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粱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多元遗传分析法研究了29份高粱材料16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参数。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低于性状的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除对一级枝梗数表型的间接选择可以明显提高二级枝梗数和穗粒数外,对其它性状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都比性状的直接选择效率要低。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表型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各性状通过穗粒数都有最大的正向间接作用,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超过其它性状,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本文的分析结果对制定杂交育种选择方案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7个高粱品种产量与6个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因素中除二级枝梗数、穗长与产量有负相关外,其他4个因素均为正值.其中,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均为大的正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穗粒数与千粒重.由此得出:优良的穗部性状应该是穗长适中,千粒重保持一般水平,有较高的穗粒重.对品种的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进行选择,就可达到对高产品种的选择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5.
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6个高抗白叶枯病的外引未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单株产量除与千粒重表现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产量的构成因素均为正相关,其中与穗数,穗粒数的遗传相关均达显著水准。单株产量,穗粒数和穗数的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杂交水稻赣优明占品种的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对产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明确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总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的密切程度较低。每穗总粒数对形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Pr=0.514 1),次为每穗总粒数(Pr=0.391 3),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之和达90.54%。据此提出赣优明占高产栽培主要策略:培育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争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啤用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表型相关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简单相关,回归分析,偏相关,通径分析方法对沪麦4号等10个啤用二棱大麦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均有正向效应,其中以每株穗数的贡献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贡献最大。因此,提出了高产优质啤用二棱大麦的育种模式;以增加每株穗数“多穗型”为主要选择目标,兼顾每穗粒重,增加千粒重为配合选择指标,并适当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由禹 《杂交水稻》2002,17(4):35-36
对特优73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各因素内在联系及对产量的作用大小和主要增产途径。结果表明: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有效穗和穗粒数对产量具有互补性。高产栽培策略是:协调穗、粒结构,在足穗、大穗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如有效穗不足,通过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增加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两优616作烟后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建军 《中国稻米》2015,(2):83-84,86
两优616是目前武平县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本文对其作烟后稻种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促进足穗大穗,确保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成粒率和每穗成粒数。每亩穗数与产量及每穗颖花数呈极显著及相关。低温年抽穗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且存在最适抽穗期;高温年抽穗期与产量、每穗颖花数及每穗成粒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结合型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头季以每穗粒数变异最大 ,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 ,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 ,对形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 ;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变异最大 ,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 ,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 ,对形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结构的生统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的四个主要因素除每穗粒数呈小的负相关外,其它三个因素均有正向作用,四章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以亩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穗穗粒数居第三,但与结实率的相差甚小,千粒重最小,栽培上,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试验结果表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成粒率和每穗成粒数。每亩穗数与产量及每穗颖花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低温年抽穗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且存在最适抽穗期;高温年抽穗期与产量、每穗颖花数及每穗成粒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结合型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7.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的产量结构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产量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成Ⅱ优航1号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与产量均呈正向相关。4个产量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每公顷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3,千粒重最小。栽培上,首先要确保在足够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也要顾及结实率和千粒重,以确保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培矮64S/9311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RILs F7)及其回交F1群体(RILs BCF1)这2个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在2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及相关性与通径关系。结果表明,性状发生了丰富变异,有利于进一步作杂种优势分析与QTL定位等研究;相关分析得出RILs F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RILs BCF1小区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个群体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相关程度均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通径分析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产量的重要作用因子,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性状尤其是结实率,在产量贡献方面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2005--2013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63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中籼杂交稻品种平均产量为584.79kg/667m^2、比对照增产7.62%。产量与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以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期、结实率相关不显著;每穗总粒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生育期和千粒重,再次是有效穗数。因此,在福建生态条件下,应在适宜的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总粒数,适当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籼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