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 要:为了探究哈茨木霉发酵液用于柑橘采后病害绿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采摘兴津温州蜜柑和锦橙果实,一部分用绿霉孢子悬浮液接种进行绿霉病防效试验,另一部分不接种用于果实防腐保鲜试验,两部分试验均用哈茨木霉T.harzianum FL106(TH FL106)发酵液和500mg/L咪鲜胺液浸泡进行处理,清水浸泡进行对照。果实绿霉病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发酵液处理对温州蜜柑和锦橙绿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1.26%和58.73%,分别是咪鲜胺处理的72.33%和61.36%;果实防腐保鲜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哈茨木霉发酵液能显著降低温州蜜柑果实的腐烂,提高好果率,防腐保鲜效果为咪鲜胺处理的78.40%,发酵液处理对贮藏保鲜果实的品质无不良影响,且能延缓Vc的降解。此结果表明,有望从哈茨木霉发酵液中分离出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杀菌药剂。  相似文献   

2.
保鲜技术一直是温州蜜柑产业研究热点。本研究针对临海蜜橘的生产情况,以宫川温州蜜柑为材料,通过系统调查研究,结合采前与采后两个环节,采前两个月分别喷施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肉桂酸钾,采后用咪鲜胺稀释液浸果处理方法初步探索了温州蜜柑完熟保鲜技术。结果表明通过采前喷施杀菌剂结合采后保鲜剂处理,在两个月的贮藏期内,果实品质变化不大。不同处理均可以有效延长宫川温州蜜柑保鲜时间,同时可以有效延长货架期和减少运输过程中损坏,其中采前喷施咪鲜胺协同采后咪鲜胺浸果处理效果最稳定,两个月腐烂率为2.53%,货架期最稳定和运输损害最少。采前喷施肉桂酸钾结合采后咪鲜胺浸泡处理为4.36%低于另外两组协同处理。单独采后咪鲜胺处理,两个月咪鲜胺处理腐烂率为4.86%。研究表明采前喷施咪鲜胺保鲜效果最优,采前喷施苯醚甲环唑效果次之,采前喷施肉桂酸钾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江西省赣州全部18个县(市、区)进行了赣南脐橙贮藏期病害的调查,并对病果样品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8种病原真菌,分别为: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柑橘扩展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oleosporioides)、柑橘干腐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柑橘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柑橘黑腐病菌(Alternaria citri)、柑橘黑斑病菌(Phoma citricarpa);2种由病原细菌,分别为: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亚洲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其中检出率高的贮藏病害包括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柑橘炭疽病与柑橘溃疡病,其中柑橘青霉病与柑橘绿霉病的检出率分别为40.7%,柑橘炭疽病与柑橘溃疡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6.6%、7%。  相似文献   

4.
采用11种物理和化学的保鲜处理方法对塔罗科血橙进行低温贮藏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化学保鲜方法的效果好于物理方法,其中保鲜效果最好的是:250mg/L抑霉唑浸泡塔罗科血橙果实1分钟,在8℃~10℃条件下贮藏60天,其烂果率为5.3%,对青霉病、绿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在开花前期和采果前期对温州蜜柑和锦橙进行矿物油绿颖处理,在开花时调查对花的影响,采果时进行品质分析。分析结果后提出,柑橘开花前10天之内最好不要使用矿物油绿颖,花前15天以上在温州蜜柑和锦橙上可以使用一次绿颖,但浓度不能高于100倍。温州蜜柑和锦橙在采前90天左右可以使用绿颖150~200倍,但是不能提高浓度。  相似文献   

6.
<正>建所5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简称柑桔所,下同)先后开展了以青、绿霉病为主的柑桔贮藏期病害、柑桔脚腐病、柑桔苗木立枯病以及柑桔根线虫病等病害的研究,现将有关成果简述如下。一、以青、绿霉病为主的柑桔果实贮藏期病害的研究柑桔果实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真菌病害的侵害,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其中以柑桔青、绿霉病为害最为严重。为此,柑桔所新农药试验小组主  相似文献   

