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核桃楸不同种源苗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6个核桃楸优良种源地采集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调查出苗率、苗高、地径生长量,进行核桃楸种源试验。结果表明:出苗率较高的两个种源为上庄种源(77%)、大南坪(69%),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差异不显著,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核桃楸种源种子遗传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核桃楸苗期(一年生)4个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苗高、地径差异显著。苗高、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9、0.58;从中选出最好的种源,在苗高上能获得25%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3.
朱力国  徐福成 《林业科技》2019,(1):15-17,38
以黑河种源山丁子为对照,对阿穆尔种源山丁子7个单株果实及幼苗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8个单株果实均为扁球形,桔色或红色,果粒整齐或较整齐,果味酸、涩。8个单株果实种子变异较为丰富,阿穆尔种源7个单株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单果重、最大种子千粒重分别超过对照283.33%、151.11%;阿穆尔种源7个单株间平均单果重、种子千粒重差异显著,最大平均单果重超过最小平均单果重95.65%,最大种子千粒重超过最小种子千粒重75.12%。8个单株的1年生苗苗高、地径存在较大的变异,阿穆尔种源苗高变异系数为34.95%~57.07%,地径变异系数为17.39%~33.18%,对照苗高变异系数44.73%、地径变异系数33.49%;8个单株的1年生苗苗高、地径差异极显著,苗高生长最快的超过生长最慢的235.8%,地径生长最快的超过生长最慢的111.11%。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沙地播种的不同种源、不同育苗方式的核桃楸苗期(1年生)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核桃楸沙地育苗苗期各性状有较大差异,辽东核桃楸苗木质量明显好于苗圃核桃楸,地径最高可达8.02mm,苗高可达21cm,但种源内变异较大;苗期各性状除根长外,其他各性状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其中地径和上径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887),苗高和根长之间呈显著性相关(P0.05);沙地核桃楸育苗采用容器杯方式育出的苗木根长明显大于裸根苗,且须根多。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8个种源的核桃楸种子为试材,对其外观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性状和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核桃楸种子的外观形态各指标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果实大小和单果重差异较明显,长白山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最大(36.730 8 mm),单果重也最重(11.824 0 g),白家单株种源的核桃楸空仁率较高;核桃楸种子的腹径和缝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75),缝径大的一般种子也较重(相关系数为0.823);对种子外观性状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白家单株和铁岭的亲缘关系最近(欧式距离为2.510),长白山单独一类,且和苗圃单株的亲缘关系最远(欧氏距离为17.753)。通过研究了解核桃楸种子形态的变异规律,揭示其性状变异与不同种源的相关性,为优良种源的划分及沙地引种栽培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广东省内7 个种源的30 个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家系的种子千粒重及其半年 生实生苗的成活率、苗高和地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 个猴耳环家系的种子总平均千粒重为 754.2 g,半年生实生苗的成活率均在93.30% 以上;家系间苗高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P<0.001),平 均苗高最大为19.96 cm,最低的只有11.50 cm。家系内个体间苗高也具有较大差异,变异系数最高的可 达38.25%;家系间地径性状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 平均地径最大为0.57 cm,最小的只有 0.39 cm 。家系内地径的变异系数最高的达37.74%;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径和苗高极显著 正相关(r2=0.70, P<0.001),地径和苗高与种子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来自重庆市和浙江省千岛湖的4个种源34个柏木优树家系2年生苗为材料,研究家系和种源间苗期生长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37%和18.89%,种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25%和12.58%,说明柏木的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有选育潜力。按15%的入选率,筛选出5个柏木苗期速生优良家系丰05、丰03、丰04、丰01和忠13。5个优良家系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79.04 cm和9.99 mm,高出参试家系平均苗高和地径的15.43%和31.37%,比对照高19.94%和49.15%。  相似文献   

8.
凤凰木种源与家系种子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4年进行凤凰木不同种源与家系的种子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与家系间的千粒重、种子发芽能力与1年生苗木的地径及苗高生长存在较大差异,而冠幅生长差异不明显。经相关分析,凤凰木种源与家系间种子的发芽率与千粒重、平均发芽率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苗高生长与地径、平均发芽率分别呈较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55个核桃楸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苗高、地径等性状的方差分析,并估算出其遗传相关和遗传力及指数选择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5年生核桃楸优树的优良无性系分别为1-6号、河南1号、河南2号。这3个核桃楸优良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72和0.76,苗高和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23.90%和36.04%。核桃楸优良无性系的苗高和地径受到亲本优树选择影响非常有效,优良无性系的选育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0.
