夏季外)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转折;而 低云量年及各季发生了2次转折,分别在1964年和2005年前后(夏季除外).总云量1月、2月、10月和12月较 多,8月最少;低云量最多的是12月,8月最少.总云量和低云量冬季最多,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最少的是夏季.总 云量和低云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关系显著,但与降水量的关系总体不太明显;冬季云量 和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的相关不太显著,其它季节云量和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福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59-11760
利用本溪县1958-2012年的年和各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云量、水气压、平均风速和蒸发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近55年来本溪县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5年本溪县年、季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冬季减小趋势最显著,秋季较强,春夏季最弱。年、季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云量、水气压、平均风速和蒸发有关,但各要素因季节而异。  相似文献   

7.
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51-2011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逐月参考腾发量(ET0),分析各气象因子及ET0的年际变化特征,并计算ET0对太阳净辐射、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探讨ET0近60年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桂西北地区气温呈小幅升高趋势,温度增长量变化范围为0.004-0.186℃/10a,60年平均气温上升范围为0.024-1.116℃;日照时数、风速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降雨量减少趋势不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桂西北地区ET0最敏感的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其次为太阳净辐射和气温,风速对其影响最小;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敏感系数呈单峰型分布,夏季较大,风速敏感系数呈单谷型分布,夏季较小,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在雨季较小;桂西北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少对ET0的负贡献率分别为-3.49%和-1.51%,气温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减少对ET0的正贡献率分别为1.36%和3.36%,负贡献大于正贡献,导致ET0下降。研究阐明了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少是引起桂西北ET0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选取漳河灌区1974—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运用Excel软件和SPSS 24.0软件对4项主控因子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进行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T)和平均相对湿度(RH)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多年日照时数(n)和ET0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多年平均风速(u)呈显著性下降趋势。日平均相对湿度(RH)与ET0呈负相关,其余主控因子与ET0均为正相关,日照时数(n)和平均风速(u)的相关性最高。日照时数(n)的决定系数、对回归方程R2的贡献和对ET0的直接效果均为各主控因子中最大,是影响ET0的决策变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宽甸气象站1978-2017年的气象资料,对宽甸县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宽甸县的年均蒸发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蒸发量在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春夏两季的蒸发量较多,占全年蒸发量的70%;蒸发量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春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总云量是影响夏秋季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温度为影响冬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冬季总云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以图们江干流1960—2016年的气象数据和径流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冗余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图们江干流的各个气候因子和径流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径流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研究年份中,秋、冬季平均气温和春季降水量上升最为明显。春季蒸发量、春季日照时数、夏季降水、夏季相对湿度、夏季和冬季平均径流以及各季节平均风速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径流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分别在1973、1975、1978年附近出现由多到少的变化,气温则在1987年前后出现由冷变暖的转变;夏季降水量、春季风速、秋季相对湿度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值在1960、1962、1963—1966和1975—1983年数值差异较大,且模拟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差异,而BP神经网络径流模拟曲线与实测值曲线几乎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