7.
关于脐橙果实不耐贮藏的报道较多,而高海拔果园脐橙贮藏特性的报道少见。作者通过对同一坡向、不同海拔高度果园的朋娜脐橙和路比血橙果实的常温贮藏试验(设药剂、热水、清水浸果3种处理),主要观察了果实贮藏期青、绿霉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口感品尝和品质分析掌握果实糖酸变化情况。 试验结果发现:高海拔果园朋娜脐橙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一项以气调为主的鲜枣综合贮藏保鲜技术,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所研究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 据介绍,研究人员用5年时间,对鲜枣采后果肉软化褐变的生理机制、贮藏期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以及不同品种对气调贮藏中不同气体浓度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总结出一整套以气调为主的综合保鲜技术,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枣保鲜质量标准,筛选出鲜枣耐贮品种高效低毒防腐剂,使乌头枣、襄汾圆枣等品种的贮藏保鲜期达到120天,梨枣、木枣等品种达到90天,而且质脆,好果率和维生素C保存率均达到9…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保鲜剂处理对火龙果保鲜的影响,以红肉火龙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乙醇、咪鲜胺、二氧化氯处理对火龙果贮藏期生理、营养指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保鲜剂(乙醇、咪鲜胺、二氧化氯)均能显著地抑制贮藏期果实失重率、腐烂率、丙二醛、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延缓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VC含量的降低,提高POD和SOD酶的活性,延缓果实的衰老的进程。综合比较,二氧化氯的保鲜效果要明显好于乙醇和咪鲜胺,能够显著延缓果实衰老,较好地保持贮藏期果实的品质。因此,二氧化氯保鲜剂对火龙果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药剂筛选结合田间试验,确立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方法,阐明化学杀菌剂和微生态制剂的促生防病效果。利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viniferum)菌丝生长有抑制效果的化学药剂,选用其中3种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结合氟菌.肟菌酯及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在贵州省三都县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实验室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丙森锌、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吡唑.福美双对C. viniferum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9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咪鲜胺与绿康威混合施用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6.7%。其次是氟环唑、咪鲜胺和绿康威混施以及氟环唑和咪鲜胺混施,防效均在95%以上。部分处理还能够显著增加果实单穗重、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叶片长度。代森锰锌、丙森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分别与绿康威混和施用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较好的防治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衡量黄龙病菌量对琼中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采自海南琼中橘园中感染了柑橘黄龙病的琼中绿橙为实验材料,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的方法测定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的浓度,同时对果实品质的8个外在指标(果实纵经、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果皮率、残渣率、种子数量、种子重量)和5个内在指标(果汁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进行测定,研究黄龙病菌浓度对琼中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琼中绿橙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浓度的增大,果实外观品质变化明显的指标包括果实纵经、果形指数、单果重(p<0.05),其中果实纵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64.97mm下降到57.44mm,相对较少11.59%;果形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0.83上升到0.94,相对增多13.25%;单果重呈现下降趋势,从166.35g下降到109.66g,相对较少34.08%;果实横径、果皮率、残渣率、种子数量、种子重量等指标变化不明显。随着琼中绿橙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浓度的增大,果实内在品质变化明显的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从9.65%下降到8.19%,相对减少15.13%;果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TSS/TA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黄龙病菌浓度增加的情况下,琼中绿橙在果实外观、内在品质等多个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黄龙病对柑橘果实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普通冰糖橙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普通冰糖橙果实采后的科学处理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以成熟普通冰糖橙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BC蜡液(BC)和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TD)处理,常温贮藏。对处理后的果实在不同时间节点检测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同时对皱缩度、风味和总体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贮藏60 d后,BC和TD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并且可以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常温贮藏中后期,BC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果实亮度;整个贮藏过程中,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固酸比差异不显著;贮藏60 d后,BC和TD处理的果实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综合结果可知,BC蜡液和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对减少普通冰糖橙果实腐烂率和保持果实新鲜度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弄清离子果膜对沃柑果实日灼、品质和光合的影响,2018-2019年在广西武鸣进行了喷施不同浓度离子果膜对沃柑果实日灼发生率、果面温度、叶片光合速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了离子果膜的沃柑果实日灼发生率为0.98%-1.73%,极显著低于对照的14.77%;沃柑叶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午休”现象,同一时刻不同处理间沃柑叶片净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对照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气温33.1℃情况下,喷了离子果膜的沃柑果面平均温度39.97℃-41.47℃,而对照果面平均温度达到48.36℃,两者相差6-8度,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离子果膜对果实着色、果皮厚度、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糖代谢影响显著,不同处理间差异明显。对照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均显著低于4个处理,4个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离子果膜预防沃柑果实日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Procedures for lowering the production of mycotoxins in cereals before harvest are not available. Breeding of cereal varietie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fusaria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Development of storage fungi and fusaria after harvest can be inhibited by drying with warm or ambient air, refrigerated storage, chemical preservation (e.g. by propionic acid, urea), and airtight storage.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ungal growth in feedstuffs a chemical indicator such as ergosterol must be determined. A preservation procedure can be regarded as effective only if it is able to inhibit mold growth completely. This is concluded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an initial toxin-free phase of growth which has been found in mold cultures with liquid medium could not be detected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of wheat.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production of ochratoxin A and other mycotoxins by Penicillium strains star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ergosterol. For an effective ambient air drying of cereals the depth of the whole bulk and the velocity of air must afford complete drying within 8-10 days.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of cereals maximal storage periods which depend on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should not be exceeded. Maximal storage periods based on ergosterol determinations are described for wheat with an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between 18 and 26% and storage temperatures of 4 and 10 degrees C. The effect of propionic acid concent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lds is described,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ing optimal acid dosages are given.(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5.
晚熟品种需要挂果通过冬季低温时段,抗耐寒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对经过前期低温锻炼的一年生春梢叶片在5个不同低温条件下的相对电导率进行测试,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本研究对目前生产上大量推广和新选育的不同晚熟品种(系)及少量中熟对照品种的抗耐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试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一般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变化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品种(系)对低温有不同反应;全部样品的平均半致死温度为-6.55℃,沙田柚和晚白柚的半致死温度最高,分别为-4.4℃和-5.2℃,可能最不耐寒,江安无核夏橙的半致死温度最低,为-8.5℃,在测试样品中最耐寒。  相似文献   

