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开箱盖对中华蜜蜂巢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6℃气温条件下,打开箱盖后30min内,蜂巢内各点的温度变化有所不同。打开箱盖后蜂路上部巢温下降,蜂路上部各测定点巢温4-14min后开始回升,然后巢温波动变化。边蜂路上部巢温波动幅度比中蜂路大。与打开箱盖前比较,边蜂路上部巢温最多下降1.0-4.5℃,中蜂路上部下降0.1-2.9℃。平均巢温边蜂路上部为26.4-34.2℃,中蜂路上部为27.1-34.9℃。蜂路中部各点巢温打开箱盖后也下降,但比上部的巢温下降的程度较小,仅为0.1-1.8℃。中部平均巢温边蜂路为28.5-34.3℃;中蜂路为32.1-35.5℃。蜂路下部巢温,边蜂路下降0.3-1.7℃,中蜂路相对稳定,仅下降0.1-0.6℃。蜂路下部平均巢温,边蜂路为29.5-34.9℃,中蜂路为33.2-36.3℃。  相似文献   

2.
蜜蜂属于变温昆虫,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其活动必须处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蜜蜂的生存需要其巢温保持相对恒定。蜂群与蜂巢内环境构成的生存体系,有较为完善的调节巢温的机制,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控温度的能力。蜜蜂调控巢温的能力与群势的强弱呈正相关,蜜蜂数量越多,巢温越稳定。  相似文献   