乐昌含笑种源与家系种子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4年对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乐昌含笑的14个种源与广东的15个家系种子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乐昌含笑平均种子千粒重143.9 g,乐两16家系千粒重最大,达202 g,千粒重在家系间差异较在种源间差异大。平均始发天数57 d,种源间的差异较家系间差异大。平均播种总天数为155 d,总平均发芽期为100 d,广东乐昌大源种源、乐两12与乐两16家系的平均发芽期在种源、家系中均为最短,家系间播种总天数和平均发芽期总体上比种源间短。场圃平均发芽率为48.05%,种源为24.85%~73.70%,家系为17.93%~88.44%,其中乐两16家系最高,达88.44%,场圃发芽率种源间及家系间的差异均很明显,以家系间的差异尤其明显。1年生苗木平均高48.6 cm,平均地径0.71 cm,广东乐昌九峰种源的苗高和湖南醴陵王仙种源的地径在种源中分居首位,乐两14家系的苗高和乐两4家系的地径在家系中分居第一位。场圃发芽率与种子千粒重、平均发芽期分别呈较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平均发芽期与播种总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地径、始发天数分别呈较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29个种源与家系分为5类,综合评价以乐大1、乐两16、乐两12、乐两15家系种子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不同区域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生长及变异规律,为区域核桃种资源筛选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昭通市21个核桃优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年生嫁接苗苗高、地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聚类分析及苗木分级评价,并对无性系母树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范围为6~162 cm,变幅为29.95~80.20 cm,平均值为53.06 cm,变异系数总体为49.09%,变幅为34.61%~68.76%;平均地径0.6~3.0 cm,变幅为1.053~1.662 cm,平均值为1.298 cm,变异系数总体为29.13%,变幅为19.24%~35.44%。各核桃优树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和地径的均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核桃优树无性系受地理位置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地径对区域核桃良种资源的选择贡献较小,苗高可作为区域核桃良种资源早期初步筛选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正太岳林局北平核桃楸母树林种子申报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北平林场树种:核桃楸学名: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类别:母树林种子通过类别:审定编号:晋S-SS-JM-010-2015品种特性:干形通直饱满,耐寒,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果核长径3.59 cm,短径3.13 cm左右。种子颗粒大、饱满,千粒重8 922 g,发芽率约84%.中龄林产良种2 700 kg/hm~2,左右,是一般林分的2倍。以普通核桃楸2年生苗木为对照,北平核桃楸母树林生长快,平均苗高生长量为51.25 cm,提高13.13%;地径生长量为1.775 cm,提高24.13%.主要用于营造用材林、防护林,也可用于城镇绿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6个不同种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进行种子观测及播种育苗试验,对种子品质、苗期生长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种源间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R值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形状差异不明显;苗高、地径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生物量差异明显,但不均衡。经过综合评价,初步选出贵州贞丰和百色隆林2个种源为苗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种源实生种子园子代苗遗传增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种子园子代主要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 :选用优良种源及其家系建立实生种子园具有明显的增益效果 ,其平均高和平均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 1 7 0 4 %和 2 9 6 % ,尤其是湘赣低山丘陵地区的 4个种源不仅增益高 ,而且变幅小 ,是遗传增益稳定的优良种源。除安徽省外 ,其他省优良种源家系Ⅰ级苗达 80 %~ 90 % ,比对照高4 0 %。并对子代苗主要性状进行了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 ,家系苗高、地径达显著水平 ,种源达极显著水平 ,苗高、地径与纬度呈弱度负相关和中度负相关 ,均为规律性的正态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5.
以19个地理种源当年采集的山杏种子为试材,对其种子形态变异、苗期性状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地理种源山杏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均存在极丰富的遗传变异(Sig值均小于0.01),各数量性状种源内变异较小,但种源间变异较大;种子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杏核百粒重(变异系数为25.02%),苗期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出苗率(变异系数为48.23%);苗期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出苗率和保存率的相关性呈极显著(p0.01),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90余个秃杉家系种子品质及1年生苗木生长的观测分析表明:秃杉家系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342 g,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家系的场圃发芽率平均为10.56%,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泊松分布曲线;千粒重、场圃发芽率和苗高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千粒重、场圃发芽率与地径相关不密切;1年生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而在种源间则苗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对照的有19个家系。  相似文献   

17.
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种源和家系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大,苗期评价可为台湾桤木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台湾桤木的5个种源、65个家系7个月生苗木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表现较好的是双流和卫子种源。采用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并以苗高、地径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初选出13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苗高69.60 cm、平均地径4.19 mm,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12.44%和10.85%。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县的0.5年生旱冬瓜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旱冬瓜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苗高和地径2个因子进行逐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孟连种源,平均苗高达31.4 cm;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种源是勐海种源,平均地径为0.38 cm。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旱冬瓜种源的遗传变异有影响,苗高、地径与各种源原产地的地理经度呈负相关;采用种源间苗高、地径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5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瑞丽、孟连2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9.
乌桕不同种源苗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桕27个种源85个单株子代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1年生苗高和地径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种源间平均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08%和25.21%;同一种源不同单株子代间乌桕的苗期生长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乌桕1年生苗地径与苗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无霜期、≥10℃年积温等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明显。抗寒性调查表明,广东阳春、福建建宁、四川广元和贵州榕江4种源冬季地上部分均遭受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20.
麻疯树不同地理种源种子性状及苗期生长初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麻疯树种子性状及育苗试验表明:参试的麻疯树不同地理种源的种子外观差异不大,长度、宽度、侧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9%、4.6%和3.3%;千粒重差异相对较大,变异系数达到7.7%,千粒重表现比较好的种源有6号、12号、17号、20号,千粒重可作为麻疯树优良材料选择的指标;不同种源苗木生长差异较大,综合地径和苗高生长情况,总体生长表现比较好的种源有2号、4号、10号、13号、14号、19号,地径平均值为0.89~1.13 cm,苗高平均值为8.9~10.6 cm;6号、7号种源苗期个体分化比较大;苗高和地径之间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y=9.595x0.3134(R=0.642 4);不同地理种源苗期耐寒性差异显著,耐寒性最强的为11号、13号和14号种源;其次为1~5号、10号、12号、20号种源;为了防止冻害,育苗地点应选在福建南部没有霜冻或霜冻时间比较短的地方,播种时间宜在5~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