16.
瓯柑是芸香科柑橘属的一个变种,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有“浙南传统名果”的美誉,在古代被朝廷列为贡品。瓯柑果实风味独特,多汁、略有苦味,耐藏性极好,常温下可贮藏220 d;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营养保健价值高。随着人们对保健功能食品的日益关注,传统瓯柑成为柑橘市场的新宠。综述了瓯柑在育种选种、栽培、采后保鲜与加工、食疗保健功能等四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阳朔1号’金桔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乙烯利、磷酸二氢钾和含氨基酸水溶肥三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研究三者复配处理对金桔果实着色进程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处理均能使金桔果实的着色指数上升,30d后7个处理呈显著上升,金桔果皮中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42.06%-82.32%,类胡萝卜素升高4.77%-139.21%,花青素含量升高7.34%-112.03%,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7.75%-29.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3.08%-17.54%,果实固酸比增加8.06%-67.75%,维生素C含量增加11.63-81.4%,对果实重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无影响。复配处理增加了金桔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浓绿,保持植株树势。综合评价分析得出,120 mg/L 乙烯利+0.2% 磷酸二氢钾+800倍含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对金桔果实改善着色和提高果实品质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7年生塔罗科血橙树为试验对象,设置黑膜(T1)、内黑外银反光膜(T2)、无色透明膜(T3)以及不覆膜为对照(CK)等4种处理,研究了塔罗科血橙园地面不同材料覆盖对塔罗科血橙果实果面、果肉和果汁的颜色以及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三种覆膜处理的塔罗科血橙果实着色明显且均匀,可溶性固形物(TSS)提高11.20%~13.20%、维生素C含量提高7.88%~14.49%、固酸比提高9.31%~14.13%,可滴定酸(TA)含量变化不大。综合比较3种地膜材料的果园地面覆盖效果,T2处理好于T1,T1好于T3,即以内黑外银色的反光膜效果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以耐盐性不同的柑橘砧木枳和枸头橙为材料,分析NaCl胁迫后植株生长表现以及盐离子(Na+和Cl-)在叶片、茎和根中的含量。结果表明:NaCl胁迫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和干重,而枳的下降幅度高于枸头橙。NaCl胁迫导致2种砧木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枳高于枸头橙。此外,NaCl处理后2种砧木叶片、茎和根中的Na+和Cl-含量均上升。除了处理21天内枳叶片Cl-含量低于枸头橙外,其他时间枳叶片和茎中的盐离子含量均高于枸头橙。在根中,NaCl处理15天内枳中的Na+和Cl-含量高于枸头橙,其后则是枸头橙高于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