3.
<正>一、加强蜂群保温1.立春前后蜂王产卵,保持巢温在3435℃。2.外界气温低,或寒流侵袭,保持正常发育温度比较困难,选择天气温暖时合并弱群,特别要保留优良蜂王,达到蜂多于脾,空脾全部抽出。3.缩小蜂路和巢门,加强箱内、箱外保温,在晴朗天气揭开外包装物,让太阳直晒蜂箱,吸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便捷式)红外线测温仪在牛体温测定中的应用效果,测量37头健康牛的肛周温度和直肠温度,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肛周温度和直肠温度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时间点测定的牛直肠温度和肛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是38.2℃~40.0℃和36.8℃~40.8℃;连续两天早、晚测得的平均直肠温度和平均肛周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两天中午测得的平均直肠温度和平均肛周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直肠温度变异系数均小于1,肛周温度变异系数均大于1。说明红外测温仪所测的体温稳定性不如水银温度计,环境温度对红外线测温仪的测温效果有一定影响,但红外线测温仪的测量结果比较可靠,尤其是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可作为初步筛选发热病牛的一种测温工具。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生物发酵床垫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探索生物发酵床发酵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相关性,试验对生物发酵床垫料温度进行监测,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法对垫料发酵温度进行研究。利用传热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对垫料床内部的结构分层和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将垫料床导热问题作为稳态导热问题进行研究,了解生物发酵床垫料热传导机理。在实验室内建立垫料床模型,选取特定垫料基质组合,采用发热板模拟发酵热温度,用多点测温系统测定不同发酵热温度下的垫料床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垫料床内部的测温点温差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且内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在自然情况下垫料床表层温度分布均匀,而在发酵过程中则会有所上升,但影响不明显。说明生物发酵床垫料内部的温度传导模式与垫料物性相关且受环境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育雏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育雏效果@张永江@陈万中¥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育雏效果张永江陈万中(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怀德136100)目前各养鸡场家和专业户采用不同的给温方法进行雏鸡培育工作,所取得的结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就常规低温、高温和超低温育雏谈一...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5月 3 1日晚 8点 ,安徽吴蜂友等 4人将蜂箱关闭巢门后装上汽车 ,从山东文登市连夜转地来井陉采荆条蜜。行车 80 0km多 ,于 6月 1日中午 1 2点到达北良都村后 ,因遭到一村民的阻挠 ,没能及时卸车 ,双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讨价还价 ,并付了 1 0 0元的占地费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然而却耽误了极其宝贵的卸车时间。要知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温度并不很高 ,但是车停下来就不一样了 ,由于太阳暴晒 ,1 5 0多个继箱装在一个车厢内 ,加上巢门关闭、通风不好 ,蜂箱内蜜蜂又多 ,因此巢温很高 ,极度缺氧。6月 1日 1 4点 ,气温 3 8℃ ,养蜂员既要在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环境温度对泌乳奶牛乳清中某些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健康荷斯坦黑白花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5℃、10℃、15℃、20℃、25℃)对奶年乳清的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20℃时,乳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乳清肌酸激酶(CK)活性在5℃和25℃时极显著高于各中间温度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从5℃至20℃逐渐升高,且20℃组显著高于25℃组;乳清总蛋白(TP)含量5℃组为最低,而10℃、15℃和25℃组为高;乳清中尿素氮(BUN)则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25℃组显著低于其它各温度组。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冷却水对蛋壳 质量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饮冷却水有助于抵制高温对产蛋鸡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研究笼养蛋鸡在不同环境下饮用不同温度的水对蛋壳质量的影响。试验分 4组,饮用水的温度分别为 5℃、 20℃、 35℃ (环境温度 )和高于环境温度。结果为,饮用不同温度的水对蛋壳质量没有十分明显变化,然而当饮用 5℃冷却水,环境温度是 35℃并持续 12h时,所产蛋的蛋壳颜色加深,并且蛋壳重量及蛋壳易碎度 降低。   本刊摘译自《 Watt Poultry E- Digest》 替代抗生素的生长促进剂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与人类抵制病原细菌相关联,而使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发酵床猪舍采用水帘降温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在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同时进行,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启用水帘降温系统,试验期63d,监测两栋猪舍内3个区域(A区靠近水帘端、B区猪舍中央、C区靠近风机端)的温湿度分布特点、舍内空气微生物数量和氨气浓度。结果表明,采取水帘降温系统后,发酵床舍温度降低1.79℃~4.23℃,两栋猪舍3个区域温度分布特点相同,即靠近水帘端最低,发酵床猪舍中央比水帘端高0.58℃~1.04℃,风机端比水帘端高1.51℃。2.49℃。发酵床舍内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P〈0.05)。发酵床舍与传统舍的舍内氨气浓度分别为(6.56±0.32)mg/m3,(8.55±0.82)mg/m3,差异显著(P〈0.05)。南方夏季发酵床猪舍采取水帘降温后,可以有效降低舍内温度和氨气浓度,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尤其是靠近风机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时 ,乳样中某些生化指标变化的规律性 ,以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 ,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 (5℃、10℃、15℃、2 0℃、2 5℃ )对奶牛乳清的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温度为 2 0℃时 ,乳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乳清肌酸激酶 (CK)活性在 5℃和 2 5℃时极显著高于各中间温度组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从 5℃至 2 0℃逐渐升高 ,且 2 0℃组显著高于 2 5℃组 ;乳清总蛋白 (TP)含量 5℃组为最低 ,而 10℃、15℃和 2 5℃组为高 ;乳清中尿素氮 (BUN)则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且 2 5℃组显著低于其它各温度组。上述实验结果可能说明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可对泌乳奶牛乳清中的某些酶活性及代谢成分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20,(1):32-37
以8头7月龄、平均体重(150±10.01)kg的锦江牛为试验对象,在畜舍气温4.6~34.6℃范围内监测锦江牛体温调节生理反应、血液白细胞参数和淋巴细胞周期,以剖析锦江牛的环境适应特性。结果:(1)环境温度每升高1℃,锦江牛皮温增加0.795 6℃,环境温度大于25℃时呼吸频率快速增加,大于30℃时直肠温度升高;(2)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在4.8℃、9.6℃和32.6℃下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数目和百分比在4.8℃、9.6℃时显著降低(P<0.05);(3)淋巴细胞G0/G1比例在4.8℃、9.6℃和32.6℃显著降低,同时S期比例和细胞增殖指数显著升高(P<0.05)。试验表明:环境温度升高,锦江牛可通过增加直肠温度、提高皮温和呼吸频率以增强潜热散热,在高温和低温下其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通过淋巴细胞增殖更新减弱对细胞免疫的负面影响,锦江牛的最佳生产温度区间在10~25℃内。  相似文献   

