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稻田15N标记尿素去向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N的去向无显著影响响,但配施适量稻草有助于提高水稻对肥料N的吸收量和土壤残留量,降低氮索损失;氮肥的使用期对肥料15N去向的影响十分显著,追肥的K素利用率比基肥高。稻田采用以水带氮施肥技术能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残留率和减少氮素损失,表明此技术是一项合理的稻田氮肥深施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稻田是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发生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消耗以及传输过程受稻田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方法、耕作模式和制度、水稻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CH4和N2O具有不同的排放特性,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的中期排水烤田、后期干湿交替能显著降低CH4排放量,但同时也可能促进N2O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是实现稻田低碳生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稻田土壤的碳固定也是使稻田系统从源转变成汇的关键技术。从水稻生产过程中CH4排放、N2O排放、稻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减排措施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低碳生产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措施以及各种减排措施的全球增温潜势评价研究,并对水稻低碳生产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作者选择并调查了3种旱地和5种连续施农家肥和稻草4—60年的稻田土壤。应用W- aksmsn等人创立的近似分析法测定土壤糖土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 糖类数量随量类不同而不同,施有机肥则会增加糖类数类,但在暗色土中增加比率则比其它土类低。(2) 稻田土壤用热水浸取后,再经2%  相似文献   

4.
3种母质砖红壤中钾素垂直运移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良  茶正早  罗微  华元刚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0):1749-1757
为研究花岗岩、片麻岩和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上钾素垂直运移特征,试验设置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利用田间大型土壤溶液渗滤装置,定位抽取不同母质土壤在垂直距离20、60、100、200 cm处的土壤溶液,并对溶液中K+浓度变化做连续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增加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中钾素(肥料中)垂直运移的距离,对片麻岩、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上钾素垂直运移影响不大;施肥后,肥料中的钾素在不同母质土壤中垂直运移的距离不同。试验期间,在片麻岩发育的土壤上肥料中的钾素运移到20 cm处需时12~17 d,最大可运移到100 cm处;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肥料中的钾素可运移到20 cm处,需时2~3 d;在玄武岩发育的土壤上肥料中的钾素无明显移动迹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海岛棉品种土壤水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岛棉品种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所有品种的含水量在苗期最高,而在吐絮期最低。不同海岛棉品种0—100cm各层次的土壤水分状况也存在差异,含水量最高的土层是80—100cm,最低的是0~20cm。这种规律性变化与棉花根系的发育特点、吸收特点有关。新海21是节水型品种,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灌溉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 磷素是水稻生长发育需要的三大要素之一。水稻要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磷,而土壤中含有的磷往往是不足的,在自然界土壤中一般含磷素(全磷)为0.01—0.22%,变幅较大。辽河下游滨海稻田的各类土壤都普遍缺磷,尤其是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更少,就是比较肥沃的土壤,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增施磷  相似文献   

7.
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玉米秸秆对稻田土壤肥力及晚稻产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岳阳进行了玉米秸秆还田试验。设2种玉米秸秆还田量水平即100%和50%,以不还田为对照。两年研究表明:(1)在稻田环境下,玉米秸秆易于腐解;(2)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及全量N,P,K含量均呈小幅度下降,速效N,P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速效K增加;(3)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不同施N条件下油菜各器官的N素含量,研究了油菜后期根、茎枝、叶片等营养器官中N素的 输出和角果中N素的积累。其主要结果如下: (1)根、茎枝、叶片中N素积累量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一般在 开花期前后达最大值;角果中N素总量随角果的生长逐渐增加。增施N肥明显增加各器官的N素积累量,推迟最 大值出现的时间。(2)根系、茎枝、叶片中的N素向外输出的比例随施N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占其最大值的20% ~35%、35%~65%、55%~70%。(3)角果中的N素有30%左右来自叶片中N素的再利用,受施肥量的变化影响 较小; 35% ~10%来自茎枝的N素的再利用,随施N量的增加而减少;来自根系中N素的再利用不足5%;来自开 花后从土壤中吸收的N素约为30% ~60% ,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氧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研究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淹水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氮代谢作用强度和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增氧处理较淹水灌溉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增加了30.0%~46.1%和7.1%~92.1%,并且增氧处理降低了3个水稻品种的微生物量碳氮比;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有助于提高稻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羟胺还原酶活性,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论】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稻田土壤的氧化特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硝化强度,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和肥力状况,协调了C、N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秸秆配施氮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采用Stanford间歇淋洗培养法,经过120d室内培养,测定分析小麦秸秆0t/hm^2+施纯氮0kg/hm^2(N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0kg/hm^2(SN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50kg/hm^2(SN5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100kg/hm^2(SN100)4种施肥方式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特征。研究发现:①秸秆配施氮素降低了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②与N0相比,SN0、SN50、SN100处理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分别下降了19.14%、17.22%、13.47%;③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的变化是硝态氮的变化引起的。表明秸秆配施氮素能够降低土壤氮素矿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闽江河口稻田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对炉渣添加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在培养第3天出现峰值,10-20 cm土壤是甲烷产生的主要发生层;(2)甲烷产生潜力的剖面变异性低于时间变异性;(3)炉渣添加对0-40 cm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同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对炉渣添加比例的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应用~(15)N稀释法研究淹水稻田养萍对大气中N_2的固定作用(Ndfa)。~(15)N标记N肥加到土壤30天以后,羽叶萍生长在3季稻连作田中,其中第1和第3季是在水稻未封行前养萍,而第2季是在水稻封行后养殖。槐叶萍作为非固氮植物的参照物。由于N素从培养物中转移时不呈负数,那么所收获的植株中~(15)N同位素组合应按N_1(收获物中的氮置)/N_1-N_2(培养物中氮)×~(15)N丰  相似文献   

