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无膜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密度和播期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密度和播期。【方法】分别在库尔勒、阿拉尔、图木舒克进行试验,采用无膜滴灌栽培方式和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品种、密度、播期3个因素对棉花生育期、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生长影响较大,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棉花品种子棉产量较高;播期推迟造成生育期延长,并使子棉产量、单株铃数、衣分、霜前花率逐渐下降,对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密度增加造成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量逐渐下降,对子棉产量、纤维品质未造成显著影响。【结论】棉花品种中619熟性较早,产量较高,可作为新疆南疆无膜滴灌栽培的适宜品种;适宜的播期为4月15~25日;密度22.5×104株/hm2的子棉产量在3个密度中最高,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新疆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产量变化,以帮助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50年代以来在新疆南疆棉区推广的16个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随着年代的更替,单株结铃呈先略降到再增长,单铃重则先升高再降低,衣分呈递增趋势,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增长显著;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在95;以上,变异程度依次为单株铃数、单产、籽棉、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改良潜力最大,公顷皮棉产量次之,最小为单铃重.[结论]每次历史品种的演替都带来了产量的提升,产量性状的改良在提高产量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改良品种提高产量还具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覆膜、无膜和不同厚度地膜间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覆盖0.010mm 地膜、 0.008mm 地膜与无膜(CK)对比,研究棉花幼苗在苗期出苗情况,地膜保温保墒效果,各个时期农艺性状,以及对棉花 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提高棉花幼苗出苗,减少土壤温度热量散失,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保温保墒效 果,促进棉花生长,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对'中619'4个不同棉花品系各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无膜栽培条件下棉花SPAD值变化趋势及其与棉花产量品质的关系,旨在筛选出适合南疆种植的无膜棉'中619'品系.结果表明:(1)初花期、花铃期SPAD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0.(2)苗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无地膜覆盖栽培下,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生殖器官发生、产量以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无膜棉筛选合理的栽培行距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中619号、新陆中82号为材料,以幅宽2.28 m为标准,设1幅3行(76 cm+76 cm)、1幅4行(76 cm+10 cm+76 cm)、1幅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3种种植模式,采用棉花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花铃期株式图普查,研究不同行距配置下不同品种无膜棉成铃空间分布与着生概率。【结果】棉花各果枝果节处整体生殖器官发生概率在1幅4行模式下最高;中619品种与新陆中82号品种在1幅3行栽培模式下生理生殖表现在同一水平。1幅4行中619品种单株结铃数12.8个,单铃皮棉重2.608 g,产量(6 259.8 kg/hm2)与同品种1幅6行(6 748.3 kg/hm2)无显著差异。伏桃到秋桃时期,棉铃整体空间分布横向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棉花行数的增加,水平位置上,棉花成铃分布由向外延伸变为向内侧集中,棉花结铃空间分布出现“下空性”;垂直方向上,棉花凋零由发生脱落的果枝向棉株中部果枝第2果节处转移,棉花现蕾开花数减少。【结论】在新疆南疆棉花常规种植行距配置下,中619品种1幅4行结铃数多,脱落率低,产量稳定,指标优于新陆中82号,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远的土壤环境问题考虑,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模式将成为解决南疆棉田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途径。为了探讨南疆地区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模式的可行性,设置27(I1)、36(I2)、45(I3)、54(I4)和63 mm(I5) 5个无膜滴灌灌水定额处理,并以膜下滴灌灌水定额36 mm(I6)作为对照处理,研究土壤水分分布、棉花耗水及产量等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相同灌水定额时,无膜滴灌棉田的土壤含水率低于膜下滴灌;无膜滴灌条件下,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I5处理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上升,而I1、I2、I3及I4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在60 cm深处达到峰值,之后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相同灌水定额时,无膜滴灌I2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低于膜下滴灌I6处理,减产14.25%。无膜滴灌条件下,籽棉产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I4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与膜下滴灌I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因此,结合产量水平,棉花无膜滴灌的适宜灌水定额为54 mm,灌水次数以10次为宜,为棉花无膜滴灌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覆膜时期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侧沟播种植技术是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以油菜品种“川油36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时期(播种期、苗期、抽薹期、初花期、花末期) 覆膜对膜侧沟播栽培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沟播栽培可以有效提高油菜叶绿素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油菜群体茎枝配置,但随覆膜时间的减少,油菜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和千粒重升高,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降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栽培油菜增产4.40%~26.18%,油菜籽粒中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0.18%~2.48%,芥酸和硫甙含量降低0.21%~12.65%。膜侧沟播栽培不仅能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籽粒品质,而且在生育前期覆膜更有利于形成高产、高品质的油菜植株。  相似文献   

8.