13.
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准确性,按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乳房外观正常,SCC5×10~5·mL~(-1)的泌乳牛325头,对其后乳区进行分区:乳头池、乳腺池和乳腺,并对不同分区采取3分制的评分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将后乳区不同分区各分为4组。结果显示,在干净状态下,奶牛后乳区左右不同分区的皮肤温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乳腺、乳腺池到乳头池,其皮肤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有显著降低或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相应为1.90、6.90和1.62℃;随着脏污程度的增加,乳头池、乳腺池、乳腺皮肤的最低温度呈现极显著降低(P0.01),平均温度有降低的趋势,温度变异程度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表明,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且乳腺部分最高温度受到的影响较小,是温度法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较适部分和较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自从该文在本刊 2 0 0 2年第 2期刊出以后 ,最近一段时间内 ,我收到几位蜂友的来信。他们所问各异 ,归根到底在 1个问题上 :就是夏秋季“爬蜂病”严重 ,哪些属传染性 ?哪些属非传染性 ?就此本人作点补充。试验 1 :提交尾群时 ,由于蜂数不足 ,加之老蜂返巢 ,蛹脾又是 1 6~ 1 8日龄的子脾 ,要三四天后才有新的幼蜂出房 ,此三四天内蜂少 ,调节不了巢温 ,巢内温度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出房的新蜂必爬 ,原因是巢温低于 3 4℃。巢温高于 3 6℃出房的新蜂跳着爬。观察整个“爬蜂”过程 :前期“爬蜂”少 ,中、后期“爬蜂”多 ,末期又少 ,尾期蜂…  相似文献   

15.
在适温范围内,肉鸡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由于试验条件差异,所提出的适温范围及环境温度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各不相同.一般认为肉鸡生长的适温为15.6~21.1℃,而罗曼×星布罗杂交肉鸡生长的适温为17~27℃,宝星肉鸡的适温为18~23℃.低于适温范围,肉鸡生产性能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下降,但高于适温,环境温度对肉鸡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论不一.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提出肉鸡生长的适宜温度,为改善肉鸡管理条件、制订肉鸡环境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机器视觉的鸡群热舒适度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依据养殖经验人为设定适宜环境温度范围,无法实时准确获取鸡群对环境热舒适度需求的问题,试验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下鸡群的分布情况,得出鸡群分布指数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将其用于鸡群热舒适度的判别。结果表明:鸡舍内环境温度适宜时,10 min内的鸡群平均分布指数在100~250间变动;鸡舍温度过低时,鸡群呈聚集状态,鸡群的分布指数低于100;鸡舍温度过高时,鸡群呈分散状态,鸡群的分布指数接近300。说明分布指数可以准确反映鸡舍内环境温度高低,从而确定鸡群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猪舍的温度环境是影响猪只健康生长的基本要素,其中猪舍的通风速度对猪只的散热及猪只的有效环境温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猪只的散热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对猪只由于风速影响的对流传热方式及猪只有效环境温度进行了相应的计算。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随着猪舍内风速的增大,猪只的散热量增加,猪只所处位置的有效环境温度降低。本文所研究内容对猪舍的通风设计及养殖过程中猪舍环境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 防暑降温 猪舍要坐北朝南,呈阶梯式排列,间距在8米以上.增加猪场绿化面积,改善场区小气候.减少水泥地面所占比例,以降低温度,夏天可降低猪舍环境温度3~4℃,减轻热辐射80%.  相似文献   

19.
通过3S技术将合作市(甘肃省甘南州)不同类型高寒草甸的遥感影像与地形因子相叠加,分析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拔主要分布在3057.25~3704.13m范围内,地势陡峭,各坡向面积分布均匀。随海拔增加,高寒灌丛草甸与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随坡度增加,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而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高寒草甸的坡向分布规律性明显,高寒灌丛草甸和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均以西北-东南轴对称。高寒灌丛草甸以海拔3704.13~3919.75m、坡度25°~35°、西北坡向为最优生境;非高寒灌丛草甸以海拔3488.50~3704.13m、坡度0°~2°、东南坡坡向为最优生境。地形因子是影响研究区高寒草甸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这对未来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寒草甸,及最大程度地开发草甸生产潜力,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犊牛都要试图保持恒定的体温。在生产中无需为升温和降温而消耗能量时.即达到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温度,一般称之为适温区(TNZ)。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犊牛不需要额外能量就可保持体温恒定。TNZ的界限称作临界低限温度和临界上限温度。这2个界限温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由外界温度独自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