13.
设置盆栽试验,应用空气湍流和密封技术直接测定尿素施入曼谷粘性土后氨挥发损失量,现已发现,尿素撒施于稻田后,稻田水液中尿态氮和铵态氮浓度以及PH值和全碱量随即提高。尿素深施之处虽也出现类似的趋势,但其提高的幅度较前者低。加施尿素总量2%的苯磷酸二酰胺(PPD)后表施入田,则会减缓尿素水解速度,降低NH_4—N的累积量,水液的PH和全碱量缓慢上升。尿素深施处理,在逐原层土壤中氨损失明显低于尿素表施。发现尿素添加PPD后混匀表施可有效地减少NH_3挥发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尿素添加PPD后撒施后28天氨的损失量最低(其量仅为尿素施用量的3%以下),本研究的结果还证实,NH_3挥发可能不是损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绿洲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水氮消耗量大、连作普遍问题,2015-2018年,在河西走廊甘肃农业大学绿洲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两种耕作措施(玉米茬免耕一膜两年用,NT;玉米茬传统翻耕,CT)、两种灌水水平(2400m^3·hm^-2,传统水平,I2;1920m^3·hm^-2,传统灌水减量20%,I1)和三种施氮水平(225kg·hm^-2,传统施氮,N3;180kg·hm^-2,减量20%施氮,N2;135kg·hm^-2,减量40%施氮,N1),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与CT、I2相比,NT和I1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与N3相比,N2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1.6%~30.4%,籽粒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在2016、2017年均无显著变化,在2018年分别降低10.7%和10.4%;N1的籽粒产量降低6.1%~23.5%,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1%~23.0%和27.6%~56.5%。在所有处理中,NTI1N2和NTI2N3处理的籽粒产量三年中均较高,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NTI1N2处理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NTI2N3处理分别提高7.6%~20.4%和16.5%~30.4%;NTI1N2处理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3.8%~22.0%、19.7%~40.8%和29.7%~52.5%。综上所述,在西北绿洲灌区以覆膜玉米为前茬,免耕穴播小麦,配套施氮180kg·hm^-2、生育期灌水1920m^3·hm^-2的种植方式是适用于小麦节约水氮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需 N 量多的作物(如玉米)做出准确的氮肥推荐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氮肥的施用与农业区的地表水和地上水产生 NO_,污染有关。近来,在玉米种植系统中有助于改善 N 素管理的几种土壤和植物N素试验的评价方法已见报道(Binford 等,1990等)。所有这些 N 素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土壤或植株样品的采集  相似文献   

16.
7.斜里地区的甜菜N素诊断 第5报热水抽出无机态N素(AC变法)的土壤N素诊断的采样方法本报告对土壤的采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保证实际N素肥料施用量的误差控制在标准N素施用量的20kg/ha以内,每公顷土壤面积必须取60~180个土壤样本。8.关于甜菜营养的研究第 10报 培养液磷酸浓度和产量、品质的关系用磷酸的标准浓度(200ppm)育苗,移栽后用不同的浓度栽培。低浓度处理区的根产量下降,含糖率不受磷酸浓度的影响。此外,从育苗期开始就用低浓度磷酸栽培情况下,根产量比育苗期间用标准浓度、移栽后用低浓度处理区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铁炉渣施用后稻田土壤反硝化作用N2O通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0,2、4、8t·hm^-2铁炉渣施加样地N20通量分别-0.0035—0.0771、-0.0444-0.2136、-0.0720-0.2095、-0.0700,0.1592mg·m^-2·h^-1,平均值分别为0.0323、0.0879、0.0769、0.0449mg·m^-2·h^-1。施用铁炉渣并未对稻田土壤反硝化作用N20通量造成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区的N素平衡技术,对冬小麦施用Na~(15)NO_3,(~(15)NH_4)_2SO_4标记N素作追肥,施用量为100公斤/公顷。以探讨在分蘖末期,始其惠和始花期追N肥后,N素去向和利用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分蘖末期到始花期3次追施N素,其麦子和整个麦株N素刊用效率明显提高,但在麦稿中其N素利  相似文献   

19.
减施氮肥对稻田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减施氮肥对养分在剖面垂直的分布与迁移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探讨了减施氮肥对稻田剖面养分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下土壤剖面养分累积的趋势是: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提高.T3(80%的习惯施氮量)处理中除耕层的有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较T2(习惯施氮量)处理降低外,土壤其它各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均较T2处理有所增加.T3处理有机质的增加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中,氮素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中,钾素则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土壤中各层的磷素在两个施肥处理中无显著差异,说明T3处理增加的养分主要集中在作物能吸收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对土壤培肥和作物生产更有利.  相似文献   

20.
《花生学报》2021,50(1)
花生连作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设连续3年冬小麦压青试验,以连作花生田为对照,研究年际间及0~60 cm剖面土层碱解氮、速效磷和土壤碳含量及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压青对不同养分元素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含量影响不同,压青3年后,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全碳含量较连作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0.47%~30.85%、33.19%~99.88%和127.36%~181.10%。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养分需求不一,苗期至盛花期吸收利用C和P营养元素较多,而对N素的吸收利用则从萌发一直持续到结荚期。盛花期过后,花生对20~40 cm土层养分利用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