‘酒棉8号’棉花新品种膜下滴灌栽培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新疆、辽宁和甘肃的14个棉花新品种,以‘新陆早7号’为对照,结合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适宜民勤农业生态环境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的筛选及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酒棉8号’新品种光合速率较高(9.60μmol.m-2.s-1),蒸腾速率较低(102.6g.m-2.h-1),平均单铃4.46g,早熟性好,籽棉产量高,该品种在栽培密度为20 000株.(667m-2)、控制株高44.6cm左右、平均单株有效铃数4.3个、全生育期内控制膜下滴灌量为240m3.(667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是民勤县具有推广潜力的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棉邯901为试验材料,在高密度(82 500株/hm2)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月30日(正常春播)、5月5日、5月10日和5月15日不同播期处理对棉花生育动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处理有助于降低株高,减少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但对单位面积总铃数、衣分和籽指影响不大;烂铃率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5月15日播种烂铃率为0;5月5日播种的籽棉产量最高且显著其他播期处理,5月10日和15日播种的籽棉产量与4月30日播种相当。在黄河流域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可适当推迟播期,并采取不覆膜、增加密度的种植方式,使棉花吐絮期避开雨季,减少烂铃,节省人力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本研究条件下,邯901的适宜播期为5月15日,该播期下无烂铃,且籽棉产量与4月30日播种相当。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3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笔者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2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基于降解地膜覆盖的新疆棉花生长发育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降解地膜降解进程及其对新疆南部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新疆阿克苏以普通地膜(PE)为对照,进行T1、T2、T3(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HS(生物分解地膜)4种可降解地膜覆盖棉田试验。结果表明,T1、T2、T3、HS诱导期分别为71、67、57、52 d,降解速率T3 > HS > T2 > T1。在棉花关键生育时期,T1和PE的棉花株高与其他可降解地膜差异显著,蕾数、铃数、花数、果枝数差异不显著。PE和T1棉花快速增长期较长,PE干物质积累量比T1少4.71%;而PE比T2、T3、HS高20.62%、5.03%、27.33%。单株结铃数表现为PE > T1 > T3 > T2 > HS;与PE籽棉产量相比,HS显著减产30.26%,其他处理与PE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T1覆盖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等效果与PE相当,增收5.81%,降解速率慢;T3覆盖效果与PE无显著差异,减收7.97%,降解速率比T1快。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T3更适宜在新疆南部棉田覆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高粱品种覆膜与施氮肥条件下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2个高粱品种‘晋杂34号’和‘晋杂35号’为试验材料,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B1:覆膜,B2:不覆膜),不同施氮梯度(C1:0 kg/hm2 N,C2:225 kg/hm2 N,C3:450 kg/hm2 N)下高粱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晋杂34号’、‘晋杂35号’以覆膜,施氮225 kg/hm2为合理的栽培措施。覆膜处理显著地缩短了高粱品种的生育期,高粱的生育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缩短后延长的变化趋势,覆膜栽培显著的提高了高粱的穗粒重和产量。高粱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较多;增施氮肥加大了土壤0~20 cm、20~40 cm土层的耗水量。该试验获得了高粱在覆膜和氮肥处理下生育特性、土壤水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为旱作高粱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绿洲干旱区不同棉种主要综合性状,综合评价南疆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为南疆品种选择和提质增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疆南疆棉区历来选育的有代表性的16个品种为材料,分析新疆干旱绿洲区栽培下棉花农艺形状、品质、根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主要性状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各品种铃重为4.5~6.5 g,单株铃数和产量10-108-3最多,铃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值为0.93。籽指与籽棉重、纤维重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538,衣分与种子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2。各品种马克隆值为4.62~5.73,比强度与马克隆值呈负相关,与伸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总根长与果节始节、果枝数、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子叶节高度、果枝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果节始节、比强度、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卢保红 《农学学报》2016,6(10):6-11
科技援疆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促进新疆玉米科研发展并探索引种经验和高产经验,提高玉米的经济效益,山西玉米所2013年开始进行玉米新品种在当地的引种试验。通过引种山西近年育成的42个玉米品种,采用设置对照间比排列安排试验,进行田间精细管理,后期调查考种生物学、农艺、产量性状等方法进行研究。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改变和密度增加、覆膜栽培对株高、穗位、生育期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品种不能适应新疆气候,但仍有部分品种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抗性优良,产量超过对照,说明山西育成的部分品种对新疆的气候和栽培模式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筛选利用。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和实地考察,认为适宜新疆春播种植的玉米品种应具有高的产量潜力,耐密植栽培,生育期适中,抗倒能力强和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露地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移栽去早蕾和直播地膜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棉花生育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膜直播棉、露地移栽棉、移栽地膜棉相比,移栽地膜棉去早蕾处理生育期、株高和株高日增量、果枝数和果节量基本合理,节枝比增加,伏桃和早秋桃比例高,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产量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伸长率、反射率和纺纱均匀度指数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促进棉花早发、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各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田间最新发生分布与危害,为新疆灌溉玉米产区玉米茎腐病科学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系统调查新疆南北疆6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玉米茎腐病的最新发病情况,并综合分析栽培模式、品种因素与其发病程度的关联性。【结果】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茎腐病平均病田率为77.32%,平均病株率为39.66‰,其中北疆春播玉米产区(97.22%、51.86‰)显著重于南疆复播玉米产区(30.00%、17.70‰),且各地州病害发生程度不同,博州(100%、78‰)、伊犁州(100%、68.04‰)发病最重,其次是乌鲁木齐(100%、55.50‰)、塔城地区(93.33%、38.80‰)中度发生,而昌吉州(92.86%、13.43‰)、喀什地区(30%、17.70‰)整体发病较轻。以县市为单位统计,全疆范围内新源县危害(100%、126.2‰)最重,其次为博乐市(100%、117.14‰),而伽师县、疏勒县、疏附县暂未发现玉米茎腐病发生。商品玉米平均病株率(48.12‰)是制种玉米(15.56‰)的3.09倍。4种栽培模式(滴灌覆膜、滴灌无膜、漫灌覆膜、漫灌无膜)的病株率无显著差异(P>0.05),滴灌覆膜(95.12%)、漫灌覆膜(31.82%)分别低于滴灌无膜(100%)、漫灌无膜(69.77%)。【结论】玉米茎腐病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北疆重于南疆。商品玉米品种整体抗病不强,覆膜栽培条件有利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 +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8和3 150.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